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岛之劫:丁卯&丙子胡乱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一、东北亚的战略形势

1616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政权,史称后金,开始了与明朝的战争,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破明军,随即攻陷开原。同年七八月,又攻陷铁岭。相继俘虏喀尔喀部的首领宰赛,灭亡叶赫部。自此,明朝“间谋以连横宰赛,遣重兵以拥护北关(即叶赫部)”遏制努尔哈赤的战略彻底失败。辽东局势的骤变,使明朝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明朝感到来自后金的军事压力,为了牵制后金的进攻,明朝采取了早先杨镐提出的以“西虏制东夷”的政策。主动允许漠南蒙古各部入市贸易,并颁给巨额市赏,来贿赂漠南蒙古各部进攻后金。后金进攻广宁时,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致书努尔哈赤威胁出兵牵制后金军的进攻,虽并未派遣一兵一卒,但是同样也给后金造成了军事压力。漠南蒙古喀尔喀部、喀喇沁部等纷纷效仿察哈尔部争先与明朝结盟,以求获得明朝的赏赐。明朝同时贲发赏银一万两,安抚朝鲜,强调目前形势下,两国“犄角之局须结”。并命令朝鲜“倘益挑选精锐,分布沿江,据险列屯,相机战守。”一则壮大明朝声势,二则戍守朝鲜边境。鼓励朝鲜不要尽弃前功,希望朝鲜配合明朝歼灭后金一雪前耻。虽然朝鲜表示“本国兵力寡弱,江边防守空虚”,只能沿江边戍守,声援明朝。蒙古也只是出于经济目的,才和明朝结成军事联盟,但即使如此,也为后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后金陷入战略包围之中。

 
1392年,朝鲜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建立李朝,李朝自一开始,就以“事大主义”为国策,尊明朝为宗主国,在壬辰倭乱(1592-1598)之后,中朝联军击退入侵朝鲜半岛的日本侵略军,使得朝鲜与明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但随着近在咫尺的后金的崛起,两国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许多朝鲜国君不愿放弃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又不敢得罪后金,在两国之间摇摆不定。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北面原与明朝的辽东毗连,战略位置特殊,后金与明朝都想争取朝鲜为己用。如果朝鲜倒向明朝,明朝可以派出一支军队驻扎,以朝鲜为后方。不断出兵骚扰后金背后。例如,熊廷弼曾提出天津、登、莱各港口建置水军船队,乘虚打入敌人南方的驻地,收复辽阳的三方布置之策,以朝鲜作为策应一环。登莱巡抚李嵩曾评价:“夫虏之恶鲜,以鲜之服我;关、宁在前,乐浪(朝鲜)在后,虏实有意西向而忌其尾之也”。如果朝鲜倒向后金,后金不但可以没有后顾之忧,还可以通过朝鲜窥取山东,山东境内的运河是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一旦山东有失,那么不仅是辽东,整个关内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萨尔浒之战后,朝鲜与后金私下联络密切,引起明朝君臣的恐慌,甚至打算派出大臣监护朝鲜。
 
 



二、对朝鲜战略的转变
努尔哈尔哈赤对朝鲜早有觊觎之心,早在“壬辰战争”期间两次请求进入朝鲜,征杀倭奴。后来又向朝鲜提出要“上京受职”,这些都只不过是努尔哈赤想窃刺探情报,窃取朝鲜的幌子。朝鲜方面识破了努尔哈赤的阴谋,都予以拒绝。1068年,朝鲜第十五任国王光海君继位,光海君在外交上奉行双边政策,即与明朝的“事大”过程中,也不得罪后金,使朝鲜尽量保持中立。萨尔浒之战中,光海君迫于压力,不得已出兵,但却密令姜弘立不战而降,并向努尔哈赤解释出兵的原因。被俘虏的朝鲜兵将,努尔哈赤予以“五日小宴,十日大宴”的优待,并向朝鲜致书“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且明曾救尔倭难,故报其恩而来耳。”表示理解。面对努尔哈赤的拉拢,朝鲜回以“两国各守封疆,相修旧好。”因此,光海君在位时期,后金与朝鲜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局面。但这种局面的维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努尔哈赤将重心放在明朝的战事上。萨尔浒之战后,皇太极便提议对朝鲜用兵。但遭到代善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光海君
 

