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之间---微创手术发展史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方寸之间---微创手术发展史

       当维萨里划开解剖学的天幕,当哈维攥住流动的脉搏,外科学在方寸之间,悄然生长。回溯外科发展史,无菌术、输血术、麻醉术这三块基石奠定了外科学的基础[1],承托起外科学之乾坤,而微创技术的发展将外科学聚焦于方寸之地,同时打开了无垠之境。

       微创手术以腹腔镜为代表,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可以分为诊断腹腔镜时代(1901年-1933年)、手术腹腔镜时代(1933年-1987年)和现代腹腔镜时代(1987年至今)。

       腹腔镜的发明可追溯至1805年,德国医师Bozzini用导尿管制作的“光导仪器”引入人体内并观察其内部结构,以检查泌尿道、直肠和咽部,开创了内窥镜的起源。1853年,法国医生德索米奥开发了一种专门设计用于检查尿路和膀胱的仪器,他将其命名为“内窥镜“。但此时的膀胱镜均存在光源暗淡、视野不清的问题。直至1880年,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后,Nitze将灯泡设备应用于膀胱镜照明,才得以解决膀胱镜视野和照明两大关键性难题[2]。1901年,德国外科医生Kelling设计了一种新的内窥镜,该内窥镜近端为硬质部分,远端为软质部分,他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将空气通入腹腔进行检查,并称其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当历史抵达诊断腹腔镜时代,首次在人体身上使用腹腔镜技术的是瑞典医生Hans Christian Jacobaeus,1910年他发表文章用此法研究肝脏的膈面。Jacobaeus并没有使用通气方法,而是针对有腹水的患者进行此检查,并首次使用“Laparothorakosk”(腹胸腔镜)一词。此后,腹腔镜检查法在欧洲迅速传播,且主要应用于诊断。1929年德国医生Heinz Kalk,设计了一种135度视角的窥镜,并率先提倡在腹腔镜检查中运用双套管针穿刺技术,这为手术腹腔镜的发展升辟了道路。他将腹腔镜作为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方法,并成功地使内科诊断腹腔镜标准化[3]。

        手术腹腔镜时代的到来以1934年John Ruddock介绍了带有活检钳及单极电凝的腹腔镜系统为标志。1936年德国医生Boech首次在输卵管绝育术中运用腹腔镜单极电凝技术[3]。随后的几十年内,腹腔镜技术在众多国家逐步发展,医生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改进腹腔镜装置,并积极在不同专业的各项检查中应用推广腹腔镜技术,腹腔镜外科的使用价值正逐渐被发掘。

        现代腹腔镜时代开始的标志是1987年法国医生菲利普·莫略特(Philippe Mouret)在一位妇女身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1年荀祖武等在我国第一次报道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4年机器人手臂首次用于腹腔镜手术。1996年腹腔镜手术第一次通过因特网进行直播[4]。

        如今,“微创”已远非只是缩小切口创面那么简单,它是集检查、治疗、手术、图像采集传递、病历分类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化技术。医生通过内镜传回的图像判断病情,再利用激光、电刀等特殊器械,以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的方式进行手术[5]。同时,腹腔镜手术技术逐渐“下沉”,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开始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越来越多的医生学习掌握了微创技术,于方寸之间,游刃有余。

       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使外科手术的创面最小化,尽量减少了手术对机体局部解剖 和整体内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创伤、干扰及痛苦,达到在生理和心理上尽快康复的目标。微创外科理念体现了倡导“整体治疗观念”的外科技术发展大趋势[6]。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适合以微创的形式进行,这需要医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微创手术对医生的外科技术也存在一定要求,其成本和发展空间同样应当纳入考虑范围。

       “外科手术的基础是暴露,充分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这样的观念曾经影响了多少外科医生的认知,此类观点表面上将外科手术定义为大创面的技术,实际却把医学的发展禁锢在了方寸之地。内镜手术方法的应用,使得不开腹的外科由幻想变为现实。微创技术的发展为外科诊疗另辟蹊径,包括腹腔镜在内的各种内窥镜的临床应用,让外科医生的“眼”和“手”在保持体腔相对完整的前提下达到了身体的最深部位,从而使外科诊断治疗超越了传统手术范畴[7]。

        正如曲道奎所说:“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微创手术的发展无疑依赖于科技手段,可以说,微创手术的发展史就是医用科技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但值得强调的是,技术必然依赖于基础科学的铺垫,只有当外科学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微创技术才应运而生。作为医学生,切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错误,一味地追求前沿技术,倘若脱离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只能造得一座“海市蜃楼”。唯有已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外科操作技能,才能将微创技术运用得游刃有余,并为微创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医学史的意义便在于此,通过了解一项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体会其背后的发展之路;通过了解一位前辈从思考到创造的过程,感受其灵感的迸发和探索的艰辛。医学史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改造提升的过程,医学史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医学之综合性质的体现,是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分化与重组、碰撞与融合推动了医学发展的进程[7]。

微创于方寸之间,外科之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大庆等.医学史(第3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105-107.

[2]孙颖浩.微创泌尿外科一百年[J].上海医学,2017,40(7):385-390.

[3]吕平,刘芳.腹腔镜外科百年发展史[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4):217-220.

[4]蒋志龙.腹腔镜外科百年发展的哲学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1(6):326-327.

[5]文佳.微创,成就生活之美[J].健康大视野:74-75.

[6]徐大华.从微创外科技术应用纵观微创外科理念发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2):102-103.

[7]马跃美.从外科发展史看当代医学的综合特点[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82-884.

孙芃,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级八年制3班

本文为《医学史》课程作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