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之间 留住乡愁

 悠哉乐哉 2021-12-24
●这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的老屋,李义中和妻子特别喜欢门前的柿子树,寓意着丰收和希望。●李义中说,这个微缩的福建土楼主体结构已完成,后期会增加人物、装饰等生活细节的元素。●李义中与学员对老屋中摆放的各种老物件进行反复对比。●测量“张同学”家大门的尺寸,力求作品完美。●学员们记录老师的作品。 ●外地网友来此拜师学艺。●在直播平台展示微缩老屋系列。
  “大门口的尺寸对照手机图片再仔细测量一下,'张同学’走出门口时有个抬头的动作,这时门框挡了他一半的额头,这个细节一定要在咱们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李义中的工作室,他跟妻子正对微刻作品——“张同学的家”进行后期完善。最近,因记录农村日常生活、被称为“糙版李子柒”的短视频博主“张同学”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而在济南,经过18天创作而成的张同学炕头“济南分炕”也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其作者是一位“80后”手艺人,正是李义中。
  走进李义中的工作室,陈列展示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微缩老屋,代入感极强,紧随而来的便是浓浓的乡愁。鲁西南老屋、陕西窑洞、福建土楼、徽式人家、东北土炕……在这些雕刻的“老家”系列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张同学的家”。
  李义中介绍,眼前的这个“张同学的家”是他和妻子与五个徒弟用18天时间按照1:16的比例还原的,他们对照“张同学”网络视频截图200多张,一点点对比雕刻,所有细节都尽可能还原。热乎的炕头、破旧的碎花窗帘、墙上的海报、手撕的挂历,缝缝补补的水缸和水瓢,甚至连外墙上摆放的鞋子都一模一样。如今,这个“张同学”迷你的家也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张同学炕头“济南分炕”。为此,他在网络平台也@张同学,两人你来我往互动交流,看了作品后的“张同学”曾给他留言:我剩的半支烟哪去了。
  从事微刻“老家”工艺也是一种偶然,2005年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的李义中,和几名同学一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之后便一直从事雕塑工作。2015年时,朋友拍的一张老屋的图片让李义中有了复原微缩老屋的想法。褪色的春联,斑驳的木门,房前的老树……作品完成后,朋友说简直一模一样,代入感太强了,瞬间治愈了乡愁。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他将这件作品拍成视频放在短视频平台展示,引发网友关注。从那时起,微刻“老家”系列就在李义中脑中成型,并开始创作。接下来,鲁西南老屋、陕西窑洞、福建土楼、徽式人家、东北土炕等20多件作品一一问世,获赞无数。
  没有十足的耐心和投入,这些微刻老屋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不少网友通过网络结识李义中,并慕名来到他的工作室拜他为师,学习微刻手艺。李义中说,这些人大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双手还原记忆中的老家,特别有意义,能够治愈乡愁。
  如今,李义中对他的微缩老家系列还有下一步的打算,并确定了三个目标:一是他准备把中国的十大建筑都“微缩”一下,比如窑洞、吊脚楼、四合院;二是把中国所有省份有代表性的“老家”也微缩一遍;最后,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题材,体验和学习微刻手艺,将这门手艺,以及乡村文化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摄影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