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哉阳使君,祠前香一瓣

 孟溪ProbeT连山 2021-12-23
——阳城永州打卡记
刊发日期:2021-12-22 语音阅读:

◇洋中鱼

打卡时间: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

打卡地点:道县

1641677_chenchao_1640090069016.jpg

阳道州像(资料图片)

长安城内的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大唐王朝的政务中心,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历代皇帝就在这里处理朝政。到唐德宗李适即位,已是第七代。

在日常朝会的百官中,有一个脱颖而出的谏议大夫令皇帝爱恨交加,令百官爱慕敬畏,令奸佞视为克星,此人叫阳城。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阳城都是充满赞誉。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阳城生于定州北平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生活环境与穷苦人家无异。为了学习和生存,经人介绍他进入集贤院,做了一个抄写书吏。集贤院掌刊缉校理经籍,里面藏书甚多,阳城工作之余拼命阅读,躲在院里昼夜不出,读藏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参加考试,中了进士。

阳城勤奋好学,特立独行。一般人中进士之后马上去做官,他居然反行其道,跟三弟隐居到陕州山中,两个大男人傻乎乎地发誓一辈子不结婚,守着一间屋子,深居简出,终日粗茶淡饭,睡草编席子,盖粗布被子,读四书五经,居然也很快乐。

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

阳城不愿意做官,也不愿跟官员打交道。他性情谦虚,简约朴素,无论老幼来访,都一样热情对待。以致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更有趣的是,当地人发生争执,不去官府而来请阳城进行裁决。

阳城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和尊重,有时候却“不近人情”。某年闹灾荒,他们兄弟隐藏踪迹不与同乡的人来往,不肯求于他人,把采集来的桑树和榆树的皮切碎了做粥吃,并且坚持学习诗书,从没间断过,人们将阳城比作三国时辞官不作的管宁,都很尊敬他们。大家出于敬重或怜惜,就弄了一些食物送给他们。哪知道搞得稍好一点,他们就关起门来,不肯接受,或是拿去喂鸟。

阳氏兄弟做人有原则,对于同乡人暗中送来的十几小杯米糠,他们就接受并吃了。山东诸侯听说他们行为高尚,就派使者送来五百匹缣。阳城摇着双手,不肯收下,而使者说你们不收我就不回去。无奈之下,阳氏兄弟只好将缣堆到屋子的角落里,但从来没使用过。

时任陕虢观察使李泌听说之后,亲自到山中拜访。经过一番交谈,李泌发现阳城很有学问和修养,表面上隐居深山,实际上无不关心时事政治,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遂屡次携礼品来拜访,请他出山做自己的幕僚,无奈阳城拱手送客:大人请回,在下无意出仕。李泌深感惋惜:如此人才,埋没山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阳城原想乐山乐水,隐而不出。无奈李泌也是一个倔脾气,看中的人才不愿意错过。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李泌又当面向唐德宗李适举荐阳城,德宗随即诏令阳城为右谏议大夫,他阳城岂敢抗旨?

来到长安,阳城受到唐德宗的亲自接见。德宗见他一身旧衣,心生恻隐,即令宦官拿来谏议大夫所穿的绯衣,令他更换,并赐给帛五十匹。

一股暖流淌过心田。阳城从此赤胆忠心,效命朝廷。

谏议大夫,跟散骑常侍、补阙、正言、拾遗等官员一样,其职责是专挑皇帝和官员的毛病,以正朝纲。

阳城未曾出道,众官都思慕他的刚正风格。待到任职,都认为他尽职而死。其他谏官们都就繁杂琐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宴请宾客,日夜畅饮,好像置身事外。

众人惊讶:难道这就是前相李泌力荐的阳城?他不是很有才能且忧国忧民的吗?为什么现在沉湎于酒肉呢?

有朋友好心相劝:你不要整天宴饮,应当履行职责啊!阳城听了大笑,举起满满一杯酒拽住对方敬酒,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不料,阳城似乎酒量有限,居然醉躺在朋友怀中,至于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

阳城有个怪习惯:不存钱。用当今的话来说,喜欢做月光族。他的俸禄除了乐捐,就是用来喝酒,甚至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他对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其实,作为一名谏议大夫,阳城向来怀揣一颗忠心,从谏如流,仗义执言。阳城平时很少像其他官员那样上奏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要么不讲,一讲就会一语中的,就会情绪激动,激动起来就会朝那些奸佞当面吐口水,令对方恼羞,令百官震惊,令皇帝尴尬。

在阳城看来,此乃职责使然,何须给皇帝面子?自然更不用理会那些势利小人和奸佞的感受!

