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紫石:出身世家的新时代书画鉴藏家

 闯王兄弟 2014-12-23

张紫石:出身世家的新时代书画鉴藏家

 

内容摘要:编者按:在众多的收藏家群体中,每个人的收藏机缘及成功路径都不甚相同,而相比一般的收藏家,张紫石要幸运得多,他出身书香名门,簪缨世家,祖辈几代人都有收藏的传统,与著名收藏家张葱玉等也颇有渊源。古代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员都有收藏的传统,父辈们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形成很有系统地、清晰地收藏,张紫石从小就在悬挂着宋…

张紫石:出身世家的新时代书画鉴藏家

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张紫石 

 

编者按:在众多的收藏家群体中,每个人的收藏机缘及成功路径都不甚相同,而相比一般的收藏家,张紫石要幸运得多,他出身书香名门,簪缨世家,祖辈几代人都有收藏的传统,与张葱玉等一些著名收藏家也颇有渊源。古代文人士大夫几乎都有收藏的传统,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往往形成很有系统地、清晰地收藏脉络,张紫石从小就在悬挂着宋、元、明、清等传世名画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日日熏陶。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张紫石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唐诗、宋词、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十多岁的时候,张紫石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习中国画及书法的创作和鉴赏,取法乎上,师出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诸大家之门。

 

 

收藏从集邮开始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紫石每天看到的都是今天难得一见的博物馆级传世名画,在父辈的熏陶下,每天欣赏古画,并逐渐开始领悟老一辈的收藏理念及鉴定体系。“祖上为官者,同僚之间多有唱和之作,以及相互间的馈赠,比如何绍基、赵之谦以及张大千吴湖帆等名家与我们家多有往来,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以及承传,到我这一代,就有些真迹保留下来。因而我从生下来就看着这些法书名画,长大以后,恰好又知道这些名家和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始研究,请教父辈们一些鉴赏的问题。父辈们也经常会给我讲这些古画透露的信息,以及讲述这些作品为什么是真的,逐渐地,我对中国古代书画有了最基准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张紫石说。

  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且没有经济基础,虽然每天与传世名画朝夕相处,张紫石对收藏也没有过多的欲望,后来跟随老师学习绘画,老师们欣赏他的天赋以及与父辈的交好,偶尔会以画作相赠,这些作品也成为张紫石自己的收藏。“真正的收藏始于什么时间,已经无从谈起,小时候,海外的亲戚会经常写信回来,我就把信封上的邮票收集起来,这恐怕是我最早的收藏了,但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集邮,当时没什么概念,就是喜欢,有人向我要,我往往就将邮票随手送人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紫石对书画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除了继续研究家中的藏画,他也时常跑到亲戚朋友家中鉴赏藏品。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张紫石开始到各大文物商店寻找古代书画,以满足他对中国书画的渴求。“大多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当时的这些文物商店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书画作品,即便是有些大名头,也都是后仿。那个年代,好的古书画作品都集中在世家大户和博物馆手中。不像瓷器等收藏品类,还可以在潘家园等地摊淘到很多东西。”张紫石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极度失望的张紫石只好到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寻求安慰,看展览,研究古代书画。

  市场一直有“漏”

  如今张紫石收藏的宋元明清的书画作品达几百件之多,除一部分家中留传的藏品,张紫石自己的藏品中,有些就是在拍卖场上“捡”来的。“最早进入拍卖会,真的是很开眼,拍卖会上东西很多,大部分又是大家所不熟知的,但是当时的价格也不便宜,已经到了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但由于自身具备的优势,因而捡了很多漏。”张紫石对记者说。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艺术品市场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前几年的拍卖会,总会有价格很低的拍品,最近几年,四季拍都很难以低价入藏了。一场拍卖会中,当你看中几件被低估的拍品时,到了拍卖会现场,你会发现,别人同样也看上了,都想捡漏,拍卖会上行家之间的争夺在所难免了;即便是海外很小的拍卖会,几乎没有消息对外发布,但是到拍卖现场,你会发现场中不少是中国人,甚至重要的买家都到了,竞争很激烈。”张紫石表示。即便如此,张紫石依然告诉记者:市场上永远有“漏”可捡,或多或少,不过是价格或高或低。拍卖会是公平的,总会有大家不太容易关注的拍品,之所以能捡漏,是因为大家的认知不够。虽然有时的竞争很激烈,但最终还是在心理价位内拿下,就值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捡漏变得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参与者整体水平提高了,对作品的认知度高了,这是个好现象。”

