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江雪(River Frozen in Snow)(唐·柳宗元) River Frozen in Snow Hundreds of hills,where all flying birds have hidden out. Thousands of foot trails,that descry no one's shadow. Time of being alone,a boat seats a single folk,aged in rough cloak, a defying angler fishing in a river, frozen in merciless snow. 江雪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后记: 1、“江雪”实际上是一首“藏头诗”。全是表面上看,是一首“白描”江雪的山水画诗。然而,只要读每一句的首字,就是:千万孤独。 这也是符合柳宗元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因“谋反”失败而被流放他乡的十年个人经历的。该诗妙就妙在这里,“发牢骚”也要含蓄,否则会遭来更大灾难也不一定。 所以,英译也努力把本诗的这层意思表达出来: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ime of being alone的表达。虽然英语有点勉为其难,但希望棺材板下的柳侯有所颔首 2、凡是诗词大师的诗作都是“诗言志”。“江雪”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全是通过含蓄的“比拟”手法表现出来其“诗言志”:大雪纷飞实乃他参与政变失败后严酷的政治生态环境,人人噤若寒蝉(鸟飞绝人踪灭)。但是,他柳宗元不畏此“严寒”,偏要在寒江雪中“斗严寒”。 所以,加入了原诗文字表面没有的defying一字。这种“直白”,也算符合西方人“直来直去”的阅读习惯吧。不过,冒昧加此词,九泉之下的柳侯不一定答应。 3、汉语是“意合”语言,所以文字的自由罗列非常方便用于“格律诗”创作,所有的“介词”等“富裕词”通通都可以省略,所以,才“造就”了“千山鸟飞绝”这类“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也没有状语”结构的“格律诗”。 英语是“形合”语言,很“突兀”的一个词组Hundreds of hills摆在那前后不搭界,无论是怎样的“英译”大师出手,如同英语读者读起来都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又不能不“照顾”原诗结构,所以,在Hundreds of hills后面还是加上一个“形合”结构where吧,“缓冲”一下英语读者大脑里的“突兀”。 4、“鸟飞绝”,本句用词妙就妙在一个“绝”字,朴实无华却意味悠长。很多“英译”为了押韵却把重点放在了原诗无关紧要的“飞”字,没把动词“绝”字表达出来,所以是“败笔(译)”无疑。 “飞鸟绝”应该最早可以追溯到《资治通鉴·汉纪三》里的“飞鸟尽,良弓藏”。这个“尽”字何解?有了这个“思路”,“鸟飞绝”的表达也就“豁然开朗”了。 5、由于汉语的“单音节”词特点,两个“音节”就可以把“蓑笠”作为“衬词”不占位置地放在诗句里了。英语作为“多音节”语言根本无法同样简练的表达出来,还会白白挤占原本不多的句子空间。再说了,就算把“蓑笠”直译过去,英语读者也根本无法产生汉语表达的“蓑笠翁”画面感,属于“无效表达”,所以,还是用一个“虚词”rough一笔带过算了,且又不占用表达本诗其它更重要内容的句子空间。 最后,不管译得好不好,“译诗”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英文读者能“读到一些文学语言”,不光“押韵”,也不是“语法通不通”,更多是从修辞角度读起来的“好”或“不好”。所以,就算“译”得不是“上品”,也尽量把英语“遣词造句”往“好”和“更好”上靠,使得译文有一点“文学可读性”,也算是没白“绞尽一场脑汁”。 |
|
来自: 昵称776862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