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罕见的三字组合,又无实际含义,肯定是音译而来。让人没想到的是,究竟来源于哪一种语言,居然有如此多的不同说法。满语、蒙古语、俄语、通古斯语、女真语,哪个都有点像,又似乎都对不上,谁也说不清。 也许是因为没有城墙的禁锢,历史上气候条件又相对恶劣,好像大家都习惯了在这片土地上自由来去,直到19世纪末,只有区区三万人生活在这里。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缺少历史的羁绊,走起来不用四处回顾,反倒可以轻装前行。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哈尔滨渐渐成为国际大城市。如今满大街各国风格的建筑、还有各种款式的美食,每一样,都在无言地传递一百年前的碰撞与融合。 五年前的今天,在夜幕下抵达哈尔滨。扔下行李就迫不及待上中央大街长见识,叼着马迭尔冰棍,到尽头的斯大林公园打个卡,第二天搭渡船跑上太阳岛悠闲半日,回来再踩一踩果戈里大街,转回圣索菲亚大教堂,拎一个大列巴,心满意足。念念这些名字吧,是不是感觉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果戈里说的:世界正处在旅途中,而不是停靠在码头上。正如一千年前另一位智者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想,在哪里,干什么,其实都不那么重要,既来之,则享受之,当下,便是永恒。 原本到哈尔滨只是为下一站行程做准备,事先也没什么期望,结果迎面撞上这里网罗古今中外的美食,需要减肥的人实在是倍感煎熬,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一个声音: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 最终,一个傍晚的时间,中央大街来回一趟,光是马迭尔冰棍就已经人均消灭三根,更别提什么春饼、熏肉、炒冰、红肠啥啥的,我反正是捧着肚子好容易挪回酒店,路上又舔完了一根马迭尔。 触及灵魂的思考终究抵不住美食的诱惑,吃?还是不吃?这根本不是个问题。第二天转战秋林公司,又是一场疯狂大采购。哈尔滨人民花了一百年时间精心筛选培育的精品,哪一样都不能错过啊! 当然,这一次哈尔滨之行的最大收获还是马迭尔,它重新定义了瑄心目中的冰棍。马迭尔从此永久霸占了他的心,不管在哪,不管冬夏,只要见到了马迭尔,必须要来上一根。当我们的味觉重温这一份细腻柔滑的甜蜜时,邂逅那座城市的美好就会又一次重现,提醒我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旅途中的世界,总会为我们准备许多收获的惊喜。不要停靠码头,赶紧上路吧! 附 2015年8月26日 旧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