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话中医:张仲景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方寸话中医:

             张仲景——道经千载更光辉                       

       东汉后期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杰出伟人。作为一代名医,他在继承前人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写出了光耀千秋的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建立了最具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和医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个性化邮票:东汉·张仲景

       所谓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伤寒病的治疗,提出了将其按证候群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型,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中医最早的“六经辨证”原则。

       六经辨证展示了伤寒病的病位深浅和疾病发展趋势。最为重要的是,张仲景将各种证候表现与具体方药使用相联系,每一个主方都有严格明确的辨证要点。例如具备太阳病的条件,再加上无汗而喘、头身痛,乃用麻黄汤的辨证要点;太阳病,再加上自汗、鼻鸣干呕,是桂枝汤的主证。

       六经辨证是中医最早的一种系统辨证方法,虽然使用了六经名称,但其精髓在于严密精细的证候观察和根据证候观察辨析而确立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理论联系实际,理法严谨,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开始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书中确立的辨证论治模式,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基本原则,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作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在我国医学典籍中分量极重,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一并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而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也由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著作和儒家的《论语》《孟子》一样成为经典,他也成了万事载道的“医圣”。

个性化邮票极限片: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曾在朝为官,生平喜欢读书。受父亲影响,张仲景从小就爱阅读各种典籍,善于观察,精于思考,而且胸怀仁人之心,心忧天下。

       张仲景从司马迁《史记》的《扁鹊仓公列传》中读到扁鹊在虢国使太子起死回生,以及望齐桓侯的气色而断其危殆的医疗神技时,不禁心生向往,决心长大后做一个像扁鹊一样有本事的医生。从此,他潜心博览医籍著作,虚心向名家请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非常动乱,是一个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的时代。自汉献帝建安元年起便疠气流行,其中伤寒病占了很大比例。由于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战乱四起,黎民百姓饱受征战之灾,加上疾疫流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面对惨象,官府衙门非但不想办法解救,还一味争权夺势,欺压百姓。此外,一些庸医也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随意给病人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了自己医者的本份。

       张仲景对这些唯名唯利追逐荣耀的势利之徒非常气愤,他痛加斥责,发愤精研医学,誓要控制疫病流行。他苦读古代医书,继承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经验,博采众方,年复一年从不懈怠,日积月累不断提升。

       张仲景的勤奋感动了上苍,他有幸成为同族叔叔张伯祖的弟子。张伯祖是一位知名医家,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品德高尚。拜师张伯祖后,无论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张仲景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

       张伯祖十分喜欢这个心地善良、踏实肯干的学生,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仲景,恰似给了他一双有力的翅膀,以至于在多年临床实践后,他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名以后,张仲景在医疗实践中领悟到医术无涯,浅尝辄止必前途尽毁。于是他不仅不恃才自满,而是更加勤勉地阅读古典医籍,广泛搜求名家之长。在与疾病的搏斗中,他坚持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原则,处处张扬医乃仁术的主张。

       张仲景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总把病人看作自己的亲人。他那慈祥的面容,他那温暖的眼神,他的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他的声声安慰,给了病人战胜疾病的莫大信心。

       为了普救苍生他亲自进入深山采药,亲手加以炮制调配。他不但出入茅棚寒舍给病人诊疾,还亲自为病人煎药喂汤。他把温暖传递给病人,把无私大爱献给了他所钟情的医学事业。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医药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集前人之大成,揽时代之精华,写出了垂法千古的《伤寒杂病论》。

个性化邮票: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张仲景在书中指出,“证”是疾病的客观存在,有了“证”才能辨明原因,确定治法和运用方剂。他提出了千余个病证,道明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他不仅准确地诊断疾病和细致地观察病情,而且对方剂配伍、药物制作、煎服方法、服药数量、服药时间和服后注意事项都一丝不苟地嘱咐病家,以求获得最佳疗效。

       张仲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勉踏实的学风。他在诊病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疑问,都要认真考校以求验正,绝不放过一点疑问。

邮政宣传戳:清肺排毒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封建社会巫术盛行,由于神学泛滥,致使东汉末期医界混乱,巫祝利用迷信方式,通过祈祷祭祀来给人治病,乘机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因此落得人财两空。

       张仲景深受以王充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影响,充分认识到神权、巫术都是骗人的。他不信鬼,不信邪,倡导无神论是治医的指导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唯心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家人以为她中了邪了,要去请巫师来为她驱邪。张仲景问清缘由后,主动给这个妇女治病。他观察妇女的气色,询问相关情况后对她家人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受了刺激造成的。”

       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他为她扎了几针,开了几副汤药。几天后,这个妇女的病情慢慢好起来了,疑神疑鬼的症状也渐渐消失了。张仲景借此机会向大家宣传医学知识,破除迷信。自此,一些穷人生病后便不再找巫师,而是去找张仲景等医生了。

