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钩沉:沈阳城市雏形——候城】

 新用户4333Ylrq 2021-12-25

     沈阳城市史(3

               城邑的升格——侯城


      城邑的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积累的结果。燕长城的军事屏障作用,在长城与燕辽东郡治之间的交通干线上的斥堠所的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使得今沈阳地区在两千多年前便出现了较多的聚居村落,当这些村落日臻繁荣,驻军亦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特别是当西汉政府决定在这里设置辽东郡下的候城县时,城邑的升格便有了可能。


       侯城前后存在了五百多年,历经西汉,东汉和公孙氏等政权设立和经营,在沈阳城市史上是不可湮灭的一页。

秦统一中国后在辽东主要是营造长城


               侯城县、中部都尉治所

       在燕之后,秦的政权曾首次统一中国,今沈阳亦是秦辽东郡的辖境。秦帝国的寿命短暂,在其统治全国的十几年中,在辽东也主要是营造长城。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数被寇。但有鱼、盐、枣、粟之饶”。当时的大将蒙恬奉命督造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也还是为了防御东胡的,秦长城的走向及位置与燕长城基本是一致的。

剧照:燕王韩广作为辽东王


       汉初,这里先后有韩广被封为燕王、辽东王,卢绾被封为燕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令樊哙,周勃平定了卢绾的反汉叛乱,又立皇子建为燕王,直至公元前128年,西汉政府正式在今沈阳地区设置了侯城县,成为辽东郡所属的十八个县之一。

       汉初辽东的动乱使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包奴贵族又不断派兵侵袭沿边郡县,掠夺人畜财物,破坏生产,所以从汉高祖起就开始重视对边郡的保卫,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据《史记·周勃世家》说:勃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前后定辽西、辽东二十九县”。高祖又使樊哙(见《史记本纪》)“击燕王卢绾,绾志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

汉代辽东郡聚落村镇和人口不断增加


       又据《汉书·鼍错传》载:“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上从其言”。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汉代辽东郡等边地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特别是由于动乱平定,长城的修缮,起到了保护边郡人民安全的作用。

东北地区历代长城……分布图

       西汉长城的走向与燕、秦长城无大差别,即在今沈阳西北、北境通过,且在长城外也设有一些斥堠、亭障,烽燧,乃至外城,所有这些构成了长城的防御体系。

       汉长城虽然修在自己郡县的外缘,但随着各方政治、军事势力的消长,长城线路自然也随之有所伸缩和挪位。在长城内每相当间隔有时建有接壁内堡,城方约百五十步。在险要山口,川谷水道及交通要道上也往往别立城邑,各住千家以上,周围再用木柴作成不能通过的篱落。城邑中修建房舍,予备农具,还鼓励罪人来此垦耕,予其勉赦,收到屯垦戍边的积极效果。

汉长城及斥候等设施在辽东地区​建立了防御体系

       辽东郡所领18县,有55972户有272539口人。侯城县在辽东部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既是一座新置的县城,也是仅有的三个都尉治所之一的中部都尉治的治所。侯城不但管辖着辽东郡中部的大量村镇而且也是拥有一千多名常驻士兵的军城。驻军一面守卫边防,一面垦荒种田,由于实行这种屯垦戍边的政策,既减轻了汉中央政权的负担,也繁荣建设了辽东地区,当兵士和自愿移居这里的中原人民来到候城以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生产技术、文化等又更多地传播开来。

          
       1991年10月,在上伯官古城内东北侧较高夯土台的夯土中发现了一片刻有阴刻秦小篆“廿六年”字样的陶片。“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在这一年,秦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秦将带有“廿六年”字样的诏书刻于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标准器推行。可见,沈阳上伯官古城发现的这件陶量器应是当时秦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具。

      西汉时期,今沈阳辖境除却有侯城县之外,高显县、辽阳县等也都设置在这一地区,可以说汉代奠定了沈阳城发展的基础。在沈阳发现的汉代城址和墓葬不但数量大,而且分布广。

       1960年,在沈阳市东陵以东的上柏官屯、下柏官屯,在市内大南地区和小南地区发掘了一批汉魏墓葬,其结构全部为砖室墓,且有单室,双室和多室的差别。墓室多为楔形砖拱券,好象一个个船棚。随葬品中有铜镜,铜钱,铜镞、银指环、银簪、铁镞、陶釜、陶井、陶勺、陶水斗、陶罐、陶钵、陶奁、陶耳环、陶瓶、陶案、陶豆、陶灯、漆奁、漆盆等等。出土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工艺精美,是西汉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1960年在上下柏官屯、大小南地区出土的一批汉魏墓葬

       1973年,先后在沈阳故宫和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发现了战国——汉的居住遗址,出土了一批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其中汉“千秋万岁”瓦当和陶井、砖井的发现表明了当时的高超技艺。

       在柏官屯发现的铁插、铁锄、铁铧、铁…等都说明汉代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的普遍。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汉辽东郡的候城县,中部都尉治所的地位是十分明显的。辽东郡有十八个县,但都尉所却只有三个(东、中、西),在这个意义上说,侯城的军事地位仍高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应该说,沈阳自从诞生了城市的雏型的时候起,就是汉代辽东长城内的一座军城。

