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52:阿维森纳与《医典》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邮说医学史52

阿维森纳与《医典》

      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原名阿布·阿里·侯赛因·伊本·阿卜杜拉·伊本·西那(Abu Ali Husain Ibn Abdullah Ibn Sina),简称伊本·西那(Ibn Sina),阿维森纳是后来欧洲人对他的拉丁语称呼。他是11世纪初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被后世称为阿拉伯帝国医学的里程碑,有着“医圣”之誉。他的医学著作《医典》对阿拉伯国家乃至欧、亚两洲的医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希波克拉底、盖伦被并称为医学史上的三位“医者至尊”(Doctor of Doctors)。

德国(1952):世界文化名人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出生于波斯靠近布哈拉城(Bukhara,萨曼王朝的首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夫沙纳镇(Afshana),他的父亲是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地方税务官,笃信伊斯兰教,热心于研究和讨论神学。阿维森纳5岁时,他们全家迁居到了布哈拉城内,父亲给他请了一个有名的家庭教师,教他各种基础知识。他是一名天才儿童,又刻苦好学,且毅力顽强,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一听就懂了。由于一些饱学之士常来他家聚会,使他从小就有机会聆听大师们的交谈,并从中获益。他非常早慧,终生保持着超凡的记忆力,10岁时就能记诵《可兰经》和许多波斯诗歌,因而受到父母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许。

阿尔及利亚(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阿维森纳在家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系统学习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伊斯兰法律、教义学、语言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化学、音乐、动植物学等课程,他的知识水准很快就超过了老师。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是就开始自学。到了16岁,他又开始学习医学,依然以自学为主,大量地阅读古希腊、罗马和波斯医学著作,并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塔吉克斯坦(2005):阿维森纳诞生1025年

      阿维森纳拥有丰富的内科知识,并重视解剖研究。他18岁时开业行医,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实践,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萨曼王朝(Samanid Dynasty)的努赫·伊本·曼苏尔(Nuh ibn Mansur)亲王身患重病,经过阿维森纳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于是,阿维森纳被聘为“侍医”,从而得以进入藏书丰富的皇家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里参阅各种珍贵资料和手抄本,广泛汲取前人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眼界。短短几年,他在各门正规学科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并且成了一位杰出的医生,闻名遐迩。

波兰(1952):世界文化名人阿维森纳

     21岁时,阿维森纳的父亲病逝了,而萨曼王朝也被突厥首领伽色尼的马哈茂德(Mahmud of Ghazna)击败了。马哈茂德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他在呼罗珊地区(Khorasan,伊朗东北部和今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就这样,命运让阿维森纳陷入了伊朗历史上的一段混乱时期,新渗入的突厥人正在取代波斯人在中亚的支配地位,当地的波斯王朝则试图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统治下获得政治独立。阿维森纳于乱世之中被迫离开布哈拉,开始了辗转各地的流亡生活。

法国(2005):阿维森纳诞生1025年

      阿维森纳在呼罗珊地区的几个城市漂泊了一段时间后,前往拉伊(Rayy),然后到加兹温(Qazvin),边行医谋生,边讲学写作。四处流浪的他既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和经济支援,也得不到研究著述所必需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他前往布韦希王朝(Buwayhid Dynasty)亲王沙姆斯·道拉(Shams Dawla)统治的波斯中西部哈马丹(Hamadan)地区。这次选择一度令他看到了希望,他得到了统治者得信任,成为宫廷医生,并两度被任命为“维齐尔”(Vizir,伊斯兰国家历史上对宫廷大臣的称谓),还数次面见了“埃米尔”(Amir,穆斯林酋长)。不幸的是,他遭到了政治上反对势力的迫害,有时被迫躲起来避祸,甚至一度被捕入狱。

马里(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1022年沙姆斯·道拉逝世,阿维森纳在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后逃往伊斯法罕(Esfahan,伊朗中部城市)。他幸运地受到了统治者阿拉·道拉(AlaDawla)及其宫廷的敬重,被伊斯法罕王子聘为侍医和哲学顾问。在生命最后的10多年时间里,阿维森纳完成了许多关于阿拉伯语言、数学、音乐、天文学、地质学、逻辑学、医药学等许多方面的专著。

科摩罗(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1037年6月,突厥人进攻哈马丹,阿维森纳随阿拉·道拉出征到前线去,行军途中他不幸病倒了。尽管他医术高明,试图自己救治自己,但最终却没有成功。传说他死于急腹症,终年57岁。