个性化邮票极限片:张仲景

       有一年春天,宛城一带疾病盛行,千村哭泣,万人惊恐,来求张仲景看病的人更是从早到晚都不停息。

       一天上午,刘员外匆匆赶来请张仲景去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刘员外家离这里有十多里路,一路上张仲景看到田野里新坟不断,还有拉灵、抬灵、送灵的人们,一边走一边哭,哭声令人心碎。

       来到刘员外家的时候,已近中午。张仲景检查过刘员外的儿子后,发现这个垂髫小儿患了麻疹,由于用药不当疹子不能出于肤表,多日耽误而导致了眼下的情形。张仲景沉思片刻,开了方子,交待了煎熬方法、服法后,就匆匆赶路回家了。

       回到家里,张仲景又忙着给等在这里的病人看病,直至月亮升起,才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人们走后,他又在昏暗的烛光下翻阅医书。他要寻找一个妙方,方应配伍简单,药应宜取,经济实惠,贫富皆宜。按照这个思路,他终于确定了一个配方。

       次日,张仲景又去刘员外家给孩子把脉,并新开了一张方子,叮嘱刘员外要坚持给儿子服用。十余天后,刘员外的儿子彻底痊愈了。刘员外为了向张仲景表达谢意,一定要宴请他,张仲景婉言谢绝了,但郑重关照了刘员外一番,让他去做一件事。

       次日,刘员立即外行动起来了。他派人去东河挖野苇根,让人去西沟刨茅根,叫人去南坡剜蒲公英根,差人去上塘街买黑糖,请人去宛市中心垒灶。当晚又贴出一份告示,请大家免费前来喝汤,详述汤药疗效,治病范围,何人配方,并告诉众人此汤名叫“三根汤”。

       人们见了告示纷纷前来喝汤,随着一日日过去,宛城一带盛行多日的流感、流脑、麻疹等传染病慢慢减少,最后彻底消除了。大家都说这汤好神奇,纷纷夸赞不已。

       原来,张仲景谢绝刘员外的宴请后,告诉刘员外如果要感谢的话,就熬三根汤给乡亲们喝,这是对他的救子之恩的最好报答。

个性化邮票:张仲景和医圣祠内的“万世医宗”匾额、拜殿和医圣井

       由于张仲景治病神验,品德高尚,孝顺父母,办事廉政,灵帝时他被举荐为孝廉。建安年间,他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他大力推行仁政,安抚民众,鼓励农耕,努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长沙当时经常流行瘟疫,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相继死去,因疾病而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张仲景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急如焚。他虽然做了太守,但淡于利禄,鄙视权势,憎恶官场角逐,一心想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然而,按照封建社会的规定,做官的为了维护尊严,一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二不能私自与民接触。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这可如何是好?为了能给百姓治病,张仲景想出了“坐堂行医”的办法。

       张仲景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为诊病日,这两天衙门大开,生病的老百姓可以直接进入公堂,张仲景则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不问政事,只管挨个为百姓诊治疾病,时间久了便成了惯例。

       于是,每逢初一和十五,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求医看病的老百姓,有些人还带着行李远道赶来。他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他更加爱戴。

        张仲景在公堂上“救贫贱之厄”,勇敢地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戒律,真正做到了一个医生对民众的同情,负起了一名医者对病人的责任。

       众所周知,我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同德堂”“生幼堂”等,其之所以称“堂”,就是沿袭了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个性化邮票极限片: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可谓德艺兼修,名垂千秋。作为太守,他勇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清规戒律,在公堂上为民疗疾,首开中医坐堂行医之先河,这是其他官员难以做到的。

       他将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不求名利,作为自己事业的准则;他淡泊名利、廉洁正直、为人谦虚、好学不倦,视病人为亲人。他高尚的医德,对后世医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的良医风范和在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他的影响自唐宋以来就传播到海外,对日本、朝鲜、印尼、东南亚等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临证治疗指导思想与方法,为中医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成为后世业医者必修之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奉他为医中之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中之经。

       张仲景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开创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依然是今天中医诊断治疗的精髓。他的医德思想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勤求博采慕大医,德术并举济众生;疗疾救厄名千秋,道经千载更光辉。”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另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邮政(2004):《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塑像》邮资封

       后世研究张仲景的医理,敬仰他的医德,为了永远纪念他,择地修祠以祀之。他的故里河南南阳,早在明代就为他修建了“医圣祠”。正月十八是张仲景生日,每年这一天,南阳人民都会到医圣祠去朝圣祭祀,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将永为世人所称道。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YIXUELISHI

微信号|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