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书画,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国两千年来最受喜爱的艺术品门类,没有之一。 “书”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文化,放眼全世界,除了中文之外,没有一种文字能单独支撑起一个艺术门类。这一来最重要当然是因为中文的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的可塑造性、延伸性强;二来也是因为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字变迁,让我们可选择创作的字体形制较多(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同时由于选择多,变化就多,变化多,艺术联想性就强,这就使我们中国的文字也成为了艺术界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 “画”则是全人类共同的最大最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了。我们知道,“画”中的世界,是无限的。有很多语言、文字、音乐、雕塑等无法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及艺术美感,“画”都是可以最为直接的表达出来。她可以借助线条、色彩、几何、光暗、远近等等,把艺术家心中的世界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全世界都喜欢画的原因。表现在经济市场上,其实也是一样,最贵的艺术品种类,永远是画占据着最高的位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古董的地方就有仿品。书画作为我们中国传承千年来最受欢迎的艺术品门类,价值当然是不需多言的,价值上去了,仿制行业自然而然地也就出现了,这是自然道理罢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仿作书画的那些事。 仿作书画的市场规模 说起书画仿品市场,大家应该都会立刻联想到几个耳熟能详的地区,天津鼓楼、北京潘家园、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等等。可以说,直到今天,这些地区,依旧是仿作书画的大户,在市场上占据着比较大的份额。当然,其实远远不止,只是说上面说的这一些地区,相对来说由于经济交通的关系,知名度较高而已。 我们都知道,书画是我们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门类,大几千万过亿元的成交价屡见不鲜,特别是近现代的画家的作品,诸如吴冠中、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家,都是饱受市场追捧,而仿制书画的名家作品当中,也恰恰是他们的作品最为多见。仿到什么程度呢?说两件事大家就能知道。吴冠中老师曾经将一个正规拍卖行告上法庭,原因就是该拍卖行拍的这一幅作品不是吴冠中老师本人画作;齐白石老师晚年致力于为自己的作品打假,打到最后不得不感慨,现在的仿制技术,一些作品自己都不敢说能判断出来。书画仿作工艺之精市场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我们以北京潘家园为例,据非权威统计,里面的仿作名家书画,不下百万幅之多,且分等级。一幅市场上价值千万的重器,如果拿低仿货或者印刷品,仅需几百元即可搞定;手画做旧仿真度不是很高的,也仅需几千块;若是要高仿,那可就贵了,很有可能要价超过十万元,不过仿作水平,当真让人大开眼界。另外,这些仿作商家,还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可配上某某机构的鉴定证书,还能配上艺术大师和原作的合影照片等等,从而增加仿作的可信度,当然,这些服务,自然是要另外收费的咯。 在书画界,行内将仿制水平较低的一类假画称之为行货,行货最大的特点就是仿作数量大,成本低,并且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像天津主要仿作对象以近现代京津画派的画家居多,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南京则主要以金陵画派画家为主,如傅抱石、陆俨少、钱松喦等;陕西的石鲁、赵望云、刘文西等;广东的高剑父、高奇峰、黎雄才、关山月等。可以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非常科学地分布在全国各地。 像这样子的行货,主要流向是游客、初入行的藏家、外地买家。 如果是中高等的仿作之物,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在经过宣传、展览、出版等一系列炒作之后,最终流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拍卖行和艺术品交易市场。 不管是哪一个地区的商家,他们手头上都拥有大量的画师资源,这在行内称为“鬼手”。我们知道,中国的美院非常多,从国家到省到市都有,其实这帮毕业的画师,普遍实力都算不错。只是因为太年轻,或者自身艺术不够独特或者没有资本的追捧等诸多原因,导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绘画,为图生计,就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到这一个行业。其次,有很多的年轻画师,在初入艺术门槛之时,就有以某一两个前辈为榜样,通过不断临摹来增进自己的用笔技艺,这更是为日后作高仿书画不知不觉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说,在这一行里面,画师资源只会随着时日的推移,每日剧增,不会有缺少的时候。 仿作书画的技术,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的。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生产线,从题材的选取,到喷绘或描画,再到书法题跋,到印章落款,最后做旧,每一步都死有专业的人才负责,要完成这所有的步骤,基本不用离开一条街的距离。 我们还是以北京潘家园为例,曾经有记者采访,当地表示,从唐代到现代,不下上万个书画名家,只要你想要,哪一个名家的哪一个题材的哪一个时间段的绘画风格,都能立马给你找出来,市场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仿作书画的前世今生 第一步,造 每一幅仿作书画的前世,就在于造;每一幅仿作书画的今生,就在于变现。 我们先来初步了解一下仿作书画的制造过程。如果说是低仿品,那实在是太简单,只需要选取一幅真迹,电脑扫描、调色、喷绘、做旧,完事了。如果是稍微用心仿制的,其实也不算复杂,最重要的就是有画师真正用笔,有印章真正手盖,做旧,也就仅此而已。我们重点说一下高仿书画的高超技艺,通过高仿作品的出世,我们可以揭开这个行业的部分神秘面纱。 