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的地气

 优雅a 2021-12-23

文学的地气



李春平

地气,原本是地质学上的名词。地壳内蕴含的各种气体在区域应力作用下溢出地表的气体称为地气。《礼记·月记》说,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可见,地气关乎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续。将地气一词引入文学,那就另有深意了,作为对文学的深入思考,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文学的地气究竟是何物,它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文学无法绕开的深远影响。

文学的地气是什么?是最有质感的、没有经过过滤和加工的生活样态和生活现场。那里汇聚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民众的衣食住行,苍生的生命律动。那些朴素而寻常的景观,是鲜活而生动的原汁原味,是文学生发的深厚土壤,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根系所在。同时,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也是作家的灵魂拷问之处,灵感触发之地,它直接诱发着作家将先天秉赋转换成现实的艺术才华。原生态的生活保持着它固有的不可违背的逻辑性,对昨天而言,是历史的延续。对明天而言,是未来的历史。这个清晰的时空坐标决定了文学艺术家们的思维向度。今天的一个并不让人十分在意的细节,就可能成为未来历史的一个记忆亮点。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对当下的重视,跟重视历史与未来同样重要。文学家就是站在这个基点上去考察社会和历史的。他们从嘈杂而平淡的日常中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寻找个性,发现珠宝,萃取出人类最具美学价值的精神养料。

文学的地气在哪里?在浩瀚的大海,在广阔的田野,在繁忙的市场,在市井的隐蔽角落,在世间的万象更迭。就是这些寻常处,蕴藏着文学的地气,跳动着生活的真实,奔涌着民族的血性,暗含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以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共存。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三百多篇诗歌无一不是来源于生活,大多数来自民间,来自于山川河流和农家小舍,所以地气十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艺术化和典型化的生活样本。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民间生活给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创作对生活保持着无法脱离的高度的依赖性。文学史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从地气中走出来的,是从地气中萃取出来的精神产品,是对真实生活的艺术表达。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认识论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就是现实生活,作家就是依靠深入生活去获取创作资源,继而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从构思到形象化和典型化的书写过程。它要求作家要站在低处观察,站在高处思考。恰恰就是在简单的日常中,有社会的复杂,有人性的波动,有世道的艰难,有人间的美好。从来没有虚构的生活,只有虚构的艺术。基于真实的虚构依然立足于真实之上,脱离了真实的虚构便成了虚假的玩偶。所以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上,虚构本身也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虚构,即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符合生活逻辑、人物性格逻辑和事件发展逻辑的虚构,就是真实的虚构。其所产生的力量也是真实的力量,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价值共识。另一种是虚假的编造,是缺少逻辑前提和事物根据的想象,它与人类情感和真实的生存样态是相悖和脱节的。

地气是文学的血脉,是文学生根发芽的广袤空间和无垠沃野。只有植根于营养丰厚的土壤,文学园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和那些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根有多长,树有多高。以浅薄之履写厚重之作,悬浮地上去仰望星空,这种捷径是不存在的。对作家而言,生活是伟大而神圣的存在,作家需要保持赤子般的敬畏之心,虔诚而谦卑地融入生活,去触摸和感知生活中最敏锐,最鲜活,最具有质感的部分,用心去捍卫和呵护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从本质上抓住时代的精神特质和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质。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作家更应该有饱满的激情来完成这样的担当。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恰恰就是文学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所以,巴尔扎克说的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是基于作家必须拥有社会生活为大前提而言的。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记录时代,文学的地气都是决定作家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