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想提升自我越焦虑,你知道为啥吗?

 毛毛虫_Claire 2021-12-24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点图片都可以找到哦!

关于自我提升的话题天天都在聊,可最近几年发现个问题,也是我做博主的一点体会:

比如2018年或2019年之前,在公众号上发干货长文很受欢迎,大家会仔细的阅读留言,有时候里面有错别字,还会被人多朋友给指出来。

可最近两年,人人都变得比较浮躁。

有心思且有耐心读完一篇3000字左右文章的人越来越少。

人人都倾向于“短频快”的段子和小视频。我自己也喜欢刷,觉得轻松不费脑(当然,还是挺费时间的)。

如果是长文,必须是家长里短的才有人点赞,辛辛苦苦写的一些经验贴收藏的不少,但留言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留言也是“好文,收藏了”。

哈哈,这里特别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有去收藏夹回看的习惯?

最近我和大厨不是推出了“精益读书会”吗?还有朋友问我:

为啥能读书读这么快?如何能高效地阅读书籍?筛选出优质内容,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这个问题看似问的是和阅读相关的内容,但背后传达的却是一种焦虑

面对泛如烟海的知识,如何筛选,如何提取,如何为我所用。

这确实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门槛非常便捷,动动手指搜一搜就能迸出一堆资源和解答。我们现在根本就不缺信息嘛!

可大部分人反而越看越焦虑,因为大部分知识根本就不过脑子。

一句流行语“放进收藏夹吃灰”,道尽了开头寻求知识的渴望和后续对待知识的散漫。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着这位朋友的提问,和大家聊一聊在这个知识泛滥、碎片又便捷的时代,如何归类、筛选和学习,如何破解一些知识误区。

(突然觉得上面这句话很干货,估计很多人到这里又不想看了,哈哈哈。但先别忙着关掉,一个人若想不被淘汰,不去承受阶级的跌落,真的需要时时刻刻都保持充电的状态,你也不想20年后变成一个傻了吧唧,只会买菜看孩子的老太太吧?)

很多人的误区:收藏知识就等于我看过了

先说说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曾经的一个习惯,就是“收藏”。

话说从学生时代开始,我都不知道收藏了多少本书,多少部电影。

前一阵整理放假,发现了塞得满满的好几个硬盘,是真的在某个抽屉里吃灰呢!

人类其实一直都有独特的收藏癖好,所以收藏夹功能一经推出就获得好评,每个人都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随手将满满的干货存储到收藏夹里,放佛就像插入芯片的电脑,自动完成了个人的知识升级,收获一种获取知识的快感。

仔细想想,这和学生时代买了无数本习题集,但期末做完的却寥寥可数有啥区别呢?

都是一种收藏(买过)即学会的幻觉罢了。

而且一旦收藏夹里的内容过多,长时间不整理,我们就愈发懒得处置,收藏夹里这些经过我们筛选和认可的知识也要爆炸了。积攒的越多,越想逃避。

这种行为,和信息量过载有关系。因为人类集体智慧和知识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个体的处理和消化能力。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经说过:

“如果人们一辈子连书名都读不完,拥有数不清的书籍和图书馆有什么用?学习者不会从中获得指导,而是会承受着大量的负担。”

其实你自己也许并不知道,收藏了太多东西之后,你自己的潜意识对此是很逃避的,会不自觉地告诉你的大脑:

“先玩点别的吧,这个整理起来太烦了,先放放吧!”

所以,再面对一些心心念念的知识,先暂停下这个盲目收藏知识干货的行为,既可以让焦虑的心稍微平缓下,也可以适时控制下不良惯性行为的影响。

抽时间逐渐的清理库存,才能让心理的负担减轻,大脑的思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这和选衣服是同样的道理,要少而精,而不是塞满了20几块钱的便宜货。

那我停不下收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话说我不仅有收藏这类资料的习惯,我还付费加入了好几个群,每次看到有人发一些相关的资料,顺手就转存。

既然收藏知识干货的行为这么流行,背后一定有一些共性的原因。

有此看群里很多人比赛似的晒自己的存储量,我突然来了兴趣,为啥这也要攀比呢?背后是什么在驱动我们这样做?