突尼斯(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阿维森纳一生勤奋,不间断地进行研究和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据说他一生写了450部著作,传世的有240部左右,其中40部是医学著作,150部是关于哲学的,其余的作品涉及心理学、地质学、数学、音乐、天文学、逻辑学和宗教等。他留下来的医学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卷帙浩繁的医学巨著《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

伊朗(2013):《医典》问世1000年

      《医典》是一部系统的、独一无二的医药学百科全书,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医典》的基本医学思想建立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体液学说上,属于古希腊—伊斯兰医学体系(Graeco-Islamic medicine),内容大部分以罗马帝国时期希腊医生的成就和其他波斯医学著作为基础,小部分是他自己的经验。在书中,阿维森纳详细归纳了医药、疾病和症状的论述,以及健康、卫生及治疗的事项和准则。此外,书中还吸收了当时中国和印度的医学成就,并加以整理和注释,对欧亚两洲各民族的医学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叙利亚(1965):近东和中东医学日,主图为希波克拉底与阿维森纳

     《医典》分5卷,约100万字。卷一的第一篇,阐述了医学的定义、医学中所用的方法和基本理论。阿维森纳在《医典》的开篇中是这样描述医学的:“医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告诉人们关于身体的健康状况,从而使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并且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去恢复健康。”第二篇是论一般疾病,尤其是症状,对于脉搏和尿液检查有仔细的观察与详尽的解释。第三篇有许多卫生和预防的处方,这是以后几个世纪中所有卫生书籍的主要来源与出处。在最后一篇中,论及一般疗法,特别是灌肠、泻下、放血、烧灼术等,直到17世纪,这些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

葡萄牙(2013):《医典》问世1000年

      卷二为药典和草药药物学,主要参考了前人的著作,还包括希腊人所不知道的许多药剂知识。卷三是病理学,专讲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对每一种疾病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卷四论及温热病、症候、诊断、预兆、小儿外科手术、肿瘤、创伤、骨折、中毒、美容术等问题;卷五论及处方,包括药剂制备的详细指导,阐述了760多种不同药物的性质、功效、用途等,并使用金属化合物当作药物以外用或内服,当时人们都将其奉为药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苏联(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在讨论热病(鼠疫、天花和麻疹)时,阿维森纳认为人本身以外的因素也在引发疾病方面发挥着作用,他首先发现“原体”可以是产生疾病的原因,指出热病就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原体”所致,而且可以通过土壤、饮水传播,由此引出了他对消毒的重要性的强调。他不但认识到钩虫病是由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而且还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匈牙利(1987):阿维森纳逝世950周年

      在解剖和生理学部分,阿维森纳重点谈论大脑和神经的作用;他研究过心脏瓣膜,发现主动脉有三个瓣膜,瓣膜的张开与关闭配合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从而维持血液的流出与流入。在饮食营养学部分,他强调年龄与饮食的关系,对住宅、穿着、营养等方面详加描述,认为疾病的预防就是应该锻炼身体、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他还提出了气候和环境与疾病有关的观点。

索马里(2003):阿拉伯古代医学,票图为阿维森纳与药用植物

      阿维森纳在书中记载了皮肤病、性病、神经病(例如脑膜炎)与精神疾病等病症,并将纵膈炎与胸膜炎相鉴别。他介绍了膀胱结石截除术和气管切开术,用烧灼治疯狗咬伤,以及针刺放血、竹筒灌肠和音乐疗法等。他认为外科医生应在早期治疗恶性肿瘤,以确保切除所有病变组织。他重视药物的作用,描述和记录了有关心脏病药物的提炼,不但列举了希腊、印度的药物,还收载了中国的传统药物。他主张在正式推广使用一种新药前,应先进行动物与人体实验,从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在诊断方面,他重视切脉,罗列了48种之多的阿拉伯诊脉术,其中35种颇似源自我国王叔和的《脉经》。

伊朗(1983):国际医学研讨会,主图为阿维森纳

      《医典》全书布局合理,以集各家学说之大成而闻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之作,不仅促进了阿拉伯医学的发展,对欧洲医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2世纪时,意大利克雷莫纳的杰拉尔德(Gerard of Cremona)首先将《医典》译成拉丁文。在15世纪的后30年里,《医典》以英文、希伯来文出版了16次。1593年,阿拉伯文的《医典》在罗马印刷,是首批阿拉伯印刷书籍之一。

利比亚(1980):阿维森纳诞生1000年

      在12—18世纪的600年间,《医典》一直是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拉丁语世界医学学校最重要的教科书。著名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18世纪后欧洲的医学论著取代了《医典》,但在伊斯兰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继续以《医典》作为医学教科书。甚至今天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某些医科学校里,《医典》仍然受到高度的重视。

葡萄牙(2013):《医典》问世1000年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微信号 /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