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蝉大侠) 上一篇文章,芦老师讲到进入更高维度的关键,是控制自己的念头,做到守“一”、抱“一”,这有两种方式:知止(上德)和拦蓄(下德)。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念头,从“一”那里的某个口跑了出来,一路狂奔到万物,这就是“失德”。 文章最后,留下一个话题: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口,给众生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呢? 按老蝉的说法: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老子、都是佛陀,不好么? 其实,从修行的最高境界上说,佛老是一样的,但就对待众生的迷悟而言,老子和佛有一个明显区别。 闲话少叙,我们看看芦老师是怎么解读的。 ![]() 师说 (本文节选、改编自芦福安老师的《<道德经>心法》讲课稿,经芦老师授权分享) 我们拿伊甸园打个比方,伊甸园里有一棵智慧树,结了智慧果,上帝对亚当、夏娃说:这个智慧树上的果子不能吃! 既然不能吃,你上帝神通广大,你把这棵树连根拔起,扔了不就完了吗?把这个口封死,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留着这个口,让他们有犯错误的机会呢? 这个口,在《道德经》里面就是“孔”,“孔德之容”的“孔”,明白了吧?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通行本21章 这个孔,就是给凡夫一个犯错误的机会。 ![]() 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为什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狂奔到“万物”这个层次呢?我们为什么从人生第一念开始,就不知不觉来到万物,我们为什么不能不知不觉地停留在“一之上”这个范围内呢? 你把这个范围比喻成伊甸园也行、彼岸也行,用《圣经》的话说,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原罪”,也就是《道德经》里说到的“欲”。 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噭——帛书本第45章 这个“欲”,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一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动力,也就是原罪。我们的人生第一念,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道法自然”(25章)的那个“自然”。 ![]() 换成佛经,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上面的这个“德”是“无漏 ”,下面这个“失”就是“有漏”,有漏就有烦恼了,就有分别心了,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念头就从这个口直接跑出来了,这就是“失”,就是“有漏”,我们就有了烦恼,就有了苦。 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火宅”(佛家认为众生皆苦,故要普度众生——编者按)。 ![]() 道家没有“火宅”这样的概念,众生安住在万物这个层面,你觉得合适,你觉得不错,你就安住在这里,这就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所表达的真实意思。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通行本第72章 你感觉居住在这里挺好,那你就居住在这里,这个地方就是《道德经》说的“生地”,或者“善地”,通行本第8章的“居善地”,第50章的“出生入死”,都是这个意思。 ![]() 也就是说,我们的念头从“一”那里的这个“孔”跑了出来,就出了“生地”,入了“死地”,如《道德经》所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通行本50章(帛书13章) 这里的“生”,是生二、生三、生万物的生,和“善摄生者”的“生”,都是“显现”的意思。 ![]() “善摄生者”就是说,控制我们的念头,把我们的念头拦蓄在某个地方,这样我可以不生“万物”,不生“三”,不生“二”,甚至我连“一”都可以不生,我一念不生,我可以做到“一念不生”,这就叫“善摄生”。 第72章有个“民不畏威”,实际是“民不畏畏”,帛书本第13章有个“而民生生”。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帛书本13章 为什么“民生生”呢?就是因为“民不畏畏”。“民不畏畏”“而民生生”正好是一对,人民不知道害怕,任由念头一路狂奔到“万物”,为什么?因为有这个原动力——原罪。 “民不畏畏,则大畏至”,人民不知道害怕(堕落),大可畏惧的就在眼前了,也就是“火宅”、“死地”,通行本第50章和第72章说的,其实是这个意思。 点击看芦老师完整视频: 《道德经》到底讲什么?一位读经35年、验证7年的悟道者如是说 ![]() 编者按:在老蝉看来,这里所谓的“生地”“死地”,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生存和死亡的概念,而是念头得到控制(德)或者失去控制(失)的状态。 万物、三、二、一,说的都是念头的不同状态,那具体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芦老师对此有精辟而深刻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念头,离开“死地”,回到“生地”,精彩内容,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