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产品追溯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影响了期应用功能的发挥。我国农产品溯源制度现状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溯源系统涉及的其他行为主体意识不强 农产品溯源系统涉及多个行为主体,包括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农产品生产商、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质量认证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等等。各个主体在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调查数据表明:由于有关可追溯制度法规的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及政府监督力量薄弱,致使农户参与农产品溯源平台建设的意愿不高。由于农户参与度不够,直接导致整个追溯系统基础不牢,从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性,阻碍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2.农产品追溯制度还不完善 农产品溯源机制首先是建立生产档案、登记制度,生产者对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生产者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其次按照农产品编码标准和条形码管理制度,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确保全程质量控制溯源信息的传递和追溯;三是建立农产品追溯的有效平台。积极探索以条形码为标志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建设,创建提供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品标识标签信息的质量安全信息录入与查询系统,建立农产品溯源安全信息平台。 3.农产品溯源系统实施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我国现在还只是部分省市区对商品蔬菜进行了一定的标识,没有按照从生产、运输、流通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只是对蔬菜、生猪等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农产品安全承诺制度对于其他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4.农产品溯源资金投入不足 农产品追溯制度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可以大大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成本。一是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的研发经费投入。二是要可追溯系统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自觉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所增加的成本费用。然而国内对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还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致使该项工作推进的速度不快。 我国农产品溯源制度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设,实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够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在这食品质量安全频发的时代,加快农产品溯源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项目。 原文来自:盈纵启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