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旭高治肝30法解

 饶吉星大夫 2022-03-25

1.一法曰:疏肝理气(气分病)。

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或肝气郁结,情绪郁闷者,宜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药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疏达肝气。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

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

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

兼痰半夏与茯苓。

笔记

  • 两胁气胀或痛: 胀甚于痛,或只胀不痛

  • 为什么不用四逆散?
    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所选药物确实比四逆散好。这是由于对肝气病初起,对肝气冲激于两胁局部的证候,当集中力量加以疏散为宜,而不应当酸敛、甘缓,且柴胡也确实过于升散,有伤肝阴之虞,故所选药物以香苏饮(紫苏叶 香附 陈皮 炙甘草 生姜 葱须)化裁,去掉甘缓的甘草,选用青皮、橘叶、苏梗等芳香理气之品配行气疏肝要药香附,如此则行气力大,迅速毕其功于一役;而郁金又为血中气药,兼用之防止气滞进一步血瘀,其性偏寒,更可防止辛燥伤阴。至于四逆散,因其有芍药、甘草,比较适合肝气病已久、因疏泄太过而伤阴者,故以上述酸甘化阴之品辅佐之。而且四逆散比较适用于影响全身的肝气病,范围广泛而不局限,这与本法药物所治局限于两胁者不同。

    四逆散证脉沉偏细弦,舌质中间有裂纹而苔薄少;本法药物适应证则是脉在中候偏弦而不细,舌中无裂纹而苔薄腻。前者体现了病久气滞而阴伤,后者体现了初病气滞而湿阻。

  • 典型肝气病的主症有三:①急躁易怒;②胸胁胀满或痛;③脉弦

  • 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笔者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组成)与膈下逐瘀汤(王清任方,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红花、五灵脂、枳壳、香附各10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肝气病以主方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病以主方逍遥散或解郁消愁汤(笔者经验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枣仁、远志、焦三仙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其他肝病亦可出现此症,可根据辨证选用适当方剂。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金匮》方,由桑白皮、黄芩、白芍、当归、川芎、半夏、葛根各1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奔豚汤原方中甘李根皮药房常不备,故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金匮》当归芍药散(由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各10克组成)治疗最佳。

  •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适用范围远较王氏疏肝理气方为广泛。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 肝郁病
    三大主症判断肝郁病:①悲愁;②纳呆;③少寐 治疗宜“舒肝解郁”,因其体质血虚,故必用当归补血,因其“木不疏土”而致脾虚纳呆,故必用白术、茯苓健脾,逍遥散恰为对证方药,笔者自创解郁消愁汤效果更佳。
    肝气病血不虚、脾亦不虚,一般并无血不养心的失眠症与脾呆不运的纳呆症。其表现在饮食方面,常常是有食欲而食后脘胀不舒。而肝郁病则是睡眠不实,时睡时醒,甚至难以入睡,表现在饮食方面,则是全无食欲,“饭到口难往下咽”。此外,在脉象方面亦有不同的特点:肝气病的脉象多沉弦,按之有力,显现其气滞而实;肝郁病的脉象多浮弦,按之无力,显现其血虚而脾气亦虚。

个人体会

我怀疑王旭高不用四逆散,是因为他觉得四逆散力气太大了,毕竟他相信柴胡截肝阴,枳实应该也是比较强劲的破气药(朱丹溪认为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当然,作者发现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理气疏肝散效果更好,这个有机会可以验证一下。

  • 一般用丹皮栀子清肝热,可是祖师爷的小柴胡汤为什么清热选黄芩,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

2.一法曰:疏肝通络(血分病)。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

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

旋覆泽兰新绛增。

笔记

  • 《金匮》旋覆花汤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着”之“着”字,乃附着之意,言营气痹窒、络脉瘀阻之时,肝脏气血郁滞附着在肝脉所循行的胸胁部位,病人可能出现胸胁痞闷疼痛之症,捶蹈之后,气血暂时稍通,痞闷疼痛亦可稍减,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气血得热则行,亦可减其不适,故“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旋覆花《神农本草经》谓其咸温,主结气,胁下满,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故《本草汇言》云:“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

