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期间的部分护士合影 “护士”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医里是没有“护士”这个行当。古人对病家或伤员的护理,一直称之为“调养”,《史记》上记载古代名医扁鹊,给太子医病,就是医疗结合,最多由他的学生来帮忙,让学生子阳准备针刺,子豹帮他温熨和熬药。唐宋以后,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即使帮助郎中当下手的女性,称为“医女”,女性比较细心,温柔,做起病人调养的活较为细致,明清已降,传统中医都是医疗结合,护理工作并没有提上专门的议事日程。 再说西方,护士这个行当正式出现,也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老牌大英帝国医疗条件算是比较发达的,设立了不少较大规模的医院,但也没有专门的护士,他们调养病人的事,一般只是由仆役来做。最早的“护士”是1836年出现在德国,那一年,有宗教慈善人士设立了一所医院,一个年轻的医生,就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女孩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批年轻的女孩就是最早的护士。到1852年至1856年沙俄与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名叫名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女子,她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不久,许多国家都纷纷仿效,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提升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大医院都开始设有专科护士,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纪念她为人类的医学护理的杰出贡献,国际上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国际护士节。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每两年颁发一次南丁格尔奖章和奖状,作为对各国护士的国际最高荣誉奖,同时还举行庄重的护士授帽仪式。 护士,这个概念被中国人引进是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来,随着教会医院在中国的增设,最初一批来到中国的护理工作人员已经明显不够用,教会医院开始训练和发展中国的护理人员。自1885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到1915年,国内的护士学校已增加至36所,中国最早的一批护士都是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来的。那个时候,还不叫“护士”,名称叫“看护”,1909年8月19日,9名外籍护士和医生在江西牯岭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护理组织——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同年8月25日,将组织名称改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直到民国成立后,由中国杰出的护理学学家钟茂芳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翻译为“护士”,大会通过并沿用至今,因此可以说“护士”一词在中国诞生于1914年。 ![]() 1914年中国护理学家、“护士”一词的提出者钟茂芳 中国人讲究“悬壶济世”,医者是仁术,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这与西医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的唯一目的——一切为病人谋利益。”,两者是殊途同归,无论中西方,人们说的“仁医”,就是是指关心、爱护、体贴病人的医徳高尚的医生,当然也包含着具有仁慈心的护士,中国古代名医华陀、李时珍之所以千年为人们称颂,就在于体现了一个“仁” 字,仁者爱人,他们的心就是仁心,仁心就是尊重人、爱护人、救死扶伤的仁慈和怜悯之心。 要求护士具有“仁慈心”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面也有一个对护士与“仁慈心”的尊重,现在的医院人满为患,护士的工作相对比较辛苦,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医患纠纷,患者和家属遇到医疗问题时容易将“火”发到与之接触最为频繁的护士身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护士,甚至辱骂、殴打、袭击护士。这就造成了护士的安全感的担忧,他们会不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而影响仁慈心,影响治病救人和护理质量?我没有作过调查研究,不好说。 本期图典发一组百年来中国护士以仁慈心做好护理工作的老照片,以飨读者。 ![]() 1923年 上海教会医院护士合影 ![]() 1925年 上海红十字会战地护士救护演习 ![]() 1937年,北平医生与护士为吸食毒品上瘾者进行治疗 ![]() 1930年代上海产院里的护士及母亲怀抱着婴儿 ![]() 1938年,南京中央大学女学生从军报国,右边女学生的救护箱上写有“中大同学战地服务团” ![]() 1946年4月,张家口一家医院内,护士正在检查一位士兵受伤的右腿 ![]() 1946年5月,湖南一家教会医院修女和护士为饥民女孩治疗头皮疮。乔治·西尔克摄 ![]() 1956年来到新疆工作与生活四位年轻护士 休息日她们一同去滑冰 2019年3月23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