  之所以会有“捡漏”存在,是因为参与者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对价值的认知不对称,这是成功捡漏的原因。然而“捡漏“不仅要有眼力,还需要机缘。张紫石告诉记者,当年著名收藏家吴湖帆入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便是捡了大漏。这件作品在市场上出现后,海上几大藏家几乎都有过眼,但没人相信那就是真迹,当吴湖帆最终收藏,很多人颇为不解。吴湖帆之所以认定其为真迹,是因为吴湖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认知。机缘巧合,吴湖帆刚从故宫鉴定回来,恰好在故宫看过《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笔墨有很深的印象,因而一看到《剩山图》就有初步的认知,之后经过研究,确认真迹无疑,方敢大胆入藏,当依据公之与众,使得众多藏家深感遗憾。

  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对古代书画真迹的认知,方有捡漏的机会,正是那句话: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不可守株待兔,收藏更是如此。就在前些年,张紫石就曾入藏一张唐寅的真迹《松阴高士图》,且是著名收藏大家庞元济旧藏。“这件作品著录于庞元济《虚斋名画录》,是唐伯虎5件作品的一张,是立轴。因为庞元济的书画收藏很精到,名气很大。所以后来很多伪作都打着庞元济或虚斋旗号在市场上出现,但都是伪托其名以求善价而已,这幅画就有一件克隆伪品存世且多次上拍,所以当庞氏所收藏过这件真迹原件出现的时候,反而被大家所忽视。”张紫石说。

 

做鉴赏家而非好事家

  谈到收藏,张紫石提倡全民收藏,邮票、火花、钟表首饰,无论贵贱,有兴趣都可以收藏。但一幅好的字画,却可以在更高层次陶冶情操,收藏但不一定做收藏家。“成为一个收藏家是很自然的事,自古至今没有职业的收藏家,收藏属于个人行为,是个人喜好,当你收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被社会称为收藏家”张紫石说。

  艺术品收藏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真正的收藏家要具有社会责任感,需要把真正的好的艺术品公之与众,让世人分享。早在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就提出“好事家”和“鉴赏家”之别。好事家赶潮流,鉴赏家要进行研究,辨别真伪,我们当然要推崇后者,做鉴赏家而非好事家。

  “好事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市场上流行什么买什么,什么最贵买什么,当然,他们很富有,然而他们基本只关注作者的名气、价格的高低,因为名家大家的作品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身价,或者能标明自己的文化品位,但是他们不懂得作品的好坏。所以,虽然都是高价购藏的古玩书画,但是真伪掺杂,真迹的比例很少。而今天,市场上这样的人只多不少,多为投资、投机者。

  而“赏鉴家”是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品位,并懂得书画鉴赏的人。这个群体的收藏往往品质相对比较高。古代的书画著录书基本上就是由这些人来完成的。张紫石告诉记者:“研究性收藏是收藏鉴赏家的最高境界,也是真趣所在。可惜,今天这样的收藏家太少了。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应该尽量收藏有文化品位,艺术性高,文化信息含量大,在美术史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无论是中国书画,还是古代瓷器都一样,不能仅仅盲目的追求名家、宫廷及名贵材料,而忽略文化本体。这也是我为什么收藏古代书画的原因。”

