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达人秀#白成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因文章篇幅太长分五个部分介绍此分享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鲁西北大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此地涌现出众多的地方中医人才,白成振老师就是其中之一。白成振老师精通内、妇科,特别是治疗妇科疾病专长。此文较完整的发掘出聊城市名老中医白成振老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精髓,以指导目前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 关键词:白成振 中医内科 学术思想 治疗经验 中医药 正文: 白成振老师是山东省冠县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聊城市名中医药专家。老师出身中医世家,禀承家训,矢志医道,业医至今40余载,长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他学识渊博,勤于实践,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严谨精炼,经方时方,择善从之,融会贯通,灵活达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古不泥,敢于创新,临证胆大心细,屡起沉疴大疾,疗效显著,活人无数。他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医诊治内科及妇科疾病,并形成较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总、整理如下。 一.学术思想: (一).苍生大医,医者仁心 恩师白成振,年近花甲,从医40余载为了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不分昼夜寒暑,始终默默无闻地根植于临床一线。白师为人耿直,一生别无他求,唯与草木病人为友,大地为伴,风风雨雨几十年,世事盛衰变迁多异,唯有仁术中医事业不忘,名利对恩师而言不知是何物,病患健康长寿,是白师一大快活。白老师一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始终坚守“药少,价廉,快、准”的行医准则,始终坚持“宁愿自己闲,不愿患者把病恋”的理念。一切为临床有效是举。不迷信名人大家,国医圣手,不拘一家一派,经方、时方、验方、单方、偏方,唯效是举。要做杂家,不做专家,要做校医,不做名医,坚持实践第一,疗效为上。白师认为:技能无年龄、职位高低之分。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白成振老师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解难释疑、临证指迷,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具体落实,从教学过程的跟踪到出师总结,老师都躬亲力行,使我不但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老师的崇高医德更加钦佩。在师承工作中,老师以极大的热忱,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铭记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的古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恶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时常告诫我们:“医乃仁术,既学此业,必先要正其心、端其品、怀其人、无贪欲”,要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 40余年悬壶济世、授业育人,形成了白成振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用药风格。老师的成功经验,和他严谨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白成振老师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中医理论根基扎实,熟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老师不仅以“言教”,更是以崇高的医德、崇高的思想境界,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仁者之心“身教”激励和鞭策我们。 (二)、阅深识广,理达博约 白师认为,欲为良医,必先自修习,博览群书,遍采诸家。坚持读书三要:以古为敌,以古为友,视古为徒。古明脏腑阴阳,晓生理病理,基础雄厚,医术精湛,由博返约,临证方无望洋之苦。他不仅熟读《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著,且遍读诸子之书,将多家特技,一一精研。如张子和之倡吐,刘河间主火,李东垣尚补,朱丹溪重阴虚,薛立斋之真阴真阳,吴又可之温疫,喻嘉言之秋燥,及近世医论诊验等等,莫不详加研读,且学以致用。 白成振老师因长期繁忙工作积劳成疾,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白师在从事临床工作之余,不忘笔耕,勤于临床总结思旧,总结一生临床经验得失教训,现正在整理《我不想公开的中医秘密》一书,其敬业精神及对学术的追求可见一斑。 (三).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老师临证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新方剂的依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五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辩证论证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 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老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老师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证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2)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共用和主治证候。3)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老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四)、博采众长,参悟通达 古人之论,皆有其特定环境,或为其接触面所限,各有所长,同时亦皆有其偏。阅读之时,应善于总结,勤于鉴别,去粗存精,不可兼收并蓄。同时,书又当活读,当从反面悟出其正,从面悟出其反,知其常而达其变。如仲景治少阴病,因胃实而致心肾不交,处以大承气汤。白师从此悟出,肾虚与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肾论治的观点,打破了此病仅在脾、胃、肝论治之限,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印证。说明读书贵在变通,举一反三之理,乃是医者之准绳。 白成振老师经过40余年的临床开发,中药创新组方茶饮系列,具有经济、实惠、保健、方便、口感好、老少皆宜等优点,既能解决广大患者不愿服中药问题,又能突出中医治疗特色。白师善于应用中药系列茶饮,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与认可。 二、临证特色: (一)、学以致用,师古不泥 学古人之法,习古人之方,意在治今时之病。白师对古人经验,时常注意灵活变通,明其理,化其意,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重在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从而使病情与药物之间更加紧密相连。如白师曾治一百合病久不愈案,吴某某,女,42岁,自感头昏,健忘,精神恍惚,心神不定,喜宁静而恶喧哗,食欲时好时坏,勉强进食亦可吃下,有时想外出散步,但正行走之际忽觉心烦,则立即两腿发软,难以行走,需他人抬回。1~2小时后行动又如常人。有时自觉身上发热,检体温不高,扪其肌不热,有时微觉恶寒,而少时即逝。曾在当地及外省多方治疗不效,有时服药后反增剧,遂对治疗丧失信心,发病至今已十一年,一直病休在家。白师诊其脉细数,重按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形体中等,面色略白,但尚荣润,诊为百合病,予仲景百合地黄汤化裁。因其热象不著,将原方生地汁一升改为生地15克,以免寒凉太过。又因是病已十一载,气阴两虚,故加入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再入茯苓、菖蒲,安定心神,化痰开窍,又防诸阴药生湿碍气。服药6剂,诸症大减,后稍增丹参活血化瘀,共服30余剂,病去十之七八,遂停药调理而愈。本案病例,其症状与仲景所述百合病极为相似,但因其具体情况差异,谨依仲景滋阴润肺之大法,将药物调整化裁,取效甚佳。 (二)、善于总结,酌古鉴今 白师时时注意各种经验的整理、提高。稍有闲暇,即读书撰文,写有大量的医案。同时还时常向周围同道学习,并注意收集流散于民间之验方。对行之有效,尤其对专病之治,效专力宏者,每据方分析其组方原理,探明其主治病证之特征。进而推知其主治范围,将其纳入辨证论治之轨道,以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针对性,从而弥补经方的不足。同时,还常常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他不但详细记载每一病例的症状体征,立法方药,还时常对每一治案进行小结,并找出其中的成败关键所在。于此,不单吸收成功的经验,而尤为重要的是吸取失败教训。对以前所治不效的病案,找出辨证及方药失误所在,少走弯路,改进疗法,另辟蹊径,往往可跳出古代医家所划定的圈子,使该病的治疗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天暂时分享到这里,敬请观看第二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