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 1930年)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 1930年)

甄橙,女,1970年生,北京人,博士,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外医学比较史研究。

转载自《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4

        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门学科通过传教士传播到中国。在此过程中,尤以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为多,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护理学发展的关系。国外学者讨论护理学发展史的文章和著作比较多,但讨论中国西医护理学发展史的文章较少。近年,有国外学者撰文讨论传教士与中国的护理学,如陈凯宜(KaiyiChen)的文章《传教士与中国早期护理学的发展》,但作者是站在外国学者的角度写中国的护理学发展,对传教士的工作是全面加以赞扬的态度。而本文则着力于从中国人的视角,客观地描述中国早期护理学的发展。

1  19世纪前西医护理学简要回顾

        在古代,医疗与护理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护理工作通常由家庭妇女和奴隶担任,而且护理工作经常与清洁联系在一起。医学史上,“护士”的概念最初是比较模糊的。从现存文献的记载来看,侍者和助产士可能是最早的护士。古印度的著名医书《妙闻集》(SusrutaSamhita)和《阇罗迦集》(CarakaSamhita)中都留下了对侍者的记载。从文献的描述中推测,侍者即是护士。书中认为,医生、病人、药物、侍者是治疗过程的四要素,四者中以医生为最重要。侍者必须合理地护理和服侍病人,侍者应该具有健康的身体,冷静的头脑,愉快的举止,不非议他人,注意病人的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在《阇罗迦集》中,作者对侍者提出了4个“必须”:必须心灵手巧,必须心身纯洁,必须掌握配药,必须对病人忠心。

        古希腊的医学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ofChios,约公元前460—前377)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也是改良护理学的开始。希波克拉底重视护理学,他认为没有对护理进行研究的人不可能做到精心护理病人。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他明确提出对护士的要求:命令你的学生,护理病人时要按照你的指示执行,并要进行治疗,要选择有经验的人担任护理,以便在施行治疗时能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危险,而且在你诊治病人之后的短时间里能够帮助你观察病人,否则,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则是你的责任。此时期家庭中的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更多地从事家庭护理工作。但由于这些妇女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她们常常求助于符咒,例如把符咒系在病人的脖子上,或者祈梦于神庙,通过这些方式希望病人获得治愈。

        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人的医学传统,罗马人对医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军医院。医院这种医疗形式的出现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需求,但是在古罗马的碑文和文献中却少有对护士的记载。直到中世纪,基督教的创立对护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耶稣主张:人生来不是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他人。于是早期的基督徒都以照顾病人和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义务,所以此前曾被看作是奴隶的职业的护理工作一跃成为神圣的职责。妇女可以女执事的身份在教堂工作,尽管女执事是牧师的助手,但她们可以参与护理工作。在基督教贫民院中,老弱病残者可以得到照顾和护理。僧侣医学的兴盛使寺院中的僧侣和修女参与到医疗和护理活动中。 12世纪以前,护理病人与救济穷人没有截然区分。

        中世纪的教会与病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教会的医疗思想是治疗病人不以解除肉体痛苦为主要,而以净化灵魂为首要,因此护理比医疗更重要。在基督教医院盛行的时期,许多护理团体从僧侣制度中衍生出来,如军事护理团体、非宗教护理团体和宗教护理团体。

        此外,家庭护理依然存在。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有些人自愿到医院义务护理病人。但由于牧师认为灵魂的好坏与疾病直接相关,而与医药的关系不大,因此常常取消医嘱,限制修女护理病人。所以从总体来看,中世纪的医疗护理技术的含量很低,更多的是安慰病人。

        文艺复兴虽然成为西方近代医学的开端,但护理工作并没有得到显著发展,甚至退回到由仆人从事护理的局面。护士的工作主要是打扫病房卫生,给病人发送食物,因此护士实际上成为在病房工作的女工。护士几乎由社会最底层的人,甚至是被释放的犯人充当。护士酗酒和虐待病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17世纪法国妇女圣·温森特(St.VincetdePaul,1576— 1660)组织成立的慈善姊妹会,组织妇女从事家庭访问工作,重视疾病护理和精神安慰,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发展的重要事件。