由于朝鲜同明朝有着根深缔固的宗藩关系,而且朝鲜统治阶级内部存在很多绝对排清的顽固分子,后加之明将毛文龙驻扎在朝鲜皮岛,对后金后方威胁很大。朝鲜始终是努尔哈赤的一块心病。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切断了明朝与朝鲜的陆上联系。1622年,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对目下的形势分析道“东南有朝鲜。北有蒙古。二国具未服。若舍此征明。恐贻内顾忧”。次年,朝鲜发生政变,光海君因推行等边外交引起亲明的西人党不满,西人党联合被遭受迫害的绫阳君李倧发动政变,推翻了光海君,是为朝鲜仁祖。仁祖上位后,一改光海君努力维持的中立局面,外交上奉行对明朝一边倒的政策。对后金政权态度越发强硬。还对朝鲜境内驻扎的毛文龙大力支援。两国关系全面交恶。1624年,朝鲜接到消息“待江冻冰坚,奴酋已定东犯之计,自十二月初十日,至明年正月二十日,共四十日则十分严防云。”可见此时努尔哈赤已经有了对朝鲜用兵的打算了。1625年朝鲜“李适之乱”参与者韩明琏之子韩润及其从弟韩泽叛逃后金,声称:“先王愿和,故使者不断,新王倚恃毛文龙,不遣使者”,并建议后金出兵朝鲜同时韩润还向姜弘立等朝鲜被俘人员谎称仁祖已将他们的家属全部处死,姜弘立等信以为真,便怂恿后金攻击朝鲜。努尔哈赤授予韩润等人游击,几个月后迁都沈阳,原因是沈阳“形势之地,西征明朝,自都尔弼渡辽河,路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此时,后金已做好了南征朝鲜的准备。战争一触即发。
 

(努尔哈赤)


三、皇太极第一次征朝
努尔哈赤已准备对朝鲜用兵,但却在次年的宁远之战中为袁崇焕所败,郁郁而终,临终前吩咐“先抢江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山海关、宁远等城”。继位的皇太极,此前早有意对朝鲜用兵。而后金面对的困境无疑使得皇太极出兵朝鲜的意愿越发强烈,自努尔哈赤统一辽东后,女真的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衣服等生活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偏偏这些物资都是需要与明朝互市才能得到,而与明朝的贸易早已因为战争终结。努尔哈赤残暴的民族政策,又加剧了汉族农民的逃亡,后金的农业纺织业几乎瘫痪。出使过后金的朝鲜使者李民在其书中记载“闻胡中衣服极贵,部落男女殆无以掩体。近日则连有抢掠,是以服著颇得鲜好云。战场僵尸,无不赤脱,其贵衣服可知。”《清实录》亦记载后金:“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而想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物资,只能从以农业为主的朝鲜处获得。
 

(皇太极)
 

再者,宁远之战后,明军新胜,士气高涨,袁崇焕召集流民,实行“辽人守辽土”战略,“凭坚城,用大炮”加固了关宁防线。后金则刚打了败仗,又逢旧主亡故,士气低迷。急需一场胜仗鼓舞士气。另外,朝鲜境内的毛文龙也是后金的眼中钉,努尔哈赤在世时就多次请求以朝鲜降将换取朝鲜绑送毛文龙,“仁祖反正”后,还写信招降毛文龙,请他一起讨伐朝鲜。可见对其忌惮程度。“仁祖反正”之后,明与朝鲜的关系大为改善,毛文龙也得到了朝鲜的粮食和武器,势力大增,不仅拥有十多万人的部队,还控制了朝鲜的宣川、定州、龙川、铁山、昌城、满浦以及中国的獐鹿、长山、石城、广鹿、三山、旅顺等地。势力迅速增大的毛文龙开展了积极的抗金斗争。他联络朝鲜,骚扰后金后方,牵制后金的南下。1622年,毛文龙率军袭击了长甸、金州、昌城、雪星站、凉马甸、白羊山、会安堡;1624年,袭击了高岭、沙松牌、孤山;1625年,袭击了跃州、叶克书堡、永宁堡;1626年,袭击了威宁营、海州、会安堡、鞍山驿、萨尔浒等地,给后金一定的打击。另一方面毛文龙继续招抚辽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后金的威胁比武装骚扰更为严重。毛文龙的招抚,给与本就面临人口危机的后金以沉重打击。尚可喜在给皇太极的奏章中称:“自皮岛开镇以来,我国中所得辽人男妇奔逸各岛者不下百万,皆缘有岛在焉。”可以说,后金西进南下受阻,毛文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皇太极本人是被代善父子推举上位的,国内贵族势力强大,权力有限,一场对外战争的,可以巩固权位。因此,从经济、军事、政治上讲,攻朝都是时下最好的选择。
 
 

双方部署准备


皇太极为了保障征朝的顺利,致函宁远巡抚袁崇焕,表示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焕希望借和谈,争取时间修筑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锦州城,加紧备战。双方都以此为缓和之计,迁延时日。皇太极经过不断的准备之后,终于等到鸭绿江结冰。于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檄朝鲜七大罪状,委任阿敏为统帅,率领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人,出征朝鲜。此次出征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首次大规模对外用兵。此次出征的战略目的,在于打击朝鲜的亲明政策和盘踞在皮岛的毛文龙“朝鲜累世得罪我国,理应声讨。此行非专伐朝鲜,明毛文龙近彼海岛,纳我叛民,故整旅往征之,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故用兵两图之。”关于后金出征的兵力,一说约4万 ,一说“贼兵号四万,实一万四五千,而半是我民(朝鲜人)剃头者”
 
