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家”和“接盘侠”| 薛元明

 d大羊 2021-12-24

如今,艺术家多如牛毛,不可胜数,然而很多是滥竽充数。就收藏家来说,状况如何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鱼目混珠的大背景是一样的。

真正的收藏家屈指可数。也许有名可查的很多,仅以世所皆知者为例说事。在我的印象中,张伯驹、鲁迅等人属于收藏家,且是不一样的收藏家。1956年,一代奇才名士张伯驹,将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等18件旷世绝品、孤品,悉数无偿捐献给国家,由此奠定了他在收藏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何为“收藏家”?

“收藏家”如今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都能装。一方面,是因为收藏涉及到的门类实在太多,字画、古董、古籍、拓片等,每一个现实生活领域都可以有收藏,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涉足某一个领域;当然也有“通吃型”的,但容易变成大杂烩,“多且乱”不如“专而精”。另一方面,涉足收藏的人愈加鱼龙混杂。

有鉴于此,对“收—藏—家”这三个字要重新加以明确。首先是“家”,成名称家者,必须有个人的体系、理念和独创性,缺一不可。大多数人即便豁出去,捣鼓、折腾,充其量只是小藏家、小玩家。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收藏爱好者,止步于私人爱好。称“家”名不副实。其次是“收”,涉及“选”和“鉴”等能力问题,而后有一定的量,必然要借助财力。最后是“藏”,藏什么有讲究。从根本上来说,文物只是一种载体,收藏本身是一种文化,所收藏的就是历史和文化,只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方可称为“藏”。大部分人谈不上藏,只是“临时保管员”,倒一下手,赚些银两。

回头再看明代项元汴,他是收藏大家,又不是收藏大家,因为私心太重。甚至像乾隆贵为九五之尊,虽然在很多书画上钤盖了大量鉴赏印,却也算不上真正的收藏家。私心太重,自我膨胀,是他们无法成为真藏家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说,项元汴和乾隆是收藏界的“罪人”,在无数书画珍品上钤盖恶俗之印章,好端端的书画精品成了“满天星”。说到本质,想据为己有,奈何人总有一死,谁非过客?

青年张伯驹在丛碧山房寓所留影

对比张伯驹,为什么说他符合一个收藏大家的标准,眼力、财力不论,关键是没有私心,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最终实现从私人领域介入公共领域的转变,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

今时今日的收藏家泥沙俱下的原因在于,其“收藏”本身的行为和目的极其混乱。最简单的,将收藏和投资、投机混为一谈,这原本是最起码的常识,但现今恰恰是一个常识匮乏的时代。三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收藏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经济效益,而投资和投机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投资是正常经营,买入卖出,套利是也,也有可能借助字画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投机则是做空,甚至不惜做局,极力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说明,“投机”也是发生变化的。过去的投机,至少藏品是真的,只是手段过分,想多卖些钱。现在呢,甚至连藏品也可能是假的,无疑突破了底线。原因是什么?唯利是图,目的丝毫不在藏品本身,而是利益至上。书画不过是工具和手段。

时代真的大不一样了。艺术品收藏投资现在被视为“挂在墙上的股市”,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种资本毫无悬念地涉足艺术品拍卖。很多专业的收藏家,因为资金不足而被挤到边缘,只能与普罗大众一道感受捡漏的趣味。但现如今,藏漏、捡漏也变得不简单,甚至不可能,因为信息流通迅疾,完全是透明的。这并不是说不存在所谓的“漏”,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书画不可胜数,冷不丁挖掘出一个从未面世的“漏”完全有可能。问题是,现在有“漏”也可能捡不起。经济腾飞,名家字画都是天价。山沟沟里的老大爷都知道老字画值钱,一定要卖个好价钱。破烂也被当成宝贝。也就是说,对于“藏品”本身的理解和对待,相应地产生了巨大变化。再者,过去“捡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造假会有,但一定有“真漏”;现在的“漏”多半是“套”,是“局”,是“坑”。综合来看,何“漏”之有?