因此,每次上朝,他都会感觉到百官的目光朝自己集聚而来,这些目光起初有期待、惊异、怀疑、担忧、赞同、反感,乃至愤怒,但等他上奏完毕,最后大多变成认可,至于那些奸佞,当然只有愤怒与仇恨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朝中出了一件大事:有中唐贤相之誉的陆贽,因两年前反对德宗起用司农少卿裴延龄做了政府的判度支,无奈德宗听不进去,他对裴延龄信任有加,而裴延龄站稳脚跟之后,便诬陷并罢免陆贽相位。一时间,满朝震动,无人敢站出来为陆贽说话。

偏偏就在此刻,平时以酒为伴的阳城站出来,大声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列举裴延龄的罪状,一连数日,大义凛然地为陆贽申辩。结果德宗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好在皇太子李诵积极营救,阳城得以免罪。

德宗怒气还没消,提出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闻讯,立即写了一道奏疏,内容全是裴延龄任判度支以来欺骗皇上的罪过。阳城原打算秘密上奏天子,觉得恩公李泌之子李繁是可信赖的人,就把奏疏的草稿给李繁看,并请李繁帮自己缮写。哪知道李繁他帮阳城缮写之后,记住了所有内容,连夜告知裴延龄。裴延龄又立刻去朝见德宗皇帝,将阳城奏疏中攻击他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向德宗分辨。等到阳城第二天的奏疏递到德宗面前,德宗早已经先入为主,不再理会。

阳城得知,便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德宗知道阳城是个犟脾气,说到做到,如果让他披麻戴孝上朝,岂非举国皆惊?无奈之下,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为相。但为了泄愤,他诏令把阳城打发到国子监去任司业。

阳城此次成为网红,一鸣惊人,也感动了一个人,此人是年逾八旬的老将张万福,他说:“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竟然连声高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

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

到国子监当教授,阳城依然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行事风格。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某日,他将学生们召集起来训话:“你们平日所学,无非'忠、孝’二字,可有的人竟然好几年都不回家探亲,忠孝道德都学到哪里去了?今天起,凡是三年以上没见过爹娘的都滚回老家,再也不用来上学了!”

这个貌似惩罚实为关爱的政策让学生们大为感动,举双手赞成。但惹怒了老对头裴延龄,他跑到德宗目前诬告:阳城破坏规矩,袒护罪人。德宗正好想找个理由把阳城支走,于是诏令贬阳城为道州刺史。

这么好的教授,岂能遭贬谪?学生们不肯,二百多人串联起来,接连几天堵在皇宫门口为他求情。德宗十分恼怒,坚决不饶恕。学生们就为阳城刻了块石碑,柳宗元也激动地写了一篇《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赞阳城“服圣人遗教,居天子太学”“有博厚恢弘之德”。

道可道,非常道。

唐代的道州虽然离京城很远,但在全国的知名度颇高,这主要得益于舜葬九嶷,以及元结两次出任道州刺史时所取得的政绩和所写诗文引起的关联效应。

面对飞来横祸,阳城一笑置之。既然是皇帝的意思,他这个做臣子的除了服从,还是服从。于是收好行李,带上妻小,水陆兼程赶往任所。

庙堂渐行渐远,小州越来越近。

历史会永远记得这个时刻,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满面尘霜的阳城抵达道州。

彼时道州,虽然经过二十多年前时任刺史元结的治理,社会治安取得了明显好转,民生也有所改善,但后来又有些反弹,主要体现在进贡与税赋两方面,老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

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新任刺史阳城的到来,给道州人民带了一线光明。阳城在京城的所作所为,道州人民早就耳闻,因此载歌载舞欢迎他的到来,希望他能改变现状,造福一方。

百姓的期盼就是刺史阳城的工作目标,也是他的前进动力。他走街串巷,下乡进村,四处调查,倾听百姓呼声。他坚持以民为本,做官廉洁自律,断事赏善罚恶,与老百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旧唐书·阳城传》称他“以家人法待吏人,宜罚者罚之,宜赏者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

通过实地调查,阳城发现道州出产侏儒,俗称“矮奴”,而且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道州向朝廷进贡侏儒可谓历史悠久,隋朝皇宫里有一名滑稽多智的道州侏儒深得皇帝喜爱,道州的地方官就把侏儒作为土特产,每年给朝廷特供“矮奴”作玩物,一直延续下来。

更让他惊讶的是,道州侏儒不是天生的,而是充满血泪、扭曲人性的官场陋习。为了让皇帝满意,当地官员要百姓将两三岁大的孩子放入坛子中生长,人为地造成畸形。官场上的献媚行为,如同一把无情剑,给百姓带来生离死别、家破人散的巨大痛苦。