        19世纪德国慈善家夫利德涅(PasterTheorderFiliedner,1804— 1864)成立教会执事学院,对护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该学院要求护士统一着装,穿蓝袍,戴白帽,护士的主要工作是服侍病人和出外访问穷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 1820— 1910)曾经在这所学院学习。这一时期在德国、英国、美国和瑞士都出现了护士学校,但是系统化的护理教育并未形成,直到1860年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成立,制定出护士培养计划,标志现代护理教育的开端,为世界各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南丁格尔不仅开创了现代护理学事业,还富有远见地提出公共卫生护理的思想。由于她的努力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护理逐渐成为一门崇高的职业。

2 传教士医生对护士的需要

        由前文可知,西医护理学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步走上系统发展的道路。 19世纪的后20年在北美和英格兰都出现了狂热的医学传教士。截止到1887年底,74位医学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中有33位英国传教士和41位美国传教士。现代西方护理学伴随西方医学由传教士带到中国,而此时西方护理学和正规的护理教育还相对薄弱。

        莱芙辛德(ElizabethReifsnyder)是美国妇女联合会的一名医生,毕业于费城女子医学院。 1883年来到上海,1884年春在上海西门附近开了一家小诊所。麦克尼(ElizabethMckechnie)是美国耶稣会传教士,1863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院的护士培训学校,1884年来到上海,加入到莱芙辛德的诊所。她是西方受过训练来华工作的第一位耶稣会护士。在当时的教会医院中,护士非常缺乏。如1843年英国伦敦会医生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1811— 1896)来华,在上海创办山东路医院,虽然是当时中国设备最好的一家医院,但是直到1914年这家医院只有两位主管护士。

雒魏林

        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传教士医生越发感到需要培养中国本土的医生和护士。中华博医会(ChineseMedicalMissionaryAssociation)首任主席嘉约翰(John G.Kerr,1824— 1901)断言,训练中国本土的医生和护士比传教士直接在医院、诊所或是病人的床边照顾病人更有意义。美国圣公会传教医师文恒理(HenryW.Boone)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从1880年起负责上海同仁医院(St.LukeHospital)医院的工作,由于医院经常开展外科手术,医生迫切需要护士的协助,但当时医院只有一名传教士护士。文恒理强烈呼吁,“应该建立培养西医的护士体系,医院、诊所和病房的许多工作需要护士来完成,护士的工作是高尚的,是受人尊重的。”据1914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送的医学传教士统计,当时大约有140名外籍护士在中国的100个医院中工作,平均一个医院有不足2名正规训练的护士。

3 美国传教士开展的护士训练工作

3.1  1880— 1900年的护士训练工作

        训练中国护士的工作最初见于少数沿海城市。 1887年,文恒理报告他在上海同仁医院开展护士培训的情况。“一名男护士和一名女护士接受了专业的护理训练”。美国贵格会传教士巴特勒(EstherH.Butler)曾在芝加哥接受护士训练,1888年她开始在中国南京必比(R.C.Beebe,? — 1928)医生开办的医院从事护士主管和护理工作。同年,约翰森(EllaJohnson)在福州的马戈医院(MagawHospital)训练女护士,1890年有2名护士毕业。 1896年,美国传教士特尼尔(JuliaM.Turneer)在广东实施了两年制护士教育计划。罗宾(IsabelAdamsHamptonRobb,1860— 1910)在其著作《护理学:理论与实践》曾给予详细的说明,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有护理伦理学、卫生学、草药学、解剖和生理学;临床课程有外科学、产科学、妇科学、感染和传染病学、儿科护理和按摩等。 1889年文恒理报告,从东北地区的满洲里到南方的广东,当传教士男医生忙于教学和训练男学生的时候,传教士女医生开始了她们培养和训练女医生和女护士的工作。