朝鲜方面自仁祖反正之后,就料到与后金必有一战,边境上“防守,则义州、安州及郭山等山城,为必守之地”,内陆则“保全生灵,莫如山城。”又在平山,黄州等地安排守将,规划守备。但刚经历了壬辰倭乱,国力大损。又高度推行儒教,军人地位卑微,战斗力本就不强。连朝鲜君臣都感叹“我国乃无兵无将之国”。边境上只有“军兵, 则各处土兵及客兵,通计一万五千”即使“则悉发本道军兵”也只“可得二三万”。“至于粮饷器械,尤为无形”。而“西方重地”的义州“亦残败无形”。经过一番修整,总兵力算上村民也只有七千。被朝鲜视为“国之所持”的义州,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守备力量的薄弱可想而知。
 

(复原的朝鲜士兵)
 


战斗经过
在韩润、姜弘立等朝鲜人的向导下,正月十日夜,后金兵攻取明哨地并杀尽六哨之后,四更时分,3万余骑渡鸭绿江袭击义州义州的守将李莞,是名将李舜臣的侄子,梁露海战中李舜臣战死,李莞接替其指挥,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朝鲜声望很高。故被仁祖派来防守义州,但是李莞早已丧失了曾经的精神,受委任时便不断推诿,到达义州后又严刑峻法,搞得军民之心背离。此刻满洲军杀来,他居然和一个妓女喝的不省人事。其疏忽如此,一城的守备不言而喻。早潜入城中的韩润,先是将军械焚烧殆尽,又打开城门放女真军队入城。义州就这么轻易陷落了,李莞则被阿敏下令烹杀祭天。阿敏从后方调来蒙古人守城,将主力分成两部分一路击败了驻扎在铁山的毛文龙,毛文龙逃回皮岛。另一路后军攻克定州。后金军队势如破竹,攻破了号称“积年专力之地”的重镇安州,朝鲜军队望风而逃,阿敏毫不费力的进军到了平壤,渡过大同江。朝鲜仁祖魂飞魄散,逃亡江华岛。
 


 
在后金大军一路顺利进攻的同时,皇太极一直担心明朝和蒙古诸部会趁机偷袭后金。当后金军队驻军平山后,便主动遣使与朝鲜议和。仁祖李倧派族弟原昌君李觉携带马百匹、虎豹皮百张以及大量的丝绸和布匹等礼品主动赴后金军营,以示谈判的诚意。之后,后金派使者刘兴祚等到江华岛会见朝鲜仁祖李踪。双方于当年三月初七在江华岛达成议和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为:后金与朝鲜相约为兄弟之国,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朝鲜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不久后,后金统帅阿敏又擅自与朝鲜签订了平壤之盟,平壤之盟比江都之盟更具有不平等性,增加了许多朝鲜单方面应该遵守的条款。即平壤之盟有以对明朝的宗藩礼仪对待后金的含义。在得知和议对后金有利以后,皇太极下令后金军队从朝鲜撤军。在侵略的第四个月,后金军队撤回沈阳,仅留3000人守义州。当年9月,在朝鲜仁祖的再三请求下,后金从义州撤出全部军队,释放了李觉及部分朝鲜俘虏,规定朝鲜春秋输岁币、互市。此次后金入侵朝鲜,朝鲜史称“丁卯胡乱”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既通过与朝鲜缔结盟约,使朝鲜从明朝的抗金盟友转变成自己的盟友。虽然朝鲜是被迫与后金结盟的,但是在战略上,后金不仅赢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互市贸易机会,并通过朝鲜进贡的物资,解决了国内必需品短缺的问题。而且使明朝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抗金盟友。虽然在丁卯胡乱之后,明朝军队以逸待劳赢得了宁锦之战的胜利,但是从战略角度看,这次胜利却也无关痛痒。宁锦之战以后,皇太极考虑到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难以突破,便将战略中心转移到蒙古地区。之后,后金通过将蒙古地区与明朝边境接壤的部落收服,发现了通过蒙古地区直接袭扰明朝京畿地区的新战法,并且打破了明朝对后金形成的包围圈。毛文龙经过打击,也远遁海岛,不再有作为,不久即被袁崇焕矫诏杀死。政治上,皇太极掌握了阿敏私自与朝鲜签约的不轨举动,为以后打压国内贵族,扩大汗权埋下伏笔。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四、“丙子胡乱”皇太极第二次征朝
丁卯胡乱之后,朝鲜虽表面臣服后金,但由于并未真心臣服,加之仁祖依然执行亲明的外交方针,朝鲜王朝在与后金的交往中,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满情绪。后金急需与期盼已久的边境互市贸易,却被 朝鲜方面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等各种理由一拖再拖。“至于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王朝也找一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公元1632年底(后金天聪6年,明崇祯5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仁祖李综仅同意贡献应缴贡额的十分之一,以金银、牛角等不是朝鲜的特产为由拒绝献出。皇太极大怒,致书仁祖李综,问其减岁币额,并窃参畜、匿逃人之罪,欲罢遣使,专互市之责。朝鲜王朝索性借此机会拒绝了同后金在会宁互市的要求。此后朝方又多次拒绝互市,并加紧在京畿、黄海、平安三道筑城备战。吴桥兵变朝鲜甚至还帮助明军截杀孔有德耿仲明朝鲜王朝这种对待后金的消极态度加上丁卯胡乱之后一直未能在对外政策上有所转变,无异于玩火自焚,为再一次招致后金的大举入侵埋下伏笔。
 