收藏的四个层次

收藏家正在发生变化,构成更加复杂。收藏家群体中,掺杂着太多的“非收藏人物”。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包含两方面:一是藏家本身的自然变化,二是对藏家的理解也在变化。不妨按照中国书画的逸品、神品、能品等划分方式,将收藏家区分为不同层级,藉以看出差别所在:

第一层次是理想主义者,追求精神价值,有共享理念。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收藏家,不但可以在艺术美学上能够把握藏品的品质,同时也清醒地知道,收藏属于社会工程和历史工程,核心价值功能是保护和传承,必须从私人天地介入公共领域,实现“无用之用”的终极目的。能够将这种理念成功付诸实践的人物,才能担得起“收藏家”的英名。虽是理想主义者,但始终恪守基本原则,专业技巧、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准不可或缺,诸如“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钱到”等收藏“六到”,还有“多看、多听、多问、多上手、多用心”等技巧。如是,方能实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目的。收藏强调“真、精、稀、绝”四字原则。唯有真品可以见证一个时代的真实感,精品就是具备顶尖的、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稀品凸显收藏者的个人视角,且“物以稀为贵”,绝品则强调唯一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因为收藏是收藏文化和历史,收藏家由此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对于历史和当代有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二层次是有眼光但没有财力的藏家,可以捡漏,自得其乐,却无法介入收藏史和书画史。

第三层次是有财力却没有眼光的人,买到多少真品要看运气。目前恰恰是这样的“收藏家”最多,他们多半是土豪、煤老板、掮客,甚至可能有贪官。

第四层次是既没财力也没有眼光的人。按理说,这些人不应该进入收藏领域,但偏偏就进入了,实施倒卖作业。涵盖两点:一是忽悠。比如臭名昭著的“国宝帮”,所谓的“国宾礼”团队,看起来高大上,实质是跑江湖。很多时候,所谓的“收藏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站在前台的只是代言人而已。二是造假。当下的造假和贩假已经形成“一条龙”,颇有声名的收藏家参与其中,为假货站台,成为一种常态,见证了收藏家本身的绝望和堕落,乃是这个时代的症候。试问,有多少人是“被收藏”,不自觉上演 “愿者上钩”或“请君入瓮”?

更堪玩味的是,第三层次的人通常是第四层次的买家。既然有造假、卖假存在,就一定会有买假者。当没有文化的人非得装作有文化,文化成为一种包装,一定会有投其所好之辈。有财力却没有眼光,遭遇“不讲武德”的忽悠大侠,两者“合流”,兴风作浪,造就大量的“接盘侠”。现实中所谓大收藏家,满屋子都是赝品,称得上“废品收购站”,钱多不在乎,到最后恰恰被钱压垮了。

晚年张伯驹

为什么从“收藏家”想到“接盘侠”?两者原本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为何扯到一起?

《史记》中专门有“游侠列传”,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侠”并不重要,大侠和小侠也不重要,只要能将智慧、勇气、善良等品质用于正道,结果一定是风清气正。说是“侠”,不过是一种精神宣扬而已。

如今“侠”的含义持续泛滥和异化,越来越走向负面化。如书画圈混世者,谓之“江湖侠”,此外还有“背锅侠”,收藏家异化成“接盘侠”也不是怪事。像猪猪侠、钢铁侠、蜘蛛侠、闪电侠和蝙蝠侠等,已经完全娱乐化。凡此种种,预示着特定精神价值的缺失、游离和消亡,从精明强干变得稀里糊涂。

有鉴于此,必须强调,成为真正的大收藏家,得具备哪些条件?观念、心态、财力、眼力等,缺一不可。有人说,成为一个收藏家的过程,是极度煎熬的。此话不假,可能会失望、失落,但绝不能失范、失策,更不能失德。“看走眼”也许是成长道路中必须经历的。收藏是一个人综合学问的有效利用,依赖第一手实践经验,但“知假买假”,颠倒黑白,则万万不能。

收藏家的核心条件是“品”,涵盖品德、品格、品位和品味,德才兼备的同时德财兼备。收藏就是基于人性中的“占有欲”而使然,但一定会遵从缘分和理性。缘分看似是偶然性,其实也是理性的一部分,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理性怎么来理解?理性的反面就是情绪和理智失控。没有深刻的理性无法成为收藏家。

鸟居清长《色町街上的夕阳》 鲁迅收藏

当下为什么缺乏真藏家?