        不难想像传教士在中国早期开展护士训练工作的艰难,为了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他(她)们必须学习汉语,甚至学习中国的方言。但应该说明一点,当时教会医院的所谓护士训练,其目的不过是满足教会医院的需要,还谈不上在中国发展护理学术。在生源方面,因中国强调男女有别,故护生即要招收女生亦需招收男生;对于年龄和已拥有的教育程度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有工作能力都可充当护生。在护士训练方面,无所谓教与学,护生需要从工作中去体验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是一种学徒式的技能传授。此外,传教士作为基督教福音传播者和西方文明表现者的特殊身份,也造成当时能够主动接受西医护理教育的中国人非常有限。

3.2  1900— 1920年的护士训练工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利用行医传教政策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来华的传教士护士也随之增多。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当时中国的很多情况是传教士护士难以理解的,比如病人为什么不喜欢到户外散步?病人为什么总喜欢搔抓伤口?西医学强调的清洁、消毒和预防措施,在中国好像无法实施。医院中病房的清洁得不到保证,因为病人家属随意进出病房,还经常把病人所需的东西带入病房;又因为没有温暖的浴室,病人的身体和衣物得不到及时的清洗;病人因为害怕伤风着凉,所以经常关闭病房的门窗。在这种情况下,传教士护士加快了培训中国护士的步伐,她们的工作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1901年由费城的科芬(LemuelCoffin)资助,上海同仁医院开办了一个小型护士学校。 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基督教会担负起在岭南大学附设医学系的任务,选派4名医生和1名护士来中国,为一个班的学生用英文授课,兼教一班护生。 1905年在北京,英国伦敦会、美国长老会和美以美会联合起来,扩大英国医生斯万利(Saville)在协和医学堂创立的护士训练工作。 1906年10月护士学校成立,只招收男生。学校没有正式的教材,所用教科书皆从英文翻译而来,其开设的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五官科学、眼科学、护理学和操作,课程设置以当时医院的需要为主。 1906年,中国妇女高氏和美国医生联合创立杭州妇产医院和助产士培训所。由梅恩(Main)医生和中国助手刘明之讲授解剖、生理和助产;梅恩医生的夫人和英国护士莫瑞斯(Morris)负责实习训练;她们还向学生介绍如何接种牛痘和治疗鸦片中毒的病人。 1908年第一批学生从这里毕业。 1907年美国圣公会在安庆建立圣·詹姆斯医院(St.JamesHoapital),1908年正式招收男女护生,学制3年,毕业后在教会服务2年,中文教学,男女生分别授课。 1909年福州马戈医院的护士培训所改为南丁格尔护士学校,信宝珠(CoraE.Simpson)任校长,学制3年或3年以上,规定只有护士学校毕业生才有资格接受产科培训。在广东系统地训练男女护士是1912年从博济医院开始的。这家医院曾得到曼弗尔(E.M.Manful)护士的资助,由施万伯(LouisSchwab)夫妇具体负责,1913年改由美国浸礼会护士威瑟斯(L.A.Withers)负责。 1913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中方)和雅礼教会(美方)共同创办湖南湘雅医学院,中方负责承担医学院和护士学校的建设,并且提供日常经费,美方负责建设医院,并且提供医院的日常经费。学校中的男女护生在不同地点接受训练,直到1918年新医院落成才合并学习。

同仁医院

        1914年上海哈佛医学校设立女护士培训班,学制3年。同年美国长老会医生希尔(OscarF.Hill)在上海开办玉皇顶医院,医院设有护士培训学校,1915年12月以前学校由普里莫罗斯(AdelaidePrimrose)负责,以后改由沃森(A.R.Watson)接管,曾有中国医生在该医院工作。 1915年北京霍普金斯纪念医院设立了男护士培训班。

