分享

中国史连载:开启春秋元年的鲁隐公是怎样一个人

 西一里2l6sluho 2021-12-23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得名于孔子修订的鲁国官修编年国史《春秋》。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然而《春秋》这本书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始写的。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春秋时代开幕的半个世纪居然没被国史记载。孔子为什么不写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呢?这当然不是因为孔老夫子偷懒,而是因为根本就没原始记录可供编撰。在缺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孔老夫子宁肯空着不写也不愿瞎编乱造。

文章图片1

为什么周平王东迁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会缺乏文字资料流传后世呢?这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周王室的原因,二是鲁国本身的原因。当初周平王的继位并没获得天下诸侯的公认:一些诸侯拥戴周平王,另一些诸侯则拥戴周平王的叔叔周携王。周平王在王位争夺战中胜出后就下令销毁了与周携王有关的一切史料记录。当然这道命令并没在全天下都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否则我们今天也不可能还原得了当年的历史。

文章图片2

当时有些诸侯国把记载二王相争事件的史料埋进了墓葬里。这就导致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近半个世纪左右的史料几乎完全失传,直到随着《竹书纪年》、清华简等埋于地下的文物出土以后才使这段历史得以被还原。孔老夫子修订《春秋》时看不到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史料,所以在缺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就没办法写这段历史。其实除了周平王之外当时的鲁国人也不希望自己在那半个世纪中丢人的丑事流传后世。

文章图片3

因此鲁国成为了执行销毁史料这一王命最坚决的贯彻者。鲁国在那半个世纪中究竟有什么羞于启齿的丑事呢?本来随着史料的被销毁按说我们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的,可当时鲁国人没想到有朝一日被埋藏在地下的史料会被后人发掘出来。因此现在我们基本上能还原那半个世纪所发生的事。周平王东迁时鲁国在位的君主是鲁孝公,不过仅仅两年后鲁孝公的儿子鲁惠公就继承了国君之位。

文章图片4

然而孔子修订《春秋》却跳过了鲁孝公和鲁惠公,直接从鲁惠公的儿子鲁隐公开始写起。鲁隐公因此有着《春秋》第一公的称呼。孔子为什么不写鲁惠公的事迹呢?主要是因为鲁惠公做了几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在后世留下恶名就在生前有意识销毁了部分史料。等到孔子修订《春秋》时已找不到当时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了。鲁惠公干的第一件不光彩的事就是霸占儿媳。

文章图片5

鲁惠公的正室妻子没能给他生下个一儿半女,倒是鲁惠公的一个妾室生下了鲁惠公的长子姬息。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国君之位应当由嫡长子继承。鲁惠公由于正室妻子没生孩子,所以他的所有儿子都是庶出。既然大家都是庶子就该按长幼有序的原则由庶长子姬息继承国君之位。姬息成年后鲁惠公打算为他迎娶宋武公的女儿。可等到新媳妇接回家来一看竟是大美人一个。鲁惠公直接当场变卦把嫁过来的新媳妇据为己有。

文章图片6

鲁惠公这种恬不知耻的扒灰行为不仅极大损害了鲁国的形象,而且直接引发了鲁国与宋国的外交纠纷。宋国方面本来和你鲁国说好了结成儿女亲家,这下宋国君主倒成了你鲁惠公的女婿,更何况人家宋武公和你鲁惠公年纪差不多。你这让人家宋武公老脸往哪儿搁啊?这件事以后宋国不仅在外交上和鲁国打口水战,甚至还放出话来威胁说要通过战争解决问题。鲁惠公不仅霸占了儿媳妇,还执意把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这个女人立为正室夫人。

文章图片7

鲁惠公续娶的这个妻子后来生下了公子允。这就造成鲁国君位继承上的麻烦:本来在没嫡子的前提下姬息已被立为太子,可现在鲁惠公有了正室妻子所生的嫡子,那么等鲁惠公死后到底改由谁继位呢?鲁惠公在位期间秦文公曾修建白帝祠、行郊禘之礼为秦国祈福。这个与上天直接交流的“郊禘之礼”是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的。作为诸侯的秦国这么做其实是违背了当时的礼乐制度。

