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皇城坝的流风遗躅(上)|张献忠|宫城|皇城|皇宫|朱元璋

 新用户3596Ds5V 2021-12-24

蜀王府复原模型。

明朝成都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图中可见蜀王府(红框内)。


□ 李永才

笔者在成都生活几十年,对皇城坝这个地方再熟悉不过了。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熟悉只是表象,对皇城坝的历史渊源却知之不多。笔者对其发生兴趣也是缘于回忆过去的工作经历。
今天遐迩闻名的天府广场便是原皇城坝的旧址所在。所谓“皇城”就是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蜀王府,是明代最富丽的藩王府之一。蜀王府建筑格式、布局仿照皇宫,缩小规制而建。其坐北朝南,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

历时8年修建才告竣工

老成都人很多都知道,今天遐迩闻名的天府广场便是原皇城坝的旧址所在。笔者当年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某单位工作,办公地点就在展览馆(今四川科技馆)东升楼,而且居家也在附近西御河沿街后的九思巷,算是住在成都的皇城根下,尽管时间短暂,但每天深居简出于这一方胜地,也多少管窥了一些皇城坝的来踪去迹,耳濡目染了一点前朝的风尚和气息。
成都人所说的“皇城”就是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蜀王府,虽为王府,却俨然有皇宫的气派和威严,所以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片广场,则被称为“皇城坝”。
近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正府街遗址考古成果,根据明代天启成都府志图标识,该遗址位置紧邻蜀王府萧墙北部,推测应为明代郡王庆符王府,这更让人们对消逝了的明蜀王府充满了遐想。
2017年,成都龙泉驿区档案馆编研负责人胡开全远赴日本,将《献园睿制集》《定园睿制集》《怀园睿制集》《惠园睿制集》等4部世界仅存的原版蜀王文集完整拍摄、扫描带回来,结合国内留存的《长春竞辰稿》加以研究。让我们得以重新“走”进蜀王宫殿,领略当年的壮丽风采。
据史料记载,公元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三年后,朱元璋派人到成都为其子修建“蜀王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营国五担山之阳,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濠。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按照朱元璋对负责修建官员的吩咐,蜀王府修建历时8年,至1390年才宣告竣工。

布局仿照皇宫规模宏大

蜀王府建筑格式、布局仿照了皇宫,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雄伟的一座。蜀王府坐北朝南,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
蜀王府规模极其宏大,分外、中、内三层。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承运殿是蜀王府的心脏,是蜀王处理政务的地方,用西南名贵的楠木构建,北面有用楠木制造的蜀王宝座,再后就是蜀王居住之处,建筑十分精巧华丽。明远楼是皇城内主要建筑物之一,其结构为三重檐殿宇式建筑,浮翠流丹,气势巍然。
蜀王府外城城垣又称萧墙,萧墙有四座城门,东体仁门,西遵义门,北广智门,南端礼门。端礼门前,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汉白玉华表,一道河水自西北逶迤流来,在萧墙前改为西东流向,成为宫城第一道护城河,即金水河。三座石桥横跨其上,每座桥又有三个桥洞,桥南头塑有威武生动的石狮,所谓“三桥九洞石狮子”,处处体现出皇家威严之气。
今天,从人民公园正门进入,需先经过一座石拱桥,而桥下这段小小的河流,就是老皇城原来金水河的一段。那是一条运河,始建于唐朝,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成都城区。那时,水中货船荡漾,车水马龙,好一派欣荣景象。
南边城外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砖墙,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墙上通体金字,在太阳映照下,泛着红色的光芒,故老百姓俗称其为红照壁。如今石壁早已不存,但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红照壁往南是一条笔直的石铺甬道,两旁各有民居二区,其间有四条东西向的街道分隔,街口各竖牌坊一座,分别名为“盖懋厥德”“永慎终誉”“江汉乾宗”“井参拱极”。
蜀王府里有山有水,还有独立的亭子,如岁寒亭、云山亭、松风亭等,这些亭台楼阁有避暑的,也有赏雪的,由此可以推想其园林环境的精致;历代蜀王为了营造一种随处可以学习的氛围,还建造了很多小书斋,如思学斋、时习斋、经训斋等;比斋更大一些的是房和屋,有泉石山房、云月山房、石屏山房;松云书屋、鹤林书屋、涌泉书舍;兰室、虚白室、天香室;水木居、水竹居、白云寮等等。
王府里还有御书楼、西雪楼、山雨楼、秋声阁等标志性建筑,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方便蜀王移步异景,眺望城墙以外,而无厌倦之心。据《方舆胜览》所记,从这些高楼远望,可以“西眺雪岭,东望长松”;据《环翠楼》所记,“高楼尘不入,窗外好山横”;《天香楼》则记载了王宫的夜生活:“高士忘眠知夜永,佳人低唱弄云和。飘飘紫雾浮帘幕,拂拂香风透绮罗。”蜀王以酒助兴,发出“百尺高楼同赏玩,肆筵酣饮兴如何”的感叹。
在王府的僻静处还修建了一些雅洁的房舍,如林泉精舍、云溪精舍、水云精舍等。鹫峰精舍是唯一用于佛教修行的建筑,蜀惠王朱申凿诗曰:“止水性空因了道,冷灰心定绝无玄,香岩百丈机锋在,妙处忘言不可传。”

明末被张献忠焚毁

这些王府建筑豪华壮丽,影响深远。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写道:“宫阙、卤簿,视我朝廷不啻半之。”当时一些高僧、学者甚至外国传教士都曾留下赞美的诗篇。明代学者,《蜀中广记》的作者曹学佺在《蜀府园中看牡丹》中写道:“锦城佳丽蜀王宫,春日游看别院中。水自龙池分外碧,花从鱼血染来红。”明代著名高僧楚山绍琦,被称作石经寺祖师菩萨,在其《进谢蜀和王殿下》中赞叹:“召见彤庭沐宠光,衲衣何幸近天香。琪花瑶草殊凡境,玉殿琼楼越净方。”
明代的成都,社会富裕,文化发达,蜀人安居乐业,皆得益于第一代蜀王朱椿在蜀期间,引领蜀地礼仪风尚,倡导文化教育。据《明史》记载,朱椿自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典籍,被朱元璋戏称为“蜀秀才”。朱椿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到蜀就藩之后,广布仁政,对普通百姓,心怀悲悯。
朱椿喜读书,也爱与读书人交往。一到蜀地,就请来大学者方孝孺,专门教授世子。《明史》称:“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椿独以礼教守西陲。”朱椿之后两百多年里,四川都没经历过战乱,这与他不重兵戎重文教的理政策略有很大关系。
万历、崇祯年间,整个大明政治腐败,江山风雨飘摇,外有满清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武装环伺。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明政权在蜀地象征的蜀王府,亦不可能瓦全。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入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跳井而死。随后张献忠在成都自称大西皇帝,并将蜀王府改为西王府。仅仅两年后,张献忠被迫撤离成都,撤离前,张献忠焚烧了蜀王府,只剩下部分宫城、三道门洞,以及门外横跨在御河上的三座石拱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