        在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的努力下,护士培训工作在山东和福州两地逐渐开展起来。有报导,1917年山东玉皇顶医院培养的第一批护士已毕业,有2人留在医院工作。此外,嘉兴的美国长老会医院和湖南醴陵的循道会医院都开设了护士培训班。这一时期,中国护士逐渐出现在护理队伍中,如1907年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女医生金韵梅(1864— 1934年),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在天津东门建立了一所护士学校,一直开办到1915年。 1918年漳州武进医院在一位中国乡绅的资助下,由罗塞尔(W.B.Russel)医生负责建立医院,一位接受过训练的中国护士在这所医院成立产科,并且开办了护士培训班。 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建立,迎来中国早期护理教育的高潮。

3.3 沃安娜与北京协和护士学校

        1913年在美国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为了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医学体系,于1914年12月8日成立中华医学基金会,制定了建立护士学校的计划。其时,萨基(E.C.Sage)当选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教育委员会秘书,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格林(RogerGreen)当选为洛克菲勒基金教育委员会主席和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 1915年3月22日,中华医学基金开始启动。 34岁的格林被任命为常务主任。格林热衷于护理事业,这一点可以从他写给伦敦护士传教组织的负责人理查德森(Richardson)的报告中得到反映。格林在报告中说:中华医学基金会非常清楚中国十分需要护士,决定拿出一部分基金用于护理教育。

         华医学基金会选定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办学校、建医院和培训护士的基地。关于如何培训中国护士,霍顿(HenryHoughton)提交了4页论证报告,旨在阐明应该吸引高素质的中国妇女加入到护士职业中,护士应该有丰厚的薪水,得到社会尊重、经济保障和人文关怀。因此高标准、高追求、高质量成为协和护校的办学方针,并决定只接收女护生。

        在协和护士学校创建的过程中,美国护士沃安娜(AnnaDrydenWolf,1890— ?)是一位重要人物。 1890年沃安娜出生在印度的一个传教士家庭。 1915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培训学校(JohnHopkinsHospitalTrainingSchool)。一年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培训学校奖学金的资助下,沃安娜获得了纽约师范学校艺术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纽约师范学校,她选择了医院卫生专业。 1916— 1919年,沃安娜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作为主管护士工作了3年,并且在维瑟女子学院讲授护理课程。沃安娜的出色工作得到了泰勒(AdrianTaylor)、马克斯韦尔(J.PrestonMaxwell)、麦克兰(F.C.McLean)和娜汀(MaryAdelaideNutting)等美国护理学前辈的赞赏,娜汀推荐她到中国从事护理教育。沃安娜接受任命时只有28岁,独身且无独立工作经验,之所以派遣她到中国是因为沃安娜年轻,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当时沃安娜的年薪是1800— 2000美元,比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培训学校有经验的护士的年薪低,其他费用如居住、出行费均由中国方面提供。

         1919年沃安娜来到中国,她很快进入角色,阐明了护士、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制定了护士工作规则,确定了护士训练课程。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20年9月28日协和护士学校顺利开学。第一批学生只招收3名女生。学校规定学制4年,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习课,均由外籍教师授课。

        在美国,学徒式的护士训练比较流行。为节省开支,医院不雇佣护士,而使用护校学生。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实行12小时工作制。在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办学方式?沃安娜在请教了曾经担任美国护士学会首任主席的罗宾的同时,还请教了娜汀。娜汀推动多所美国护士学校与医院脱离,并且领导制定了护士学校标准课程。在请教了美国的护理学教育前辈之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沃安娜制定了协和护士学校办学方针,即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同时,沃安娜认为美国护士可以为中国学生树立榜样,她的想法得到娜汀、斯特沃特(IsabelStewart)、古德里奇(Goo-drich)、帕森(SallyParson)等人的支持,她们负责为沃安娜推荐美国护士。

        协和护士学校要求护校学生必须有两年的大学预科背景,1922年秋沃安娜使燕京大学同意接收协和护校学生。这样护校学生既可以在2年11个月的学习中获得艺术和科学专业的文凭,又可以再经过3年9个月的学习获得护校的毕业证书。 1922年12月,正当沃安娜在中国的事业处于巅峰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向她发出返美邀请。沃安娜的去留问题一直存在争论,1925年她主动辞去协和护校校长的职务。协和护校在沃安娜领导下的时代随之结束。