文章图片8

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正是制作周礼的周公旦的长子。按说鲁国作为周王朝的“执礼”之国本该出来指责秦国。可鲁惠公不仅忘了自己的职责,还反而羡慕起秦国来了。鲁惠公派人去向周天子请求让自己也搞一次“郊禘之礼”。霸占儿媳、违背礼制导致鲁惠公在当时风评不佳。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时遗命让公子允继位。可公子允当时一则年幼,二来背后还有扒灰这档子不光彩的事儿,所以国人对到底该立谁为新君产生了争议。

文章图片9

最终大家一番议论下来决定还是由公子允,但同时拥立原太子姬息摄政。尽管姬息只是摄政(不是国君),不过他死后鲁国人还是给他上了“鲁隐公”这样一个谥号。鲁隐公作为《春秋》是托始之君其实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被父亲抢走老婆、被弟弟夺走君位并不是鲁隐公一生所经历的全部悲剧。早在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军讨伐过郑国,可结果他自己反倒成了人家郑国人的俘虏。

文章图片10

郑国人鉴于他的特殊身份没把他关进大狱,而是将其囚禁在大夫尹氏家里。姬息贿赂了尹氏并应对方的请求在尹氏祭祀的神主——钟巫面前祷告。最终姬息成功策反了尹氏并带着尹氏一起逃回了鲁国。鲁隐公摄政期间鲁国的上层关系颇为微妙:不仅存在名义上的国君公子允这个尴尬的存在,而且还有大夫羽父这样的政治投机分子处心积虑混水摸鱼。出身于鲁国宗室的大夫羽父又被称为公子翚。

文章图片11

公元前719年卫国君主州吁串联诸侯共同讨伐郑国。州吁要求联合出兵的国书传至鲁隐公案头时犹豫不决的鲁隐公问计于智囊众仲。鲁隐公听取众仲的建议后决定不出兵。州吁用金钱美女收买了公子翚。公子翚收了州吁的贿赂后不顾鲁隐公的训诫带领自家甲士强行出兵。鲁隐公在理论上只是辅佐公子允的摄政,而不是鲁国的正式国君。当年鲁惠公为避免年长的姬息会对公子允不利就把军权交与了公室其他人员。

文章图片12

公子翚就是一个掌握军权的强势人物。这就是他敢于违背鲁隐公的命令强行出兵的原因。事实上包括公子翚在内的一部分大臣并没拿鲁隐公这个摄政当回事:大夫费伯没请示隐公的命令就私自率军在郎地筑城;公子豫私下自行与郑国、邾国搞会盟并共同攻打卫国......手中没兵权且名不正言不顺的鲁隐公面对大臣贵族们对自己的无视除了忍让几乎别无选择。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鲁隐公仍尽量试图有所作为。

文章图片13

鲁国宗室作为周公旦的后人向来以维护周礼为己任。鲁惠请求“郊禘之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鲁国维护礼制的形象。鲁隐公摄政期间就把尊礼作为自己的施政策略之一。鲁隐公摄政的第三个年头他的生母去世了。按周礼的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鲁隐公考虑到自己作为过渡时期的摄政将来是要还政公子允的,所以他并没按诸侯母亲过世的礼仪大操大办自己生母的葬礼。

文章图片14

鲁隐公没按“薨”的礼仪给诸侯发讣告,也没让大家来祭拜吊唁,而是自己一个人操持母亲的葬礼。等到鲁隐公摄政的第五个年头公子允的生母死了。这回的葬礼该怎么办又成了对鲁隐公的一次考验。这个女人本来是老爹给自己娶的媳妇,可没想到后来老爷子直接给“截胡”了。老爹不仅抢了自己的女人,还把抢来的女人立为正室夫人。鲁隐公的生母反而被这个女人压了一头,而鲁隐公自己也因此与君位失之交臂。

文章图片15

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自然会觉得鲁隐公没必要操办这个女人的葬礼。可在当时的礼制下这个女人是鲁惠公的君夫人、现任国君的生母、摄政鲁隐公的嫡母。最终鲁隐公对嫡母的葬礼进行了高调操办。鲁隐公不因自己是鲁国的摄政之君就对生母的丧事越礼操办,也不因嫡母曾是自己的未婚妻而有嫌隙。从这两次治丧来看鲁隐公是尊奉周礼的,然而鲁隐公在位期间的另一件事却被认为是悖礼的。