  • 为什么通络一定要“辛润”?
    辛药本身即具有润的作用。“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应用既是辛味药,又具有润滑作用的药物。病入于络,络血瘀痹,病程必然已久,病人体质渐弱,其瘀血亦多成顽固的干血,如大刀阔斧急促攻逐,不仅伤人身体,而且瘀于细小脉络中的干血亦未必能祛,故必加润泽滑爽之药先予溶化,此后才便于在气的推动下祛除之。

  • 化瘀灵(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的主症是:①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②脉沉涩;③患者诸症常觉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胀表现更为突出,常诉睡一宿觉周身沉重,难以转侧,醒来手足憋胀,两手发胀难以拳握,但下床活动一会儿反而减轻。

  • 凡瘀血病证多于夜间睡眠时发病或增重。

  • 苓桂茜红汤(茯苓、桂枝、茜草、红花): 胃脘部拍击有振水音,并伴脐上水分穴压痛者

  • 怎样确认瘀血证?
    主症:①脉涩。这是瘀血证的必备脉象。②诸症活动时减轻,休息时加重,尤以夜卧时明显。③疼痛局限而非弥漫,为深压痛或敲击痛。在腹部多现深压痛,在胸、背、腰部多现敲击痛。
    佐症:①病程较久。生大气或受较重外伤后,常恰好5年后发病。②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或经常高强度体育锻炼者突然较长时间不劳动或不锻炼后。③晨醒后周身沉重,颈项板滞转动不灵,两手指发胀难以拳握。④全身不定何处出现针刺样疼痛,走窜不定,时有时无。⑤个别患者可在下肢皮肤出现紫癜,呈点状或块状,按之稍有疼痛(但亦有不痛者)。呈块状者石家庄地区百姓称为“鬼拧青”,意为不知何时所起,可逐渐吸收消失,但以后又不定何时再发,常呈独立的一块。⑥育龄期妇女,病情常在经前加重,经至则缓解或减轻。

  • 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当敲击右胠胁部位时,感到剑突下疼痛明显,而敲击其他部位则无异常感觉。

3.一法曰:(滋阴养血)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是肝血虚也)当(滋阴养血)柔肝(使硬的地方如脾气暴躁等柔顺,以柔克刚),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

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

兼热天冬生地从。

笔记

  • 肝血虚、肾阴不足的“肝气胀甚”,有什么特点?
    此证除胸胁可能胀满或疼痛外,肢体其他部位亦可出现酸麻胀痛之象,但无论疼痛程度如何,均喜揉喜按。
    肝血、肾阴亏损于下而肝气升越于上、于外,由于肝气具有阳热的特点,气愈升愈现热象,则病情往往出现上热下寒之势。其下寒既因阴血亏损,人体下部失于濡养,或更阴损及阳致下部阳气亦虚;亦因气升于上,不降于下所致,盖气为阳,不降于下,则下部阳气不足而呈寒象。另外,从脉象而言,其脉虽弦,却沉细无力或浮而无力,尤以左关尺细弱为甚。所以,病人常诉“既怕冷,又怕热”,头面部位常“上火”,而两足却觉凉而怕冷。
    病人并无急躁易怒的情绪,反而有精神不振、懒于言语之象

论叶氏络病与奇经理论。
络: 奇经八脉的络
癌症晚期,一般可出现3种脉象,一种是脉弦紧大而有力;一种是脉空大虚软无力,偏迟;一种是脉沉细弦劲而数,尤以尺脉数甚。最后一种脉象,就是“疹筋”的脉象,明显证明病位在人体的最深处,实际是真肾脉,即肾的真藏脉见,必死无疑。
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叶天士的络病是奇恒之府病,不过我个人看了并没有太多感受

个人体会

  • 一般都是用丹皮栀子清肝热,此处用生地天冬,不太好理解。而且既然是肝血肾阴虚,为什么主方里面不用生地补肾,芍药养肝?