     1973年在沈阳故宫和沈河区公安局出土了一批汉“千秋万岁”瓦当等建筑材料,标明了当时的工艺技艺。

                   侯城地位的下降

      侯城地位的下降是东汉时期的事情。自从王莽篡位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以来,中原动荡,边部告急。此时乌桓、鲜卑和高句丽等周边势力频繁入塞侵掠,造成社会生产力空前的破坏。东汉初年,中央政权直接掌握的垦田,辽东等边郡的户数骤减,虽然“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但以人力投入为主的农业面临破产的境地。此外,刘秀还采取了“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的简政措施,侯城的中部都尉治也予撤销。当时全国还撤废了四百余县,也是着眼于现实,紧缩行政开支的办法。至此侯城县的建制予以保留,但经济的 实力已不及西汉时期。当时规定,都尉只是在有特殊任务,即特别需要镇压农民起义或征伐少数民族时才能临时设置,这样候城的都尉及驻兵也都移向辽东郡治襄平了。 

      “建光元年,貊复与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蔡讽追击,战殁”的记载说明辽东战争未平,而这同一年,汉安帝又下令分高显、侯城、辽阳三县改属玄菟郡。这一方面是东汉政权意欲加强边郡控制少数民族的措施,另一方面也说明侯城县的地位仍较重要。据《后汉书·陈禅传》载:永宁二年(121年)“尚书陈忠劾奏禅曰;请劾禅下狱,有诏勿收,左转为献菟候城障尉”。又《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云:“宫(高句丽王名)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这就是说侯城的都尉治地位未得恢复,而且在安帝即位不久,汉与高句丽在辽东曾有过多次政治上的较量和军事上的争夺。公元121年,侯城曾被高句丽军焚烧,从此侯城的地位日见下降。

沈阳地区历史建制沿革表(赵晶莹摄于沈阳博物馆)


                    侯城的新发展

       东汉年封建割据使中国四分五裂,连年

的军阀混战使中原经济残破不堪。与此相反,公孙度利用辽东偏处一隅的有利条件,也乘机建立了地方政权,由汉而魏,公孙氏三世四主,统治东北南部等地长达50余年。

      从公元189年起,公孙度名义上是汉政权的辽东太守,但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便“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在其执政的16年中,建官置守,设立郡县,设辽东、中辽、辽西、玄苑、乐浪五郡,并占有今山东之一部。

       从地理方位上讲。中辽郡的范围即是原汉辽东郡的中部偏北的地区,这一地区内最大的县城即是侯城,侯城曾经是中部都尉的治所,在公孙氏的中辽郡里,它是最有条件成为郡治的地方。

       公孙度之后,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建安12年(公元207年),名义归属曹魏,被封为襄平侯。公孙康之世,曾东击高句丽,设置带方郡,并通过带方打通了通往倭国的通道,是公孙氏政权的极盛时期,侯城作为一郡之治曾经是公孙氏发兵的根据地之一。

       公元238年,曹魏大将司马懿发兵辽东,公孙氏政权瓦解。魏军收户四万,口30余万,历年由中原迁入的人们大部被迁回原地。魏军攻入襄平后“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魏军对辽东的破坏是空前的,侯城也毫无利外的受到洗劫。这种情况与公孙氏时期招贤纳士,安集流人,发展经济文化的社会进步相比,无疑的是一次倒退,曹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候城50年的和平安定,建设发展遭到空前的毁灭。

多个汉代古城或聚集部落及汉代文物纷纷出土

                     几种侯城说

       侯城是起于西汉的一座县城,即使是到司马懿平定辽东为止,它的存在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五百年里它或属辽东,或属玄菟,乃至中辽郡,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历史事实。五百年里它或为中部都尉所,或为中辽郡治,但其中也有发展中的低谷。两千年后,当人们意识到它对沈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时候,有一历史问题仍在困惑着我们,即侯城址在哪里?多年来这一问题尚未解决,简单归纳大致有如下几说:

       魏家楼子说:该村位于今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乡,其村附近有一汉代古城,还有汉代的烽火台墩等,村北是由东向西的沙河。

       上柏官屯说:该村位于今沈阳市东陵区,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当地有一汉代古城,也出土了一些汉代文物,村南稍远有浑河。

       沈阳故宫说:该处位于今沈阳市沈河区,是沈阳古城的中心曾出土过汉代瓦当,并有汉代居住址等发现。

       上述三地都在今沈阳市辖区都有汉代文物出土,再综合其它历史因素,应该说都有成为候城址的可能,而且地点虽有差异,但都在沈阳,所以说今沈阳在汉代曾为侯城县是应该肯定的。况且侯城遗址说还不限于上述三种。

       然而,上述三地主要是依据古城址,或是汉代文物的出土。但笔者认为由于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真正的侯城址可能尚未发现,在这里不妨探讨几个地方。

       塔湾地区有可能成为侯城县治。该处有东西走向的台地,其南是古浑河故道。台地坡缓居住交通均不困难,也可能可以利用水路交通。台南又是沃野一片,适宜农耕。塔湾西的英守台曾有古墩台的设置,塔湾台地下也有断续的古文物发现。在汉代,这里距长城也不是很远,也许这里是候城址的所在。

       对于侯城县址还有开原南说,恐怕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研究候城址有几项因素不可忽视,即汉长城的位置古浑河的位置,从襄平北向长城的交通线位置,汉辽东农业经济形态,侯城的作用与地位等都是值得注意的。

       应该相信,侯城址虽几遭焚毁,但也不会荡然无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这一历史悬案终将大白于天下。 

资料链接

【奉天记忆:郑家洼子 & 青铜大墓】
【岁月钩沉:七千年前的沈阳人】
【岁月钩沉:沈阳城从斥堠所开始】
【专题研究:沈阳城史与古建筑汇考】

【历史资料:中国各朝名称的来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