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平 /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本书简介 本书致力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与早期探索实践研究。从晚清兴学到救亡图存的近代社会背景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提出,从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的创立到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完备,直至20世纪20年代混沌社会形态下,这所首创的美术教育机构一度关门,第一任校长郑锦在“驱逐风波”中悲辛离去,呈现了现代美术教育初创时期,先驱者矢志不渝的初心与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书中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努力还原历史现场,其中许多珍贵文献首次披露。 ![]() ![]() 目录 序一 在“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 教育”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序二 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 第一章 郑锦是谁 第一节 少年东渡 第二节 求学京都 第三节 学业有成 第二章 从晚清新学到现代美育 第一节 晚清新学 第二节 美术教育缘起 第三节 新教育之美感教育 第四节 以美育代宗教 第五节 何以郑锦? 第三章 从美校到美专 第一节 美校筹办 第二节 美校成立 第三节 学科雏形 第四节 初期师资 第五节 力求“专门” 第四章 学界风潮 第一节 在五四运动中 第二节 索薪斗争 第三节 罢考事件 第四节 陈师曾离世 第五章 驱逐校长 第一节 风波缘起 第二节 “南北”分歧 第三节 风波“实录” 第四节 美专停办 第五节 后续 结语 日暮途远 后记 附录 序(摘录) 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处在时代的大变革激流之中,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之光努力冲破旧文化思想的羁绊,穿透混沌的社会现实,照彻人的心灵,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理念便是这束光芒的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美育的路径与方式,美术教育应运而生,当年的许多画家,无论负笈海外作艺术取经,还是身处国内在画坛求索,都立志于投身美术教育。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创立,更是标志着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在中国的确立。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相去百年,筹创“北美”的文献及硕果仅存的大部分画作,于它的“后身”中央美术学院与美术界后来者相见,经过漫长且循序渐进的慎重准备,凝聚了美院人的支持和心力,这不啻是温馨地提示人们“今天”含蕴着“昨天”的努力,更是向美术教育前辈的致敬之举。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不正是中国人奉为圭臬的“尊师重道”的体现方式之一吗? 中央美术学院校友 博士、艺术史学者 陈继春 于澳门 后记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百年校庆年”的收官之作,致敬这所百年美术学府创始人的展览 “丹青锦裳——郑锦与近现代美术教育”在跨越百年之际,于2019年1月9日如期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在开幕致辞中称其为“奠基者'回家’的展览”。从某种历史意义看,这是一个跨越两个世纪请奠基者“回家”的展览。 开展后老院长靳尚谊先生专程前来观展,他仔细观看每一幅作品,并聊起了郑锦的艺术风格及其来源,看着看着,靳先生扭头转向我:你是怎么把他“请”回来的? 谈及展览缘起,这个“缘”似乎穿越时空。2014年底,我因公赴澳门艺术博物馆参加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的相关活动,活动现场见到了中央美院的知名校友、供职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的陈继春先生。此时他正专注于郑锦艺术研究,我们聊起应该在百年校庆时为这位创始人筹办一个“回归展”。当时本想约郑锦先生长孙郑伟雄先生见面一起聊,因其碰巧不在澳门,通了电话,谈及展览的想法,他非常高兴,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 郑锦先生自20世纪40年代离开大陆寓居澳门,至去世再未回过大陆,且在澳门的日子里近乎隐居状态,偶尔参加港澳两地展览,因此淡出了大陆艺术圈,特别是美术教育圈。因而也就出现了本书一开篇述及的:这位本应载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的开拓者淡出了历史的视野。 在与同事一起筹备中央美院百年校庆过程中出现一个扎心的细节,更促使我必须努力实现这位创始人的“回归展”。学校决定为百年进程中的名家大师塑像,创作组在讨论时有的老师问“郑锦是谁?”我在场听后有些心痛,身处百年学府,今人却不知晓一百年前的创始人、首任校长。展览开幕那天,郑锦先生家属见到塑像时淡淡笑了笑:不像。