  • 可以和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互参

4.一法曰:缓肝(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

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

此方变化无穷奥。

笔记

  • 肝气甚
    这个“肝气甚”主要以急迫紧张为主要表现,而不是以胀满为主要表现。其急迫紧张乃由肝血虚,肝气失于濡养,肝的筋脉亦失于濡养所致。

  • 医案
    钱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生甘草一斤(研末),红枣一斤。将枣煮烂去皮核,与甘草打和为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原注:此人并无表证,又无内热,一日数十痉,服此二料即愈。

  • 甘麦大枣汤

    •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肝血虚则将军之官气馁,遇不良刺激反而委靡不振而“悲伤欲哭”。

    • 叶氏善用甘麦大枣汤,且多经常加味使用。
      对心营暗耗的心悸或哭笑无常者,加茯神、柏子仁、炒白芍、建莲;对心液耗而心烦不寐、惊恐畏惧者,加麦冬、白芍、龙骨;对胃津伤而口干渴饮者,加麦冬、白芍;对肝虚动风而抽搐痉厥者,加阿胶、白芍、生地、龙骨、牡蛎;对温病后期欲脱者,加人参、龙骨;对产后阴气下泄、阳气外脱而神昏郁冒者,加桂枝、龙骨、牡蛎。另外,常以枣仁代替大枣,一防其过于甘壅,同时更增酸甘化阴、安神养营之力。

    • 主症: 紧张
      这个紧张,既不是急躁易怒,也不是悲观发愁,而是像案(4)病人所述的那样,本来没有什么事,却“心里觉得有多大的事似的”。这种病人多数是急脾气,遇事沉不住气。如果有人交代他做什么事,他会立刻去办,一会儿也不耽搁,这就是“急迫”感,这就是要用甘麦大枣汤缓其急的主症。它体现了肝气甚急的证候本质。
      心情紧张、喜食甜物、两腹直肌紧张拘挛而按之疼痛,是甘麦大枣汤证常见症状,而尤以常心情紧张为其主症。

个人体会

  • 喜食甜物应该不太好判断吧,毕竟大部分人都喜欢甜食。

  • 作者第三个医案,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饭后胃脘发胀,走路久则足跟痛。腰酸,躺卧后觉舒服。月经淋漓不止可以直接用缓肝法,而不需要加味。或许是常规方法没有效果,作者看到缓肝法的主症,所以试试缓肝法,其实没有太大把握。

  • 关于紧张,未必就一定是甘麦大枣汤。还是需要考虑情志病,半夏厚朴汤、温胆汤、柴胡剂(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都要考虑,还是需要鉴别。

5.一法曰:培土泄木(土虚木郁)。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

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

温中疏木法意深。

笔记

“肝气乘脾”,即木克土也,但却因脾土虚弱,肝木乘虚而克。其病“脘腹胀痛”,脘属胃,腹属脾,肝气不能正常疏泄,反而乘虚横逆克脾,导致肝脾之气不能从左而升,则腹胀且痛,继而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脘胀且痛也。

主症:饿时心中(即胃)空虚难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饱,过一会儿又觉饿,饭量很小,饮食喜热恶凉。

“吃、喝、拉、撒、睡”辨证

1、凡饿时心中空虚,必欲速食者,多属中虚之证。
2、胃脘有下坠感者,多属中气下陷;伴心悸气短者,多属心脾血虚。

3、凡饿时空虚,欲速食,但食后又觉脘腹胀满者,则属脾虚而气滞,乃虚实夹杂之证。

4、凡饿时空虚,少食觉舒,多食又觉胀满甚至疼痛者,如同时脐上伴有压痛,则不属虚证,乃瘀血所致。

5、肝气横逆者,多知饥而能食,但食后胀满不舒;肝气郁结者,必不知饥饿,不思饮食,所谓“饭到口难往下咽”。

6、凡食后觉食物停聚在中脘而难以下行,乃脾湿气壅。

7、又有虽饥而不欲食者,如心中嘈杂而口干舌燥,则属胃阴不足;如腰酸腿软,则属肾阴亏损。

8、凡得温则舒,为寒证;得凉则舒,为热证;凡欲食凉物,但食后不舒者,则为寒热兼夹之证。

9、凡表证多不影响进食,但亦有觉剑突下部位气逆上冲者,则可并见呕逆而妨进食,又当详加辨识。

10、凡饥饿时周身乏力,病情加重者,多属虚证;凡虽知饥,但能坚持数小时而活动正常,则多属实证。

1、凡夜间与早晨口干而欲饮者,多属阴虚。

2、凡饮不解渴,饮后即尿者,多属三焦气化失常,有膀胱气化不利与肾阳虚衰之不同。

3、凡饮后胃脘有振水音,甚则心下悸者,乃水停中焦之候。

4、凡咽干欲饮,但少饮辄止,稍后又饮者,多属阴虚;而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则为血瘀。

