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练功 · 完美身心 日月辉映与你,不见不散! 和諧。歡暢。自然。端莊。 最美練功人 没过完十五,还不算过完了年, 猜谜,赏灯,吃汤圆, 花灯如昼,皎月如银, 闹了元宵,给春节一个完美的结束。
每逢这时,大街小巷,百里灯火不绝。 闹花灯,一直是中国人以明火燃点为灯, 意取光明的方式。 从古至今,历来如是, 人们用满街的灯火通明尽情狂欢, 也诚心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新的每一天,都如同这个夜晚一样光明幸福。 《隋书·音乐志》曰: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 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 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从这里就能看出, 元宵在古人心中重要的地位。 ![]() 元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吃元宵、赏花灯,舞狮子等是重要民间习俗。 明清以来还有“走百病”的风俗,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走百病”的时间选择是很有讲究的, 充满诗情画意,饱含文化底蕴。 此时为新春之际,又逢月圆, 夜间出游,亦为赏月雅事。 “走百病”最初有着特定的群体, 皆为清一色的成年妇女。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后来走百病的人群逐步扩大, 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即“士女以类夜行”。 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妇女们, 一旦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自由出行、 放飞身心的时机, 是绝对不会轻易错过这个吉日良辰的。 “走百病”声势浩大, 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 人们携手连臂,结伴成队出游,蔚为壮观。 晚清著名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 “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 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间” “家家儿女过桥头”“女伴相邀共走桥”。 中医认为,春乃生发之时, 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机。 户外健步走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 对于放飞身心、养情益智、通畅经络、 舒展筋骨和增强新陈代谢是大有裨益的。 “走百病”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实际效果也是不错的。 古人屡有诗赞: “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似医方二钟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上元节夜一宵游,百病消除走未休”。 现代人常说: “十五十六遛百病,遛了百病不生病”, “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习俗, 融散步、踏春、赏月、健身于一体, 可谓一举多得。 “走百病”是健康之需,是民俗,是传统, 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情怀。 《黄帝内径·四气调神大论》中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此时运动,气候宜人,万物生发, 能够通畅经络、舒展筋骨,增强新陈代谢。 和朋友结伴而行, 去户外自然环境中散散步、追逐, 呼吸新鲜空气,悦目清心。 切磋切磋气功,说说最近长功了没有, 春天来了,捧气贯顶等功法练起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元宵佳节添团圆, 元宵至,动起来,百病走! 探 索 生 命 奥 秘 · 争 取 生 命 解 放 |
|
来自: 智能人做超人 > 《日月辉映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