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活血祛瘀、平肝熄风法治愈颅脑损伤后遗症一例 周某,女,48岁。 初诊∶1979年4月25日。 主诉及病史∶6个月前曾被人砍伤头部二十余刀,当即昏迷,经抢救后苏醒,然醒后至今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神疲畏烦等症,虽经治疗终未见效。 诊查∶苔白腻,脉弦滑,头部偏右伤处有明显压痛。 辨证∶头部内伤,瘀血停滞,败血归肝、风阳上扰,木贼侮土,胃失和降,痰湿蒙蔽,神明不安。 治法∶活血祛瘀,平肝熄风,潜阳化痰,标本兼顾,以安神明。 处方∶全当归4.5g大川芎4.5g软柴胡4.5g北细辛3g羚羊角0.3g(研末吞)双钩藤9g(后下)白菊花9g明天麻5g紫贝齿12g(先煎)石决明12g(先煎)白蒺藜4.5g香白芷4.5g广藿香4.5g法半夏4.5g蔓荆子9g远志肉4.5g 另∶十宝丹3g以薄荷3g煎汤送服。 处治∶头部压痛处外敷吊伤膏。 二诊∶1979年5月30日。前方药经治月余,头晕头痛已减,头部压痛减轻,但仍见心悸不宁、夜寐难安、嗳气频作诸症。苔白腻,脉弦滑,此乃瘀血渐化,肝阳未平,木乘土位,胃失和降。治拟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佐以降逆。 处方∶羚羊角0.3g(研粉吞)双钩藤9g(后下)白菊花9g白蒺藜4.5g紫贝齿15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全当归4.5g大川芎4.5g软柴胡4.5g北细辛3g朱茯神9g远志肉4.5g柏子仁9g灵磁石30g(先煎)代赭石9g(先煎)旋覆花9g(包煎)法半夏4.5g佛手片9g 另,十宝丹3g以薄荷3g煎汤送服。 外治,头部压痛处外敷吊伤膏。 三诊∶1979年7月11日。头痛泛恶已平,心悸夜寐亦安,惟感体倦健忘。苔薄白,脉濡软。瘀血已化,心营不足,肾水虚亏,木失涵养。当滋水涵木、养血安神,佐以和胃行中。 处方∶大生地黄9g甘杞子9g白菊花9g全当归9g大川芎4.5g桑椹9g朱茯神9g夜交藤9g远志肉4.5g法半夏4.5g佛手片9g广陈皮4.5g 另,十宝丹3g以薄荷3g煎汤送服。处治同前。 上方药随证加减调治4个月余,即恢复半天工作,气候变化时稍感头痛,服药至1981年初痊愈而停,随访至今再无反复。 【按语】施老认为颅脑损伤后遗症属头部内伤范畴。头部内伤,脑髓震动,必致气血离经;离经之血即为败血。李东垣先生曾言∶"败血归肝",木失条达,不仅可横逆侮土,且可子病及母。故此施老提出;不论是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还是风火上扰,销铄肾水,其源皆在于肝,因而治疗头部内伤须以治肝为本,行气化瘀以逐恶血。然古人又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肝风夹火上扰,冒犯巅顶,则为眩晕疼痛;木气横逆,痰湿内生,而见恶心呕吐;风痰相搏,清窍蒙蔽,神明何安?对此,施老认为治疗初期需平肝潜阳以熄风火,化痰开窍以安神明,方为标本兼顾两全之策。方中以柴胡、当归、川芎、十宝丹诸药行气活血、祛瘀生新,羚羊、钩藤、菊花、天麻、白蒺藜、紫贝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熄风火,以藿香、半夏和胃燥湿、化痰和中,白芷、蔓荆子、细辛三药治巅顶之疾、解头目诸症,远志豁痰开窍,又可兼以宁心安神。同时施老认为,头部内伤或是肝强脾弱、胃气上逆,或是肝阳上亢、肾阴虚亏,皆为上盛下虚之证,当以辛散之、以苦降之,分清别浊,将瘀血风痰病理产物清泄于外,气血津液人身精微留存于内,上逆之肝阳胃气归摄回原,潜伏之肾精脾气上输于脑。根据这一思想,施老在临诊时常以清浊为界,升降为枢,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内外同治。如一诊方中以羚羊配细辛取寒温并用息风止痛;二诊中以柴胡佐代赭石辛开苦降而疏肝和胃;三诊中又以陈皮合生地补泻兼施、滋阴燥湿。施老处方用药皆注意不偏胜偏衰,以免影响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所以一诊、二诊中施老虽应用了大量平肝降逆重镇之药,但降中有升,方中的柴胡、细辛、藿香等辛香升散之药即为例证。方中更以薄荷煎汤送服十宝丹,也是取薄荷轻清宣通上达头目之意。三诊之后诸症得平,虚象已露,施老即予调补兼施,滋水涵木,但仍佐以和胃运中之品,以防呆滞,正体现了施老的上述学术思想。 附∶ 十宝丹的药物组成;冰片、雄黄、血竭、麝香、当归、制香附、制乳没药、破砂、炒儿茶、红花(上药细末和匀)。 吊伤膏的药物组成∶生川草乌、生大黄、甘松、红花、白芷、当归、生山栀、山柰、王不留行子、樟脑、天花粉、姜黄、赤芍、制香附、制乳没药、血竭(上药研细末用蜜糖和酒调成糊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