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陆的县城,典型世态众生相

 天地一沙鸥1975 2021-12-23

     我突然想写一下县城,我觉得中国式的世态众生相在县城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我所说的县城指的是内陆省份的县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县城不在此列,因为内陆和沿海的县城差异太大了,完全是两副模样。简单地说,就是沿海县城流动人口多,经济比较发达,有些县城完全能和内陆的地级市掰掰手腕了。这样的县城在全国范围来说,恐怕也不到100个,而全国有1301个县,117个自治县,394个县级市、49个旗,所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县城没有代表性。

     内陆县城有几个典型的特点,我们慢慢来说一下。

    我是农村出生长大的。小时候,我觉得县城已经是人间天堂,顶级的存在了。长大后,我读了大学,又出去工作以后,却觉得县城不像个城市。

     我很少看到内陆的县城以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的,甚至在政府会议上,官员们用一口本地方言发言,也没有不自然的感觉,只是这些视频放到网上以后,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没有外来人口,只有走出去的人,没有走进来的人,这就是内陆县城一大特色。正是这种地域的封闭感,我们感觉到县城就是血液循环中的末梢,切开一口子也没什么大事,影响不了其他区域。

     县城大的有十几万人口,小的也就几万人,甚至几千人。县城里的人无疑是这个县城所有人口中处于顶端的存在,所以,乡下人有点钱都想去城里买个房,也变成县城人。在有些地方,城里有没有房子甚至成了相亲必问的话题。

     但是,人们住到县城以后却没有再往上流动的欲望,于是县城也就成为了很多人奋斗的终点。



     住在县城的几十位处级干部,几百名科级以上干部就成了县城顶流存在,当然也有几十位老板在县城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些老板离真正的富豪还是有一点差距的,所以他们的影响力有限。

     除了每隔几年,会空降一两个县主官以外,内陆县城很少有外来干部,也很少有跨县干部交流,这几百人很容易接成圈子,甚至通过联姻成为了亲戚。曾经有一篇关于河南某县的文章《中心县调查》广为流传,说的就是这么一种状态,该县的干部基本上就是由四个家族的成员或者亲戚组成。

      这样一来,县城就成为了一个熟人社会,关系比规则重要。

     有点什么事情,比如,人们之间撞个车,有点经济上的小摩擦,言语不合就打架了,当事人首先想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打电话给熟人找关系。他们甚至认为,再有理没有关系也是徒劳。

     关系比规则重要,还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普遍没有规则意识和市民意识,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不多,爱护环境的人不多,只要不出事,人们就见怪不怪了。

在经济上,县城的富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后台的,否则很难立足。在县城,商业模式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给你资源,给你撑腰。所以县城很少诞生纯商业运作的现代企业,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县城,基本上只有官场,没有职场。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规矩,县令必须在离家一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职,比如海瑞是海南人,要当县官就必要去浙江任职。综合目前现状来看,古人的做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正因为县城是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面子就显得很重要。大城市里面每天都和陌生人打交道,人们穿得随便点,生活朴素点也无所谓。县城就不一样了,即使躲在家里省吃俭用,外面的面子一定要足。

   几年前,我回老家时参加了一次县城的饭局,某个单位接待我。上菜之前,每人面前先放一包好烟,酒直接喝掉了6瓶五粮液。我暗中算了一下,这一桌下来少说也要一万块,但是那个单位一年总营收也就400万左右。对方还诚惶诚恐。生怕我这个沿海地带来的客人看不起他们。

     在老家,我哥,一个地道的农民,让我出门转转见见熟人,问我身上带的什么烟,我回答说芙蓉王。我哥撇了下嘴,扔给我一条和天下,说:“发芙蓉王?出门别丢人。”

     我再来说说文化方面。

     广场舞,麻将,KTV基本上就县城人的消遣所在了。徒步,体育运动,旅游这些大城市人喜欢的运动,在县城里显得很小众,更别说什么文艺沙龙什么的,搞来搞去就变成喝酒吹牛了。

     如果有一个明星来演出,县城往往会万人空巷,即使被挤在最后面踮起脚也只看个后脑勺的人,也会眉飞色舞得跟人说:“我看到某某某了。”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写这么多,就现阶段来说,县城大抵如此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