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寻古||牛场村的来历。

 含山唐 2021-12-23


从珠塘姚家兜落北,沿河西岸走到四脚渡,古运河水不分昼夜静静流淌。

四脚渡南边,东面通到菜三圩,西面可通姚家兜 。北岸,东面可达月茶圩,西面是马其圩;过马其圩过牛场环桥可到牛场村。牛场村,现在叫和平村。

牛场村,老底子称为游城。“游城”,也许历史上真是一个城,但现今无考。近来翻阅明《归安杂录》发现这游城还真实存在过。杂录写道:“善琏古称蒙溪。相传秦始皇东巡稽、邮拳,命护驾大将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 ​当年秦王嬴政东巡会稽郡,命蒙恬屯兵游城。这说明,这座游城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也许是当时吴国或越国的某个王侯或大臣的封地;抑或是某个王的行宫。而现在只是一个村坊,一点城的痕迹都没有了。但牛场村,现在还有一座庙,仍命名游城庙。

当年蒙恬屯兵游城,兵士应该有几万。游城,应该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里城外应该都有将士安营扎寨。距游城东南几百步之遥,便是马其圩。“马其”,也许就是“马厩”,是蒙恬安放战马的地方。可能是后人叫着叫着叫偏了,“马厩”叫成了“马其”。游城东面有一个村坊叫元口;再过去就是月茶圩。这两个村坊都没有用姓氏命名,也许跟游城有关。


牛场村在含山之北,杭震(杭州,震泽)航线穿村而过,河上有一座牛场环桥。不,应该叫游城环桥。游城环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笔者小时候到塘北去,也不知走了多少遍。说到这座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话说游城之南,靠河边有一个阎太公。阎太公在游城南面办了个养牛场。这些牛是江南蚕乡的水牛,两牛角弯弯,很威猛的样子。水乡人耕田犁地,都是用这种水牛。它们吃的是草,干的是体力活。所以,每年都有人向阎太公买牛,生意不错。

阎太公有了钱,却想着为乡民办点事。水乡多河,但河上没有桥;就是有桥,也只是简易的木桥。如果造一座或几座坚固的石桥,那可是造福后代啊!造桥,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得有资金,靠自己的积蓄肯定不够。他就到处“写数”。“写数”,就是民间募捐。募捐一开始,就不得了。大家听说阎太公写数造桥,都纷纷解囊。没多少时间竟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他先造了九里桥,再造了章家环桥。两座桥造好,还有多余的钱。怎么办?这游城与河东之间没有桥,对,在游城旁边再造一座环桥。

造游城环桥,这资金还是不够呀!这阎太公继续出发去募捐。他带好盘缠和干粮,出发“写数”去了。可是,这次募捐不是很顺利。他从乡下到城里,一个多月下来,没募到捐不说,连盘缠都花完了,干粮也吃完了。怎么办?有一天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看到人家吃蚕豆扔掉的蚕豆壳,不禁伸手捡起来吃。旁边的人看见了问:“老人家,你家住哪里?看你不像城里人,乡下收成不好吗?”阎太公听见有人问他,抬头一看,只见问他的人穿着光鲜,与阎太公年纪也相仿。“你是否遇到难事了?”这一问,阎太公两眼盈满泪水,就把这造桥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那位城里人听。说着说着,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来听阎太公造桥的故事。“哎,现在,那座游城环桥只是个半拉子工程,可造桥的资金无处着落,我也不知该怎么办了。”阎太公说完,用衣袖擦了一下眼眶,站起来想走。

“原来他不是乞丐,是帮乡民办好事的呀!”“修桥铺路,那是积善积德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原来你是出来为造桥出来募捐的呀!你已造了两座桥。这第三座桥不能半途而废,我们帮你!”那位城里人说着,把他身上的钱都给了阎太公。其他人也纷纷把他们的钱捐了出来。“老伯,放心,我带你到城里其它地方转转,我也来帮你募捐。这造桥是为子孙后代谋福。”阎太公听了,感激不尽。

几天后,阎太公带着城里人捐助来的钱回到游城。看着已经停工,且还未合拢的游城桥,不禁对乡亲们说:“乡亲们,造桥的钱终于凑齐了,我们的游城环桥一定会造起来的。”大伙听到阎太公回来了,造桥的资金也不缺了,大家奔走相告,为阎太公的善行和执着赞叹着,敬佩着。

造桥继续,乡民们自告奋勇出工出力,不要一个铜板的报酬。然然,在游城环桥快要竣工的时候,造桥的资金又花完了。这可怎么办呀?好个阎太公,他竟然把自己心爱的养牛场给卖了。乡民们感动啊!阎太公为了这座桥,连家里所有的家当都搭进去了。几年后,阎太公撒手西归。乡民们为了纪念他,把游城改名“牛场村”,让世世代代永远记住他。 从此,这牛场村的 村名一直保持到现在。

江南蚕乡,一个村坊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村的历史可能知道不多。然这口口相传的故事,也许真的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