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朋友,每天你出门、走出电梯,或是回家、走进大门,会经过某一段楼梯么?你知道天天走的这个楼梯有多少级台阶吗? 我知道,我们家消防通道的楼梯每一段是18级。每一天,我要踏着四段18级台阶,出门、回家,每一次上下,都要仪式般地在心里默数1、2、3、......、18,好像小朋友练习数数一样。 这个习惯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好笑。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为将来有一天眼睛不行了做准备么?还是预防老年痴呆呢? 其实,不只是每天必走的楼梯,不管走在什么样的楼梯上,我都会不由自主默数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当然,大部分数完之后就忘了。看来,预防老年痴呆是没指望的。 这个习惯的来源是如此久远,感觉都已经跟了我一辈子了,相信那个时候一定还没考虑过老眼昏花的日子怎么办。少年时忙啊,看着花儿落泪,对着蝶儿叹气,哪有心思考虑将来呢。 出处其实很简单。福尔摩斯探案集《波西米亚丑闻》的故事中写道,华生认为自己和福尔摩斯一样,都在仔细看事物,为什么福尔摩斯能迅速推理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自己却不行。福尔摩斯问华生,门外每天上下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华生答不上来。福尔摩斯告诉他:17级。接着便有了这句瑄近期最爱讲的一句经典:哦,我亲爱的华生,你只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这就是区别! 记得自己小时候读到这里时茅塞顿开,马上合起书,在家里上蹿下跳,把每一截楼梯都数了一遍。从此,就养成了数台阶的习惯。 潜移默化的作用实在是强大,读完书之后,对基本演绎法十分入迷,看什么都想解析一番,见到谁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试图用大侦探的方法推演个子丑寅卯出来。看人一眼能推理出对方的大概信息,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惜,侦探心常有,而罪案不常有,再说自己视力欠佳,只是看一眼,还什么都没扫到呢,何谈推理。慢慢自然就消退了这份热情。 没曾想,28年前的今天,教室被撬锁失窃,第一反应竟是兴奋,完全没想检查自己的损失,反而对着撬锁的痕迹研究起来。自然是不可能研究出什么名堂的,那一点小推理早就扔到爪洼国去了,至今也不记得嫌疑人究竟找到没有。 既然不能推理,数了台阶又爱忘,那就把读侦探小说当成学习吧。恰好瑄近期也爱上了这种扑朔迷离的探索,特别喜欢强调: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只剩最后一个时,不管它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恩,排除法,掌握。 故事中可供学习的观点比比皆是。比如:猜想是一个有害的习惯,它会影响逻辑思考。比如:谦虚和骄傲都是违背事实的存在。比如:必须设想各种可能性,然后尝试推翻。太多太多了,少年时读下来,一边沉浸在故事里,一边不知不觉就长大了。就这样,原本想学成一名侦探的眼睛,居然收获了理性的思考。 看书,究竟是看什么呢? 福尔摩斯说:哦!我亲爱的华生,你只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 附 1992年6月18日 旧记 教室里的许多锁都未能幸免于难,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人打开了。实在可恶!在操场上发现了我的锁——无疑,此人将其撬开以后为不留痕迹,于是扔出窗外。现在可以肯定:男生,个子较大,有臂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