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蝉纹篇

 积祥轩 2021-12-24
敬启者:

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积祥轩公众号



由于受资料所限,我没有找到春秋时期玉蝉图片,现有图片资料只有战国时期玉蝉。

故宫藏  战国  白玉蝉

故宫藏  战国  黄玉蝉

玉蝉、秦、长4.8厘米 宽2.5厘米、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墓葬出土、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玉白色,蝉体略呈椭圆形,仅刻出头部、背部及腹部。背部凸起,双眼位于头部两侧,两眼间饰锯齿纹,以阴刻细线勾勒双翼。雕刻简单而形象,颇为生动。
通过对现有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丧葬用玉研究,虽然此期出土玉琀不多,主要为残玉器和碎玉块,且形体很小,偶有雕琢较好的玉禽兽、玉珠、玉贝等。

玉蝉饰卮、西汉前期、通高4.7厘米 口径2.3厘米、1951年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墓葬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玉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体圆,直身,平底。盖中部隐起,阴刻八花瓣,边有三穿孔。器周身饰隐起加阴线的云纹,上有凸雕的三蝉,蝉以极细的阴线刻出双翅和头部,十分生动。口沿上部和边各有一相通的穿孔,可与盖上穿孔吻合。此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琢磨细润,在玉制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汉代作为丧葬用的玉蝉,多为带有“汉八刀”风格,用简练的粗阴线界出蝉的头与翅、腹部有较粗的直线交叉线或横纹线。“汉八刀”是清代人对汉代玉器中某种风格的概括,常出现于汉代玉人、玉猪、玉蝉及某些带钩上。关于清代对“汉八刀”详细描述参见:《古玉辨》系列。
后世制作的仿汉代风格玉蝉很多,不易区别,多为明、清作品,有一类带有细小回纹的仿汉玉蝉,被一些人认为是宋代所作。

玉蝉、西汉前期、长4.4厘米 宽2.7厘米 厚0.3厘米、1951年至1952年湖南省长沙市伍家岭汉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白色,有褐斑。体扁平,正面呈弧形略凸起,琢刻呈蝉形。前面两侧有外凸双目,后面为蝉身和双翼。背面齐平,刻有线纹。雕琢简朴,磨制光滑。

玉蝉、西汉中期、长6.2厘米 宽3.1厘米 厚0.95厘米、1978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汉墓出土、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玉青白色,光洁明亮。通体扁长,两眼突出。刀法简洁,形象逼真。

玉蝉、西汉后期、长4.7厘米、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7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羊脂白玉,滑润光亮。体宽扁,头部双目外凸,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正反两面均以阴线刻饰。简朴生动,形象逼真。

玉蝉、东汉、长6.4厘米 宽3.3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玉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无瑕。呈扁平状蝉形,中心稍厚,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造型典雅简朴,形象逼真。

玉蝉、东晋、长6.3厘米 宽3.1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东晋墓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藏、玉青白色。蝉身中间厚,两边薄,用阴线刻画出蝉的头、身和翅。尾和翅尖呈三角形锋尖,下腹刻有七道横线。纹饰简朴,形象逼真。

玉蝉、六朝、长6.4厘米、1956年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六朝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玉青白色,有白色浸蚀斑,质温润。雕刻成蝉形,头部双目外鼓,尾和翅尖呈三角形。正面以阴线刻出首和双翅;反面以数道直线刻出腹和尾部。线条刚劲简朴,系汉八刀风格之延续。
因受汉代黄老思想、葬玉制度双重影响,玉蝉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期。至唐代起,蝉纹被越来越多新纹饰所取代。除后世所仿汉代玉蝉之外,明清时期的时做玉蝉多象征一鸣惊人之意,这与汉代使用玉蝉之意大相径庭。
具体鉴别玉蝉真伪,我认为主要以纹饰、工痕为主,沁色为辅,首先记住各个历史时期蝉纹的主要特征及碾琢工艺,然后再根据沁色真伪做辅助鉴别。以汉代玉蝉为例,西汉前期、玉蝉延续商周、战国的圆润,中期开始,玉蝉眼睛开始突出,至晚期时,翅尾部尖锐,刀法也越来越犀利。所谓“汉八刀”的鉴别方法,有人认为是用刀次数,也有人认为是蝉纹呈“八”字型。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个人认为,鉴别“汉八刀”应该从工痕入手,放大观察可以看到阴刻线是斜坡状,如同西周“一面坡”,而这坡面如毛笔书写“八”字时撇捺的感觉。总而言之,“汉八刀”与“八”字,无论是蝉纹样式与数量上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汉八刀”琢刻玉蝉的刀法与用毛笔写“八”字时的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于玉器蝉纹至此已经详解完毕!如果找我鉴定蝉纹玉器,请先阅读此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