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说|如此欢乐之童年

 蔚然而深秀 2021-12-24

(一)我们的意识里,小孩子,单纯的可爱

我是在知乎里看到一个关于幼儿园里让人“细思恐极”的故事。接着有许多的人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之中有昔日上幼儿园的自己,有幼儿园的老师。

我们总爱把“童年”“幼儿园”等同于生命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的意识里,小孩子,单纯的可爱。

说说我自己亲身所见的吧:几年前,我的侄女还在上幼儿园,晚饭后的小区里,一些与她同龄的小孩子便聚在一起玩。其中一个小姑娘穿得就像个小公主,对着大家做出颐指气使的样子,我想到后来生活里遇到的像这样的人,便心生厌恶。有一个斯斯文文的小男孩过来说想和她们一起玩,这个小姑娘死活都不允许他的加入,更是不理会他。小男孩拿着妈妈给的零钱去买了零食,这个小姑娘就单独跟他走在一起,哄骗了他的零食,以手中的零食为代价,允许他加入到她们之中。后来小姑娘自己得了零花钱买了与小男孩同样的零食以后,一脸十分嫌恶的把小男孩的还给了他,也没再允许他同她们一起玩。

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没有想到,才区区几岁的小姑娘,就已经学会怎样通过交易得到自己想要的,达到目的之后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嘴脸很容易让我想起来长大以后我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天生就带着统领周遭一切事物的本领,以欺辱身边人为乐趣。

我觉得是可以用“心机”来形容现在的一些孩子们的。我们通常说的孩子单纯,其实睁开双眼来看,他们只是展现得要比成年人直白利落一些。

无法说清楚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孩子这样,现在狠抓教育,学前教育也抓得很仔细,可当我们停下来倾听幼师的声音,会发现学前教育,难为人师,不好教。

无法解释清怎样的道理,也无法体罚孩子,更无法向家长说清太多太多的孩子的劣习。归根到底,一个孩子的品行,还是只能靠家庭培养出来、感化出来的。

小孩子天生就有模仿家长的本领,家长的语言、行为、观念,都会重塑、冲击着他们尚未发育健全的大脑、认知。

同样的,能作为模仿的“范本”出现在小孩子有记忆力的时期里的,还有现代社会如此发达的电子设备。我经常看见家长在外带孩子,很多时候就将手机抛给孩子,还在小推车上坐着的小宝宝,就已经会抱着手机刷屏了,有模有样的。叫人看了实在心慌。

慌的是这时代怎么变化的这样快?在这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里,从幼时的动荡、饥荒,到后来的小康富余,幼时动画片陪着长大,直到如今的手握手机,就有掌控天下的气势。你说不清楚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你看不明白如此发展之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

从小孩子的另面“单纯”,引申出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恃强凌弱。

(二)是它们变相地鼓励了其他人恃强凌弱

这跟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电影里美国妈妈如此教育孩子:别管别人,做你自己。日本妈妈如此教育孩子:要和别的小朋友好好相处,不要冒犯到别人。而中国的妈妈这样教育孩子:加油,你一定比别人强。

由此言论产生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些令人咋舌的新闻:某中学,该生总是班里的第二名,一次考试前对第一名的同学说,“这次你要是考了第一名我就把你杀了”,结果,该生持刀砍杀了第一名的同学。小区楼外,暗红色的血液汇成一条细流,死者的母亲抱着孩子的遗体,悲恸不已。

我们当然无法把这些悲剧的始作俑者统统安在父母的身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人尽皆知,就连亲友聚会时,也极其乐意地把自家孩子带出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他们通常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各个孩子的优劣。

我们成长之中,或是我们放眼于我们所处的周围世界,会看到大多数的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在面对乞丐时,这样说:“你看在大街上乞讨,多么丢人现眼/不用同情他们,多半是假的。”在面对工人时,瞧不起地说:“你将来不好好读书,就会和他们一样,干着下贱的工作,又被人看不起!”父母的言论在孩子的心里是会有影响的,父母是最初带给孩子启蒙教育的人,小到学语、表情,大到处世、为人,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塑成。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现实事件,便是已经案发多年的一起男生自杀案。该死者生前是被同学欺负的对象,大家欺负他,看不起他,侮辱他,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他一点男孩子的刚强之气都没有,他很“娘炮”。

新世相有一篇文章:“娘炮”两个字,杀死了多少温柔的男孩。这篇文源于近来微博上受人争议的事件: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上,请来了许多“娘炮”的小鲜肉,遭到许多人的谩骂,白眼。这篇文里有一段话,可以归之为本文的大观点:“有些人说“少年娘则中国娘”是出于激愤,有些家长担心电视上的偶像“太娘炮”对孩子们有不利的影响——这些榜样看起来柔弱,不够坚强。但“娘炮”、“不男不女”这些词真正的伤害,是它们变相鼓励了其他人恃强凌弱。”

死去的这个男生,这个被同学称呼为“娘炮”的男生,他会每天给他的妈妈捶背,告诉妈妈说你辛苦了;而他的同学对他做的事是,每天都会强行脱他的裤子,让他不敢在下课后上厕所;他在下课前 5 分钟离开教室去上厕所,结果被发现倒在血泊中,嘴里和鼻子里都在流血,被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看过新世相的这篇文章,我也是真的恍然想起来,在我上学的时候,真的有一些男生因为性格的安静、不够勇猛,莽撞,而被大家玩笑成“娘们”。甚至是我当年也同几个邻座的女生一起欺负过一个男生,我记得我们把他的书包扔到楼下去过。

如今想起,这大概是我对这部分人做过最恶劣的事情了,多年后怀有愧疚的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真正看不起别人过。

更庆幸于,我能意识到这些行为对一个脆弱的人带来的冲击。

(三)关注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某些小孩的童年,是在炼狱般成长的。家长的苛刻、家规的无情、亲戚的冷淡,没有人会站在孩子的一面,愿意仔细看看孩子的内心。

在现世的要求下,孩子们一出生就意味着要同其他“选手”竞争,来自父母焦灼地期盼、严厉冷血的教育、现实的种种压力……无一不在摧毁着一颗尚未发育健全就要拆落的心,我所知道的来自家庭最残酷的惩罚,就是一名父亲因为孩子不会自觉地去练习书法,将整瓶墨汁灌进他嘴里。

——那种绝望,不敢试着想象。

让我更不敢想象的是,孩子在经历过这样的惩罚之后,会怎么和家长相处,会怎样处理自己的心态和家长相处?受过伤的孩子,都是会自己把自己包裹起来的吧。

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心理学有个专业名词,“内隐记忆”,它是指一部分被患者深埋的记忆。患者可能本身已经忘记这段记忆,但这段记忆的“后遗症”,是一直都伴随着患者的。人们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说一个人可能会忘记被蛇咬的事件,但他但凡看见井绳,下意识就会战栗、畏惧。

我看到过的很多PTSD的患者的故事,都是在童年遭遇过十分不幸的事情,或是家人的暴毙、或是自己死里逃生,往后很多年里,都活得不易。人说往前看,可过去发生的事情,怎么会就这样凭空被抹去。

后来他们长大了,看似走出这片阴影了,实则一直笼罩在阴影之下。他们好了,他们也变得理智又疏离了。

(四)或许我们能做的,其实会很多。

珍爱自己,带自己走出生活的阴翳,在自身生活稳定安宁之时,平视所有人,尊重所有的职业,礼貌地关心身边的一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