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等远征察哈尔,蒙古帝国末代大汗额哲投降,额哲向皇太极献上了据称是历代“传国玉玺”的印章,群臣劝进皇太极称帝,皇太极以此试探朝鲜的态度,遭到了朝鲜的严词拒绝,甚至直接把后金的使者赶走。皇太极于四月十一日举行登极大典,只有朝鲜的使臣拒不行跪拜礼。皇太极大怒,便以此为借口,决定再次征讨朝鲜。
 
 



在正式出征之前,皇太极先派济尔哈朗留守沈阳,阿济格驻守营口牛庄、阿巴泰驻守海城,此举是为了控制住辽河入海口,以防止在清军主力进攻朝鲜期间明军在辽河口登陆。皇太极本人则亲自率领12万清军进攻朝鲜。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豪格统率左翼清军以及征调来的蒙古兵,从宽甸进入长山口;户部承政马夫大等率兵三百化妆成商人作为突击队,突袭了朝鲜王京汉阳。杜度以及明朝的降将孔有德则作为后援部队待命。皇太极与代善统率主力兵马连下义州、郭山、定州、安州等地。多铎等率所部击败了朝鲜驻汉阳的守军,导致仁祖李倧被迫将王室成员转移至江华岛避难,仁祖自己则退守南汉山城。多铎等将领又率军先后击败全罗道、忠清道等地前来的朝鲜援军。
 

《东国舆图》中的南汉山城图
 

仁祖李综被迫向清军求和。由于仁祖一直推行亲明的外交政策,皇太极忧虑如果此次轻易与仁祖和谈,朝鲜可能再次反清。于是皇太极派遣多尔衮突袭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大量人口,要求仁祖李综出城投降。迫于压力,仁祖李倧被迫将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及台谏官洪翼汉三人(因三人的忠义,朝鲜史称三学士)献给清军,三人随即被清军处斩。随后仁祖李综出城,脱去王服,改穿青衣,交出明朝授予的明国印在三田渡拜见皇太极,屈辱的行三跪九叩之礼。


(电视剧南汉山城中的朝鲜仁祖)


清朝和朝鲜王朝达成了议和协议,因为双方议和的地点在三田渡,所以称之为“三田渡之盟”。清朝与朝鲜王朝之间从“兄弟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该盟约亦被称为“君臣之盟”。协议的主要内容为:朝鲜王朝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朝鲜国王李综向皇太极行大礼。朝鲜王朝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仁祖李综以其长子李澄、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为人质。世子李澄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次子凤林大君李误和麟坪大君李浚轮流担任。朝鲜王朝应向清朝朝贡。朝鲜王朝有帮助清朝征明的义务。此外,朝鲜王朝应当向清刷还朝鲜境内的瓦尔喀人等等。在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之后,皇太极撤军。应清朝方面的要求,朝鲜方面于1639年(清崇德四年)在三田渡地区立“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


皇太极通过两次对朝鲜的战争,达了既定目标一一即使朝鲜王朝放弃公开与明朝联合抗清。清朝通过丙子胡乱,将自己的势力成功渗透到了朝鲜。通过与朝鲜互市以及收取岁币,不仅使朝鲜成为自己的补给站,将自己的对朝鲜的影响力深入到经济领域。通过将朝鲜质子扣押在沈阳,增强了对朝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清朝增强在朝鲜王朝的政治影响力就,也意味着明朝在朝鲜王朝政治影响力的削弱。综上所述,在之前一年,清已经将蒙古地区完全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从战略上以及地理位置上分析,清朝已经将处于自己左右两翼的蒙古与朝鲜完全控制住,通过丙子胡乱及其后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关系的调整,清朝已经具备与明朝进行战略决战的实力。清与明的决战,一触即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