阳城十分同情老百姓的不幸遭遇,他决定不再进贡。皇帝派人下来要,阳城呈上一道奏章,写道:“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德宗皇帝看了他的奏章,虽然以前讨厌他在京时的顶撞,但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从而将这项伤天理、灭人性的虐政予以废除。

消息传到道州,人们奔走相告,高呼万岁。他们不仅把阳城视为救民于水火的大救星,为他建庙供奉,还倡导大家生下男孩,都用“阳”作名字,以便让对阳城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世代相传。

大诗人白居易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道州民》,咏颂其事: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常进俸,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召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斯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少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做良人身。道州民,民到而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狲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一泓富水向东流,忽忆青骢阳道州。

阳城在道州一心为民勤政廉政,成为继元结之后最受百姓欢迎的刺史。

当时道州在京城有一个人叫何坚,是贞元间的进士,在国子监做司籍,与阳城有交往,对他十分崇拜,跟韩愈等人也有交往。当阳城到他家乡道州任职时,何坚就特意回来一趟,看看家乡的变化。

回乡前,韩愈写了一篇《送何坚序》,赞赏阳城在道州的壮举:“道州守阳公(指阳城)贤也……吾闻鸟有凤者……”他将阳城比作鸟中之凤,还勉励何坚:“倡其州父老子弟,服阳公之令”。倡导州民成为有道之士,希望道州“鸟鸣而凤翔”。

遥忆程门风雪里,苍松可是旧容姿。

一路上,何坚一直在回忆国子监的点点滴滴,不知道阳城的容颜是否有变化。等回到道州一见面,何坚心疼不已:由于政务繁忙,这位刺史大人已满面憔悴。

不过阳城很乐观,他热情招待了这位乡贤,并写了一首诗《谒赠何国子监司籍坚》:

久仰高明抱朴忠,倏传马首向城东。锦袍光射三千里,汗史功高百二雄。

童稚候门烹雀舌,黎老植杖盼菊松。皇天应欲逸家辅,故遣盘桓醉碧筒。

何坚见了,十分感动,随即唱和一首《次韵答阳刺史城》:

素履衡门秉直忠,挂冠金阙回江东。戢羽应知非健翮,守雌或可谓知雄。

午夜鸣琴餐玄露,深山弄月友赤松。多感君侯欢导引,临流遣兴醉碧筒。

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阳城在道州爱民如子,他经常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做慈善,叫人买米买鱼做成饭菜摆在路边与那些贫民分享,但对朝廷赋税任务却又常常无法及时完成,自称“抚字心劳,催科政拙”。

《唐书列传》记载了他在道州的这样一个故事:

税赋不时,按罕使常诮责州。当上考功弟,城自署“抚字心劳,催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遣判官督赋到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入狱。”判官惊驰入遏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侯安否尔!”城不敢归,仆门阖,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遂辞去府,复遣官来按举。义不欲行,载妻子中道逃去。

你看看,就是这样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当上级考察政绩时,他却自报考下下(下等的下等,最差的政绩)。湖南观察使派判官到道州来督收赋税,没有看见刺史阳城出来迎驾,于是询问州吏。州吏说:“剌史自认有罪,已自囚入狱。”判官大惊:这还了得?他阳城毕竟是一州之长啊!因此,赶紧驰马入城,拜会阳城说:“你有什么罪?我只不过是奉命来问安而已。”态度虽然诚恳,但阳城还是不敢回衙,睡在馆外待命。

判官辞别回府后,上级官员又来按举。阳城想来想去,还是不去会面的好,便把官印挂在中堂,带着老婆溜到城外躲避,从此不再愿意做官。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遗诏传位,做了整整二十五年太子的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就是唐顺宗。

顺宗昔日营救过阳城,知道他的德行与才能,因此下诏阳城回京任职。无奈七十岁的阳城已经去世,顺宗只好封赠他为左散骑常侍。阳城死后,被人尊为“阳道州”。

明嘉靖年间永州知府黄焯对阳城十分崇拜,他曾到阳城祠祭祀,并写下一首诗:

道州罢侏儒,父子免离散。贤哉阳使君,祠前香一瓣。

1641683_chenchao_1640090121572.jpg

光绪《道州志》关于阳城任职的记载

1641679_chenchao_1640090104350.jpg

光绪《道州志》所载阳城与何坚的唱和诗(一)

1641681_chenchao_1640090084694.jpg

光绪《道州志》所载阳城与何坚的唱和诗(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