文章图片16

话说鲁隐公五年春季的一天鲁隐公想到棠邑观看捕鱼。如果在我们今天看来像鲁隐公这样的大领导放下身段亲自下基层体验不是什么坏事:既可以指导下面的工作,也可以了解下面的具体实际情况。然而老臣臧僖伯却认为鲁隐公作为摄政去边地观鱼这种事是不可取的。臧僖伯还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三点反对理由,而且还断言这种“乱政”的行为会让鲁国衰败的。我们不妨先看看臧僖伯提出的三点反对理由。

文章图片17

首先臧僖伯认为观鱼不是一件小事。国君离开都城那都是要跟打仗一样动用军队的。可只为了去看捕鱼就不符合礼制了。去这么远的地方看人家捕鱼不是劳民伤财吗?其次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能出游,而且四季打猎的方式也不同。一旦出行必定是扰乱正常的农业生产。最后捕鱼这种事情是平民所做的,并不需要鲁隐公亲自动手。鲁隐公辩不过臧僖伯,不过他还是借视察当地防备之名去了棠邑。

文章图片18

《春秋》、《国语》对鲁隐公观鱼这件事都是持批判态度的。其实在观鱼这件事上鲁隐公和臧僖伯无所谓谁对谁错,而是两种不同的执政理念产生了碰撞而已。鲁隐公并不是不尊礼制、穷奢极欲之人。然而当时天下的大环境却是礼崩乐坏。鲁国当时所面临的环境颇为险恶:北面是未来的东方霸主齐国,西部有宋国和卫国,东边是淮夷诸国。鲁国要想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拥有更加强大的军队。

文章图片19

根据传统礼制只能在农闲的时候操练军队。这就限制了军队战斗力的迅速提升。鲁隐公其实是想借自己去观鱼的由头顺道操练一下军队。鲁隐公既想借观鱼这件事进行军事改革,同时也想借这件事进行经济改革。周王朝是由一个农耕部落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周朝的礼乐制度视农业为本。然而鲁国所在的山东地区由于相当一部分土地存在盐碱化现象,所以其实并不是太适合发展种植业。

文章图片20

鲁隐公想借观鱼这件事考察鲁国境内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商业多元发展的经济政策。可鲁国的大臣们一则没看清鲁隐公的真实意图,二来即使他们看清了也会觉得这是违背礼制的不务正业之举。事实上鲁隐公后来借视察为名去了棠邑后还顺便与徐戎结盟。由此可见这次所谓的观鱼之举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考量。

文章图片21

老臣臧僖伯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臧僖伯的理想就是守护好周礼。这其实同样也是鲁隐公的理想,然而鲁隐公要实现这一理想首先必须让自己强大。如果在这乱世之战不能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和国民就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梦想。鲁隐公为了强国就必须在尊礼的同时有所变通。这恰恰正体现了他和臧僖伯之间两种不同执政理念的碰撞。

文章图片22

鲁隐公摄政期间面对无视自己的贵族大臣们仍尽力试图通过改革壮大鲁国,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和周边小国搞好外交关系。鲁隐公在艰难的处境中勉强维持着鲁国相对安宁的内外环境。可这时公子翚又跳出来搞事情了。公子翚向鲁隐公提出可以帮忙除掉国君公子允以换取出任太宰一职。光明磊落的鲁隐公不屑于干这种下三滥的事儿,而且他也不希望因为内乱破坏自己多年来苦心维持的安定局面。

文章图片23

公子翚在鲁隐公这儿碰了一鼻子灰以后仔细想想难免有些后怕:万一哪天鲁隐公把我的计划告诉给公子允可就麻烦了。公子翚想明白了这点就跑到公子允那儿倒打一耙说摄政打算对国君不利。公子允一听这话就赶紧和公子翚如何对付摄政的鲁隐公。鲁隐公当年被郑国人俘虏时曾通过向钟巫之神祷告得到了尹氏的帮助,所以鲁隐公从郑国逃回来后就特意为钟巫建造了祠庙。

文章图片24

从此以后鲁隐公每年都会去祭祀钟巫之神。公元前712年鲁隐公照例去祭祀钟巫,公子翚趁机派刺客暗杀了鲁隐公。鲁隐公死后公子允在公子翚的扶持下开始亲政。回顾鲁隐公的生平不难发现他是一个相当孝顺的人,是一个敦睦亲和的人,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仁义之君,同时他还具有安邦定国的才能,然而最终也恰恰正是他的仁义使其在与公子翚的较量中落得满盘皆输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