1、凡大便清稀、肛门不热者为寒;凡大便黄黏,肛门灼热者为热。

2、凡便后腹部及全身舒适,不论大便性状如何,均属实证;便后全身更加倦怠乏力甚至气短心悸,则属虚证。

3、凡肝气横逆而脾不虚者,多见便溏而便前腹痛,便后腹痛减而不除,且有大便不畅不净之感;如脾已虚,则虽便溏亦便前腹痛,但便后却可腹痛消失而大便反觉顺畅已净。所以然者,前者脾不虚而能抵抗,后者脾已虚而无抵抗之力也。

1、尿量正常,尿色淡黄,排尿前后无不适感,乃正常现象。

2、如尿量已减,尿转深黄,在外感病则为疾病由表入里之象,在杂病则示平素体内即有虚热。此类病人并可兼排尿时尿道有灼热之感。

3、尿不净则多见于肝气疏泄不利者。夜尿频而量亦多,则多属肾虚。

5、饮后即尿,尿后即渴,则多属三焦气化失常,此症多发于白天,不可仅从“消渴”病考虑,一旦通阳化水,病可自愈。

6、又有常紧张而尿频者,前述甘麦大枣汤证即然。

1、杂病中凡吃饭、睡眠正常者,治疗多易,反之则难。

2、“阳入于阴则寐”,凡难入睡者,多因邪阻或邪扰,或清热、或化痰、或消食、或解郁、或祛瘀,相机施治,皆可见效。

3、睡后易醒,时睡时醒,醒后再难入睡,则有实有虚,实者已如上述,虚者可因阴虚火旺、心脾血虚、肝血不足等,而彻夜难眠,则以阴虚火旺者居多。

4、早醒则多见于心脾血虚或肝血不足。

5、睡眠不实,时睡时醒,伴头晕胀而腿酸软者,多属肝阳上亢,肝魂被扰;如伴悲愁、纳呆,则属肝郁不舒,肝魂失养。

6、睡眠多乱梦纷纭,多属痰阻,兼心烦者,则属痰热。常因噩梦惊醒,则属心胆气虚。

7、凡病,得正常睡眠可明显减轻,多属虚证;如虽正常睡眠但病情不减,或更周身沉困,醒来活动后反觉轻松者,则或因湿阻、或因气滞、或因血瘀,皆属实证。

个人体会

· 

真正有经验的中医,一般问诊绝不会按照十问歌的顺序来问。应该都是根据主诉确定主症,再据舌象脉象大致确认病机,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问几个问题,验证自己的判断。比如,判断是脾虚湿盛,就要问大便是否粘腻,吃东西是否觉得没有味道等等。吃、喝、拉、撒、睡此五能,乃人机体功能正常的表现。所以,吃、喝、拉、撒、睡在问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异常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着眼点。

· 


个人不喜欢黄玉楸(黄元御),主要源于章次公的"清代医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学人,曰吴县叶桂、吴江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邑黄元御、元和陆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诡,开创风气;叶徐二人,虽沿仲景,自有创获;若黄陆二人,直以齿牙胜人,然究其实则枵然无物者。"