        协和护士学校以严格而著称。学校课程设置广泛,基础课程包括汉语、英语、生物学、化学、解剖生理学、基础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护士伦理学、护病史、药理学、细菌学、病理学、寄生虫学等,临床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耳鼻喉科学、营养学、疾病饮食学、神经精神病学、急救学、各科护理学等。虽然从协和护士学校毕业的学生人数有限,但她们在中国的护理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3.4 盖奇与湖南雅礼护士学校

        盖奇(NinaDiadamiaGage,1883— 1946)信仰基督,1904年选择了护理职业。大学期间,她在美国纽约茹塞维特医院(RooseveltHospital)的护士学校学习德语、法语和历史学,并于1908年获得了注册护士资格。

        盖奇是一位典型的少说多做的人。当她在中国负责教育委员会工作的时候,亲自制定了护士教育课程,并且翻译了许多专业书籍。她在国际护士会担任职务的时候也为中华护士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09年1月9日,盖奇来到中国湖南的长沙,为在雅礼医学校(1913年改称湘雅医学院)建立护士学校做准备。初到长沙,盖奇几乎不敢目睹医院的情形,因为护理工作由一些没有护理常识的人承担,被褥是病人自己带来的。刚刚开始工作时,盖奇事必躬亲,负责与手术相关的一切检查,还要坚持每天6小时的时间学习汉语。 1909年秋,盖奇担任护理主任时,帮助医院从英国订购了亚麻。 1910年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把亚麻缝制成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床单、绑带、枕头、床垫,替换掉不受中国人欢迎的毛毯。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政局不稳,传教士陆续撤离中国。但因为当时中国4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湖南,故湖南政局相对稳定。 1910年9月盖奇顺利主持了雅礼医学校第一届护校学生的开学典礼。护士学校设置了4年的课程,分为预备级、初级、中级、高级。为了适合中国的需要,1925年学校将制缩减为3年。截止到1921年1月,雅礼医学校共有65名护生毕业。1917年盖奇返回美国,在一所师范学校担任行政工作,并在1923— 1924年期间完成了硕士学位课程。

4 中华护士会的创建

        中华护士会的建立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美国护士信宝珠是发起组织中华护士会设想的第一人。她曾经在《博医会报》撰文,大意是:目前在中国培养中国护士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很想知道在培养护士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教科书?中国有没有护士会?如果有,我愿意当一名会员;如果没有,我乐意做一个联系人,互相通信选出一位富有经验的临时秘书促成此事情。当时美国传教士医生高士兰(P.B.Cousland,1860— 1930)是博医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十分重视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高士兰看到信宝珠的文章后,表示非常希望信宝珠能够促成中国护士组织的诞生,并愿意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提供1— 2页的篇幅供护士交流。 1909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教士护士在福建省鼓浪屿召开会议,选出兼职的主席和秘书。中华护士会从此诞生。

        中华护士会的出现成为全国护士(中国护士和传教士护士)相互联系、交流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经验的纽带,并且担负起全国护士毕业会考等工作。 1918年在福州女子大学礼堂召开第四届全国护士大会,会议确定伦理学为护校的必修课程;选定伦理学、药理学等护理教材;审议护校的申请注册和护士个人的申请入会;要求代表们调查所在地区居民的营养、饮水习惯和烹调特点,为编写护理营养饮食学做准备;决定由护士会自行筹划出版刊物。