这个“不像”不是创作者的责任,单凭文献资料依葫芦画瓢,如何像如其人?这位创始人必须回到今人的视野。 按照学校制定的“百年校庆年”系列学术活动计划,明确将“两个致敬”作为礼敬百年传统的代表性学术活动:以致敬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举办《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开启“百年校庆年”;以致敬奠基者、中央美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首任校长郑锦——举办《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作为“百年校庆年”收官之作。 相去百年,这位创始人终于回家,“这不啻是温馨地提示人们'今天’含蕴着“昨天”的努力,是向美术教育前辈的致敬之举。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不是中国人奉为圭臬的'专师重道’的体现方式之一吗?”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式的陈继春先生,对于展览如期落地颇为感慨。就在展览开幕前夕,陈继春先生的专著《郑锦艺术研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付梓,如期面世。陈先生致力于郑锦调查研究达20余年,先后数十次往返东京、京都、横滨等地,实地考察,他扎实的调研、严谨的治学,为郑锦与北京美术学校的创立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在本书撰写过程中,陈先生多次交流指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倾力支持。在此特致感谢! 《丹青锦裳》展虽如期呈现,作为倾心倾力于这一过程的一员,欣慰的同时总有些缺憾。由于作品、文献资料等的局限性,加上场地、人力、精力等因素,展览效果总感觉未尽如人意。展览后我与一起筹备展览的两位同事赵晶、孙文合计,决心认真梳理郑锦美术教育成就及艺术创作、北京美术学校初创时间的文献,以“文献作品集”的形式完整呈现“丹青锦裳”,以此致敬奠基者。因日常工作繁忙,当年未能如期实施。 接下来,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突发、蔓延,让每一个地球人经历了各自的2020。疫情的居家办公(国际上通常称为WFH,即:work from home),对我个人来说,面对如常的自然、人类眼下的命运,特别是每天随着地球自转、日出日落的24小时,有了与自然对话、与偶像对话、进而自我对话的空间,于是有了丰满的日子。当我与我有些膜拜的“精神领袖”、著名历史学鬼才尤瓦尔·赫拉利对话时,我总觉近些年的快速全球化与这个病毒带来的逆全球化跟人类过度作为有关,希望人们能借机驻足、静下来反思。当我因为美院老同事、著名诗人西川先生(刘军老师,已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为你读诗》上的推荐,偶遇了百年偶像、伟大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他的《我渴望》成为我每日“圣经”。 于是,我每天努力“成为我自己”。更重要的,在这种居家的日子里,似乎许多人回到了初心,而我出身历史专业,恰时来的时空便把我放在了就读本科时就想进入的“近现代史研究”时间坐标上。 自2013年中央美院建校95周年,亦是迎接百年的契机,因为与同仁一同筹备第一个校史陈列,便在与美院的百年历程对话中结下了浓郁的“百年美院情结”,这些,让我以所学所思从疫情语境转场至百年前的历史场域,以至真至纯的情感、勤勉治学的态度,去致敬郑锦先生与他同时代的奋斗者,致敬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作为供职于这所百年美术学府的后学,本书撰写中难免带有一定情感色彩,但我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以一种虔诚的使命感,在与那些丰富的历史文献对话中,努力去厘清从晚清新学的新教育到现代美育早期探索实践的脉络。对于本书中述及的历史事件“索薪斗争”、“驱逐校长”,因文献资料相对集中,采取了原汁原味呈现的方式,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现场。 为力争还原这段历史,本书在文献查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许多文献是第一次呈现,我与同事赵晶、孙文数次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查阅北洋政府时期档案资料时,档案因数字化工作暂时封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同仁克服困难,努力满足本书对原始文献的需求。在此特致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的同事孙文倾注心力协助查阅文献并担任本书的特约编辑,同事赵晶为本书文献的查阅和梳理付出心力,在此一并致谢! 秦建平 二〇二一年·小满 作者简介 ![]() 秦建平,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口述历史研究学者。近年来,她从研究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以及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的创立出发,致力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初创史的研究,从事“百年美院·口述历史”影像文献资料的挖掘与研究,推出多部纪录片,并发表相关文章。 ![]()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