6.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

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

金铃白蔻随机兑。

笔记

  • 此法肝旺为本,乃肝气过亢,胃虽不虚亦被肝木所乘克,故以“泄肝”为主,从而达到“和胃”的目的

  • 叶天士医案
    某 肝厥犯胃入膈。
    半夏 姜汁 杏仁 瓜蒌皮 金铃子 延胡 香豆豉 白蔻
    按:此案与上案“肝厥犯胃”相同,但此案更言“入膈”则异。“入膈”者,从膈间上逆于胸膺也。以药测证,本证除有胃脘痛、泛吐清涎或酸水外,尚应有从剑突下疼痛憋闷,并由此处气逆上冲,延及胸膺部位亦发疼痛憋闷之症。胸膺为肺所主,此不仅肝气上逆迫胃气上逆,亦阻肺气之下降矣。故全方除以金铃子散泄肝止痛以外,并重在半夏、姜汁降胃气、化痰饮,香豆豉、白蔻携杏仁、瓜蒌皮宣降肺气,并以降为主。如此则佐金以制木,肺气得降,不仅胃气随之而降,即上逆之肝气亦可得以平息。此叶氏“通肺气以治肝”之妙着。

  • 程门雪医案
    徐某,男,成年。初诊:1949年2月15日。形寒内热,脘中痛,呕恶,目热如火,头眩,口疮。枳实栀子豉汤治之。
    炒香豆豉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实炭一钱,赤茯苓三钱,陈广皮一钱半,炒川楝子一钱半,左金丸五分(吞),煅瓦楞四钱,佛手柑一钱半,荷叶边一圈,野蔷薇八分。

    二诊:形寒、脘痛、目热如火均见轻减,呕恶、口疮、头眩如故。再从前方出入。
    炒香豆豉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实炭一钱,赤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半,左金丸五分(吞),川楝子一钱半,煅瓦楞四钱,陈广皮一钱半,炒杭菊二钱,白蒺藜三钱,荷叶边一圈,佛手柑一钱半。

    三诊:脘痛痞闷不舒,呕恶稍和,口碎亦瘥,苔薄,脉弦。再方泄肝和胃。
    紫苏梗一钱半,焦白芍一钱半,左金丸五分(吞),制川朴五分,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半,陈广皮一钱半,春砂壳八分,娑罗子三钱,炒川楝子一钱半,煅瓦楞四钱,沉香曲一钱半(包煎),佛手柑一钱半。

    四诊:前进泄肝和胃之剂,泛恶已止,脘中仍痛,又见背寒。拟予前方出入,再加桂枝法和营温中。
    桂枝三分炒白芍一钱半,制川朴八分,左金丸五分(吞),紫苏梗一钱半,荜澄茄一钱,娑罗子一钱半,炒川楝子一钱半,炒延胡一钱,煅瓦楞四钱,陈广皮一钱半,春砂壳八分,沉香曲一钱半(包煎),佛手柑一钱半,炒谷麦芽各三钱。

    五诊:脘痛轻减,背寒未尽。仍从原方出入治之。
    桂枝三分炒白芍二钱,紫苏梗一钱半,左金丸五分(吞),荜澄茄一钱,娑罗子三钱,炒川楝子二钱,炒延胡一钱,煅瓦楞四钱,陈广皮一钱半,白蔻壳八分,沉香曲一钱半(包煎),佛手柑一钱半,炙刺猬皮一钱半,煅白螺狮壳四钱。

    六诊:前方合度,诸恙均瘥,惟夜眠欠安。仍守原意佐以归脾法续进治之,以资调理。
    炒潞党参一钱半,桂枝五分炒白芍一钱半,炙甘草八分,淮小麦四钱,抱茯神三钱,炙远志一钱,炒枣仁三钱,米炒麦冬二钱,当归身三钱,川楝子一钱半,煅瓦楞四钱,佛手柑一钱半,红枣四枚。

    作者(刘保和老先生)经验:凡栀子豉汤证,以拇指按其剑突下均可出现憋闷或疼痛,这是笔者运用栀子豉汤的主症之一。

个人体会

1、杏仁 瓜蒌皮 郁金 算是叶天士高频药对,估计 胸膺部位憋闷 是眼目

  • 2、程老医案,可以考虑大柴胡汤

    3、吐酸,说明需要治肝

7.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

热厥心痛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

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

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

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

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平肝熄风)。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

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

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

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

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

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

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

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

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

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

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

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

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

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

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

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

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

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

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

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

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

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

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

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

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

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

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

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

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

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

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

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

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

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

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

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

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

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

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

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肝气天麻术辛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