首先,是材料选定,目前为止,在市面上,我们还能找到明清的宣纸、老墨、老朱砂,当然,随着前几年“京津无纸”的纸荒之后,现在纸张的价格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其次,就是找题材,哪个是热门的且最能代表画家本身绘画风格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出现在市场上能引起追捧的。 接着,找画师,我们知道,每年在美院毕业的学生超过十万,而这些学生,在美院学习的基础往往就是临摹一些大家的作品,借以从中感悟出自己的艺术用笔,这就给作高仿提供了技术基础。为了精益求精,有时会将书法与绘画分开,分由两个人来做,还有一些画心是先喷彩,再由人工添笔修饰。 然后,制印,现在科技水平发达,制印这块变成目前最简单的事情了。只要电脑扫描过图片,就能给你制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印章出来,加上老朱砂,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最后,做旧,出关,做好传承有序纪录,再回流,俨然摇身一变,仿品也有点变真品的迹象了有没有。 第二步,鉴定 书画仿制到这个地步,说实话,一般人也是认不出来,但是,对于真正的专家和行家来说,却还是肯定过不了关的。毕竟,仿品,在高手面前,始终就是仿品。所以说,为了进一步达到真实性,要给这种高仿品,做个貌似权威的鉴定。 鉴定的方法就五花八门了,最简单的就是找一些国内一线鉴定专家开证书,当然,这是比较初级的做法,可以骗骗新手,老手不认这个东西。 所以就从其他方向入手了,比如,家人、徒弟、同门之类的鉴定题字,当做一种证明。这种做法就比较容易让收藏家上钩了。 打个比方,某知名艺术大家,过世后,其家人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就成了香馍馍。会有无数的该类经纪人找上门,拿一些高仿的作品,让家人帮忙辨认,之后一起照个相,写一句“该字迹乃家父真迹无疑”之类的话,签个名,搞定,收红包,基本上这些红包单个都是过万的市场价。或者找一些过世大家的弟子,套路一样,也就合个影,写一句“该作品乃家师真迹,神品”之类的,搞定,收红包。 还有一类欺骗性更高的做法,就是直接手里拿着艺术家创作某一幅作品的视频,这就让很多不太懂行的收藏家非常容易入局了。 第三步,展览 鉴定完成了,自然就是开始做大肆宣传了。宣传的最好渠道,自然就是展览(包含线上线下展览两块)。到处展览,一来可以拿个纪录,比如租一个名头比较大的地方(某某艺术馆、某某博物馆等等)或者上一些比较权威的艺术品网站,二来增加曝光率,可以瞄准相对较为精准的买家群体。 第四步,上拍 前期的工作都做完了,消耗可是非常不小,消耗了这么大,当然就是要有大回报的,不然谁做这种事情哦。而想要高价值变现,拍卖无疑就是最好的渠道了。 众所周知,拍卖行是不需要承担标的物瑕疵责任的,也就是说,完全看拍卖行的自律与自身品牌珍惜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且不说拍品的真伪拍卖行能否直观地做出鉴定(毕竟拍卖行的专业并不是鉴定而是市场运营),就算是感觉藏品有一定的小疑问,但是由于传承有序且又有相关的鉴定,很可能是能够高价成交,那么,拍卖行正常来说,也不会拒绝这样子的拍品上拍,毕竟,这也是有大利润的嘛。 仿作书画的市场需求 说到这个,相信大家都大概能猜到一些。 首先,当然就是满足市场上日益增多的收藏家群体的“捡漏”需求咯。初入行的收藏家,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可以“捡漏”的,在这种心态支撑下做出的消费行为,当然就会给这个市场注入新的需求咯。 其次,由于在我国掌握力量的文人们普遍有艺术爱好,不管是从商还是从政,文人从古至今,大抵都是比较喜欢艺术品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滋生了另一个大需求,就是送礼。所以就会有各种知假买假的朋友,转手送给官员或者生意伙伴,这也是行业里屡见不鲜的事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市场需求,就是拍卖市场。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太敢相信,那么高大上的地方,也拍仿品? 首先,笔者在上文已经分析过,高仿的书画,拍卖行也不一定就能百分百做到精准的辨认。其次,我们都知道,顶级书画作品,增长的速度是很慢的,不管是多高产的画家,想要画一幅精品,也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因素面面俱到,一幅精品才随着诞生的。而拍卖行,出于对买家群体的负责任的体现,自然是希望能征集到一些重器的,而当下的市场环境,拍卖行数量众多,每年春秋大拍都不能落下,试问,这个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书画精品供这些拍卖行去征集哦? 这个时候,高仿之作就成了某些拍卖行不得不向往的一种渠道了。北京潘家园、琉璃厂,每年接到的顶级拍卖行的仿制订单,可不在少数。 可以说,仿作书画的市场需求,依旧是十分旺盛的,只是随着行业的规模也在逐渐变大,才显得好像很多“仿作”都卖不出去一样而已。 关于仿作书画的思考 提起仿制品,相信很多的收藏家都会深恶痛绝,然而说实话,在古玩艺术品行业,就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这一行,是靠眼力吃饭的行业,别人耗尽一生精力才学会的鉴定知识,这个时候就恰恰是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刻。另外,换位思考,人人都想捡漏,如果市场上压根就没有仿制品,那又何漏之有呢?对吧? 其实,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艺术大家,在艺术生命的前期,也是以临摹前辈的作品为生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并不可耻,当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之后,又会成为别人临摹的对象,这是道之所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平常心对待即可。 然而,话说回来,这些高仿的作品,对艺术家本人,依旧是造成较为明显的利益侵害的,更有甚者,艺术家还没过世,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对其作品进行仿制,这无疑是比较不好的行为。 不过,古玩艺术品行业,自古到今,国内国外皆是如此。因为艺术无价,所以,我们无法野蛮地将艺术品强行定价;同时,由于艺术无价,自然就有天价也有普通价,就会有差价,就会有捡漏;只要有漏可捡,就肯定会有人想捡,这是人性使然,永远都无法改变;最后,捡漏的人有了,市场需求就起来了,仿制品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行业本如此,她能存在几千年至今,就有其内在的道理所在,有真有假,恰恰才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我们在看到行业的水深之后,更应该能看透表象,直面内在魅力,找到前进的正能量,这才能让我们在生生不息的文化行业里面,越走越远。 |
|
来自: 昵称Zpzg8fzu > 《最新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