为此还专门做了点工作来了解下大家存储的心理和思维。

① 浅层思考下的思维惰性

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产物,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知识碎片化。

大家想一下,我们喜欢各种@,,转发或者收藏时,基本都是在浅层思考的状态下完成的,场合也多是各种社交媒体,比如朋友圈,微博这些地方。

这个时候多数人都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略加判断,觉得还不错,就先放进某个地方,给人一种即便我现在还没看,但我已经找到了还合理安置了的良好感觉。

② 集体认知焦虑

知识看似更新得越来越快,需要储备的技能也貌似越来越多,连编程都已经下放到幼儿园阶段了,谁看到不焦虑?

(话说我给毛豆是假期班就报了编程,澳洲的小朋友也很卷呀!)

成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但凡有点志向,想努力的人,都会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不管自己需不需要,都抱有一种“万一以后有用”的心理。

不仅收藏背后有这些原因,所有相似的浅层阅读背后都是相通的逻辑。都是我越焦虑越想读书,但是囫囵吞枣一遍,发现我并没有提升呀,越是越发的焦躁。

问题来了,

如何解决收藏了又不看的习惯呢?

先说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都是我自己尝试过觉得好用的。

① 把收藏夹里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唤醒。

删掉一些过期的内容和链接,把技能型知识、学习型知识资源型知识分门别类归置,再按照不同的目的和时间的长短进行子项归类。

比如你可能存在了百度网盘或者印象笔记里,这两个app我也在用,建立不同的子文件非常方便。我曾经专门拿出来半天的时间,把搜藏的文章,pdf,视频整理到了不同的文件夹。

接着把简单易学的直接学掉或者集中学完,这部分内容就可清除。

这些基本上找一个周末,集中看两天,都可以看完了。

中长期的根据需要列一些可行计划进入实操阶段。

② 学会筛选信息,降低获取密度。

很多知识,不论免费还是付费,都存在冗余或者相似性,同一性质的内容只关注几个博主或者订阅号就够,三个内为佳,多了也看不过来。

在一次次的筛选和抉择的过程中,,学会辨识高质量的信息,了解知识的价值,减少看到铜铁就当金子捡的习惯。

③ 及时处理新知识,进行断舍离。

在控制知识随意收藏的习惯伊始,就要审慎对待新的知识干货。

🔘 如果是和以前类似的,不收藏。

🔘 和以前比更新换代的,或直接置换旧有干货,或只补充新知识点,但不收藏。

🔘 能当时或者当天即时消化的,立刻着手,不收藏。

🔘 需要花时间精力处理的,放到待办事项里,规定好处理的频次,比如一周一次。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很快用起来,能立马看到一些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本方法是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干货。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而不是更疲倦、焦虑和应接不暇。

如何融汇消化知识,为我所用呢?

市面上那么多书籍,课程和文章,是学不完的。

抱着生怕拉下一个有用知识点的心,干着自以为查缺补漏的事儿,属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足”从未迈出去过,,没有真正上路。

在我《超强学习能力养成术》这门课里,非常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学习的底层思维逻辑和方法。

也就是如何把有用的知识进行体系化串联,把知识点进行模块化联结。

当这些零散琐碎的知识按照一定方式架构排列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网络。

先在你的大脑里建立起一棵这样的知识树,不需要枝繁叶茂,但要脉络清晰。

比如和你工作技能相关的一棵大树,你就根据你主要负责的3-4个板块,让这棵树长出3-4个分支。接着每个分支上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这样很多知识能理解得更深更快,你也知道把看过的“果子”给挂在哪一根树枝上。而哪里的新知识点有空白,你也能够即使的补充。

这种对知识的把控,才是我们最开始想要收藏干货时想达到的目标。但这不再是看过即学过的幻觉,而是实打实的为己所用。

《超强学习力养成术》里涉及的正循环、结构化思维、怎样学习才有效、如何记笔记和阅读等等,从术和道两大方面帮助大家突破学习认知和学习能力的瓶颈。

这些元认知、元能力和元习惯的学习底层内核,好比如来神掌,再繁杂的知识干货也逃不出这个掌心,非常值得花时间精力琢磨透彻。

而且所有想在繁杂知识中快速找到高效有用办法的行为,都是思维上的懒惰和行动的懈怠。

不论是技能型,学习型还是资源型的知识,都需要落地,在反复实践中反复总结。

这个过程是重复的、单调的、枯燥的,甚至最后总结出来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没什么花样,也没什么炫技之处。

正所谓大道至简,所有费劲心思找到的知识干货,都要在行动中内化于心。

要做一个懂得实干的聪明人,用知识铺路,而不是背在身上,成为负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