我不赞成“收藏家必须是精神贵族”的观点。在任何国家,贵族、富豪阶层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才能和解读的档次,会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产生重大影响。精神贵族当然没有错,财力丰厚也是必须的。正当的财富,正当的收藏,符合正常的途径和逻辑。土豪藏家和真正收藏家的根本区别在于理性。理性是个人理念综合判断和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收藏家,精神乞丐或物质乞丐,皆不可取。收藏家必须要有个人情怀和历史情怀。物因人贵,人因物雅。没有正确的收藏观念与学术涵养,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货物集散场罢了。

不禁要问,当下为什么缺乏真正的收藏家?一方面,收藏家的主要角色出现变化,土豪和煤老板成了收藏家,劣币驱逐良币,哪里还会有收藏家?另一方面,没有值得收藏的作品也是原因之一。经典作品和收藏家相互塑造和成就。每件经典作品的背后,乃是一个个杰出的书画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收藏家肩负着发掘书画家的使命,收藏历史,思考当下,发掘未来。对于当代人物在未来进入书画史可能性的判断,这种预期性分析更考验眼力和智商。历史上的大师都曾是现实中的大师,他们活着的时候作品就被收藏。对于当世书画家来说,加以甄别的难度更大,因为不可预料性和干扰因素更多。也正因如此,书画家可以成就收藏家,也可以毁掉收藏家。

问题不言自明,如果当代书画作品本身就是“废纸”和“垃圾”,何来收藏可言?又何来收藏家呢?如果收藏不辨优劣,不能发掘,没有前瞻性,不值得珍藏者被收藏了,不是“垃圾桶”又是什么呢?现今的收藏家谈不上引领风气,谈不上发掘书画家,不过是投机分子和“捡垃圾”,故而必定以“接盘侠”居多。现实中常有“喜迎接盘侠”之类的新闻爆出,一个“烂尾工程”有了重新干活的主。接盘侠就是背锅侠。问题是,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给谁背锅。这无疑是当下所谓“收藏家”的悲哀之处。

面对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收藏家的路程远比个人想象要复杂和艰辛得多。几乎每个收藏家都有轻度焦虑症。一着不慎,毁掉一世英名。现在收藏界的问题和书画圈的一样,涉及到“底线”问题,不知假而买假,那是傻子,知假卖假,那是骗子。至于将字画当成金融产品,涉及到洗钱问题,已经是犯罪,不是单纯的收藏领域所能够探讨的。收藏制度的完善,有时需要依赖国家力量,诸如出台优惠的政策和规范的制度,形成完善的收藏文化体系和价值衡量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审核,绝不会发生利用个人收藏来套取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收藏家必然高度珍惜个人的品格和荣誉。

做一个收藏家,说难也不难。鲁迅就是“无意成佛”的类型,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积少成多,上升到一定的专业高度,便是某一方面的收藏家。现在努力当收藏家是不断预设的结果,比如土豪发达之后,想要装点门面,收藏家几乎就是最优先选择。所以说,如今的“收藏家”,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张皮!

为什么现在普遍喜欢利用“收藏家”的名号呢?这是必须要反思的。答案是,有利于施展骗术。“收藏家”如今成了一个噱头、一个伪装,“挂羊头,卖狗肉”。话说回来,绝大多数人达不到收藏家的高标准,原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正常不过的事。不正常之处在于,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却非得冒名,更可恶的是盗用“收藏家”的名义来行不实之事。

面对现实,中国的收藏文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收藏原本属于“心灵之约”,除了各种确定因素之外,当中还有机缘和运气等不确定因素,收藏珍物的背后,结果落差极大,有成名致富之辈,快乐似神仙;也有人终生役于物,甚至沦为倾家荡产之徒。“收藏家”变成了“接盘侠”,这个时代的悲剧,难道一直要当成喜剧来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