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行程到了厦门。虽然没空去看看蓝天下那尊伫立望海的雕像,但厦门岛总共就这么大,走几步总能摸到海边,晚上隐约可以见到海那边的灯火。本地人告诉我,那就是金门。金门的后面,是一线青如发的大海,隔着海过去,便是那一座岛,郑成功于1661年光复的地方。 开辟荆榛逐荷夷, 我如同开荒一般披荆斩棘,终于赶走了荷兰鬼子,十年辛苦才获得一点成功,恢复了先朝基业。想当年田横的门客为他尽忠在田横岛上集体自尽,如今我也在海岛上含辛茹苦,真是一刻都不忍离开啊! 一语成谶,他真的就没能离开。写下这首诗不久,就在光复台湾的第二年,郑成功病逝于当地,年仅39岁,直到1699年才迁葬回大陆。那时,他的孙子降清已有十六年。 真正秉持气节的人,无论故事如何结束,总会被我们传颂。就如他诗中提到的田横一样,失去故土后带着五百壮士逃亡海岛,刘邦要求他回大陆接受封赏,否则发兵诛灭。为保全其手下,田横上岸随汉使东行,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身亡。消息传到岛上,留守的五百壮士听说田横已自杀身死,集体自杀殉义。田横被汉朝以诸侯王的礼仪厚葬,这座海岛从此也得名田横岛。 田横岛位于青岛海域,与即墨隔海相望。许多年前有幸到即墨一游时,我面朝田横岛的方向极目远眺,风萧萧而日初高,也正如今天望向海那边一样。只是直到现在,我们依旧只能隔着浅浅的海峡,企予望之。 当年战舰如织、旌旗猎猎、从这里出征海外的郑成功,如今立于厦门岛远离小金门的那一头,站在鼓浪屿的小山包上日夜眺望。 且不提收复失土之功,只凭这孤身抵抗、转战东南、十五年矢志不渝,足以彪炳千秋。当年他迁葬大陆时,他的对手康熙帝为他题写的挽联,我觉得很能反映真实的他: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可惜,三千门客也好,五百壮士也罢,忠义的化身,在我们这个高速旋转的时代都成了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