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纽山刳儿坪相传为大禹出生之地,位于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飞沙关上,是大禹故里景区的一部分。 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吴越春秋》记:"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三国志秦宓传》记秦宓云:"禹生于石纽,今至汶山郡是也"。《华阳国志》亦云:"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罗泌《路史》云禹母修己"屠氏禹于石纽山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青成记》云:"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家,龙家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 简介 大禹故里景区大多位于绵阳市北川县治城境内,沿岷江两岸禹迹众多,面积5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雄秀,林木葱郁,动植物品种繁多,地质景观奇特,流瀑飞泉多姿多彩,集秀丽独特的山地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禹穴沟、禹穴、圣母祠、禹王宫、采药山、石纽山、禹碑岭、涂禹山、三叉河、摩岩甘泉、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儿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石鼓、猿王洞、禹舟渡等。 石纽山 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 血石流光 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的血渍; 禹穴沟 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石纽山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 猿王洞 内,大景气势宏大,小景玲珑剔透,石柱、石花比比皆是,景观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千曲百折,奇景迭出。 禹王庙 《汶川县志》记"县(治绵池)南十里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云"。惜禹王庙已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仅存残垣断壁,而飞沙关洞口顶山石上横刻行书"石纽山"三字尚清晰可见。 北川县曲山镇禹王庙下有一座铁索桥,始建于一九六五年。三十多年的历程已使其破旧不堪,已被北川县安全办鉴定为危桥。一九九八年,该桥板下加了两根钢绳,允许人行走,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绵阳北川大禹“圣地之光”,禹里镇石纽山 禹里(原石泉县治城)南一里许有石纽山(属禹里镇石纽村)。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扬雄所书阳刻篆书“石纽”二字,每字高、宽各为40厘米(今浙江大禹陵“石纽”二字即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 东晋史学家常璩(qú)在《华阳国志》中记载,石纽山一带的土人“共营其地,方圆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 畜”;南北朝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更说犯了罪的人逃匿到山中,就不会被追捕,能够躲藏三年不被抓住,就会受到原谅,说是受到大禹神灵的保佑。 可见,在古代土人眼里,石纽山就是一座神山。唐代设置石泉县(634)以前,禹里人就在石纽山下建立了大禹庙,采用庙祭的方式纪念先祖。 关于大禹的故事仍代代相传:大禹和母亲在清泗沟的一个洞窟里住了不久,就又回到了石纽山。 大禹治水离开石纽后,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常来朝拜石纽山。先人们说,这是一座神山,是连接天与地的桥梁,是一片最圣洁的地方。这里的花草树木和石头上,都有祖先大禹的神灵。 理县和石纽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