        1920年,克服了无经费、无经验、无编辑的重重困难,《中国护士四季报》正式出版。这是中国护士自己的刊物,所有文章都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发表。虽然在创刊初期,杂志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很小,但是它的出现说明中国护理队伍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迫切。虽然在创刊初期外籍护士的文章居多,但已开始有中国护士的文章发表,表明中国本土护理力量的成长。《中国护士四季报》是中国西医护理学专业的第一本综合性刊物,报道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临床护理技术。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护士的工作虽然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但是在《中国护士四季报》中却反映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例如有文章讨论“中国的男医院是否应该有女护士”(1920年1卷1期)、“中国妇女的卫生教育”(1920年1卷1期)、“护士伦理学”(1921年2卷2期)、“医院经济”(1921年2卷4期)等问题。从1920年到1948年,《中国护士四季报》每年1卷,每卷4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抗日战争暂停出版外,共出版25卷。 1949年停刊。为了加强护士教育,1922年中华护士会成立了护士教育委员会。盖奇当选为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返回美国前一直担任此职务。护士教育委员会下设4个委员会,分管考试、翻译、出版、课程设置和注册。

        1914年中华护士会申请加入国际护士会,1922年被批准,这样中华护士会成为第一个附属于国际护士会的亚洲国家。 1925年中国派出4名代表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国际护士会会议。盖奇当选为国际会议主席,经她努力会议决定下届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中华护士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本土化。 1922年时中华护士会的主要成员依然是传教士护士,她们主要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挪威、瑞典、澳大利亚。在中华护士会的年会上,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到1926年底,随着中国护理力量的壮大,中国护士已经占护士会成员的2/3以上。 1926年已有大量中国护士参加了中华护士会年会,中文被确定为会议的官方语言。中华护士会通过宣传注册、坚持考试、制定标准教学课程等方式建立了职业化的护理队伍和培养机制,在中国西医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组织角色。

5 结 论

5.1 传教伴随传医

        目前,尚未有足够资料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前具体有多少美国传教士医生和护士来到中国。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传教使命,但在传教过程中,他(她)们把西医学知识和西医护理学知识带到中国,并使二者在中国得到发展。早期的护士训练与助产联系紧密,有些护士学校提出只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护士才可以接受助产培训。

         中国的西医护理学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起步,20世纪30年代末,西方护理学已经在中国成为一门职业,并且被较好地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传教士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她)们的主旨仍然是通过拯救中国人的身体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5.2 阻碍西医护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传统的性别障碍禁止中国妇女走入社会,从事公共服务,尤其是与男性接触的工作。有报道,1920年女护士护理男病人的情况在中国几乎见不到。护士常常遭人歧视,护理工作被认为与奴仆的工作相似,接受训练的护士经常是由于生活窘迫,被迫选择,因此护士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5.3 西医护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有利因素

        战争有利于西医护理学的发展。例如在1927年的军阀混战中,大批受伤的士兵需要紧急救治和护理。上海的红十字组织参与了救护工作。协和医学院收到孙中山发来的救援电报,立即派出8名医务人员,其中传教士护士2人,中国护士5人。

        本文所选择的时间,包含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这两次运动不仅对中国近代史而且对中国护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革命运动的激进思想打破了中国的旧传统,提倡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担当积极的角色。在新思想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妇女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并且通过承担家庭以外的工作赢得社会的承认。对于这些具有新时代思想的妇女来说,护理职业为她们提供了社会工作的机会,特别是教会女护士在男医生身边自信的工作,用辛勤工作证实了女护士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 1902年,当一位英国女护士来到汉口一家医院护理男病人时,曾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是在这位女护士的协助下,医院不仅开展了训练男护士的工作,还把训练男护士的时间缩短到3年。

        这一举措,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学习护理。这些事实教育了许多中国妇女,使她们勇敢地走出家庭,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向中国古老的社会性别隔离传统发起了挑战。中国妇女从封建文化中逐渐解放出来,使护士队伍日渐壮大。根据1932年的统计结果,已毕业的中国护士在全部护士中的比例,1920年为55%,1925年为61%,1930年为74%。中国护士的增加在内陆更明显,护士数量从1920年的53%上升到1930年的78%。护士职业帮助中国妇女找回了自信,护理工作为中国女性走向社会提供了机遇。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