  书画鉴定是复杂的审美过程

  张紫石出身收藏世家,自小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老一辈的收藏理念和鉴定方法。他本身又在司法系统工作过很多年,积累了很多司法鉴证的经验,因而张紫石讲究传统的“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甚至借助现代仪器进行科学鉴定,以弥补和纠正“眼学”的不足和弊端。

  张紫石十几岁就开始接触书画鉴定,由于与他朝夕相处亲友多懂得书画鉴赏和收藏的方法,而家中的藏品又给他正确的基准认知,加上正确的方法论,他的眼界比一般人开阔。“过去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收藏,但是各家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有些精通鉴定的朋友或者是收藏经验的积累,那么这家藏品会相对干净很多,真迹的几率也会高很多。幸运的是,我正好出身收藏世家,从小就在古代书画的世界里长大,可以面对着的便是在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书画真迹,传承到正确的鉴定方法,这种耳濡目染,是一般人很难理解得了的,因此到我们这一代人所掌握和积累的信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唐宋元明清的书画风格和材料,这或许是先天的优势所在。另外,上世纪著名的鉴定和收藏大家张葱玉、吴湖帆等,都有些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分享。再如启功、徐邦达等先生,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我了解他们的鉴定方法,并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得失,这些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张紫石说。

  除了环境的影响和天赋之外,学习鉴定,眼力和记忆力也要好,其次知识的储备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好,鉴定家要服务于社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

  文化的上层领域是哲学,而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正是哲学思想。张紫石告诉记者,中国古代从事书画创作的多为哲学家、文学家,所以鉴赏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领悟力,精通诗书画印,才有资格和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话。张紫石认为,鉴赏中国书画,首先要掌握绘画基本知识,即构图、造型、笔墨、气韵和内容,然后需看懂题跋上的诗文、书法,识别印章上的篆文和内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审美过程。

第一,   绘画,鉴赏中国绘画,应先掌握绘画方法,历代山水人物花鸟的风格技法都有其时代特质,要看得懂笔墨,一个画家一个流派,其笔墨特征最说明问题。尤其是文人画兴起以后,笔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不懂笔墨,没有深入地绘画实践,就很难谈得上鉴定两字。

第二,   诗文。古代书画家很多都是大文豪,首先需对古人的诗文要有认知,辨别是否艺术家本人的诗文,如果不懂得诗文,就缺乏有利的鉴定工具;

第三,   书法。需懂得正、草、隶、篆体的写法,应当要达到或接近书法家的水平。以篆书为例,大小篆都应认识,还需了解各个时代的篆书风格和书写特征。如果不掌握书法技巧,如何进行鉴定?

第四,   印章。印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的时代具备不一样的风格,其印泥和篆刻方法的使用也不同,到了清代就更加复杂,不同的艺术家,使用的印就多达几十种甚至更多,因此需懂得鉴别印章的篆刻,如果会刻,自然更好;

  鉴赏中国画,尤其是古代书画,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张紫石认为中国书画的鉴定要远远复杂于瓷器鉴定甚至是青铜器鉴定,因为书画本身就是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而非工匠的艺术。古代工艺品与器物类鉴定,是可以依据科技的,但是书画鉴定,仅仅从原材料、工艺水平和风格等方面着手,是不够的。“书画鉴定的依据是真迹,要求鉴赏者对真迹的特征有很强烈的认知,这个信息是很独特的,是非本人之外难以传达的信息,即便是其学生或者家属,也仅能做到近似。”

  谈到此处,张紫石告诉记者,目前的鉴定界存在一种怪现象:即对作品本身的鉴别是对的,但是中间的举证信息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依据几幅“赝品”信息,最终来鉴别一张真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张紫石表示:“很多专家对古代书画的认知不够全面,而传统的鉴定方法就是专家的‘经验值’,但是这个经验值有时本身就是错误的,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这就造成了最近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书画鉴定权谁说了算’的问题。”

 

作者:郑晓芬 2012-04-16 08:08:31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