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赵敏/典雅与俚俗同在 乡情和诗意共存——简论冯清利散文集《一路好奇》

 河南文学杂志 2021-12-25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简论冯清利散文集《一路好奇》

赵敏

冯清利简介

       冯清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洛阳散文学会副会长,宜阳县文联主席,《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有散文刊发于《洛阳日报》《郑州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小百花》《牡丹》《河南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及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洛阳学习平台。散文集《一路好奇》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与清利是新朋友,在2021年10月份举办的河南省散文学会年会上认识,并交换了电话微信。知道他是洛阳市宜阳县的文联主席,喜爱文学,志同道合。因此,从散文年会归后,收到了他的新作《一路好奇》,读罢更知,他是个诗文书卷气浓重的作家,更是个爱家乡、爱父老、爱宜阳山水的性情中人。喜欢文字的人都惺惺相惜,他嘱我读过他的书,要写点儿感想体会之类的评论文字。我答应了,但不知写得如不如他意。他的第一本书,无论如何我都一定为他喝采鼓掌。

典雅是文学语言的一种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颂惟典雅,辞必清铄”。

那意思是称赞《诗经》中的“颂诗有典而雅正,辞藻清俊而浏亮”。而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用一首七律来形容《典雅》:

翼然亭榭碧江滨,文藻芊眠一俊人。

万卷图书长守富,四时花开迭为春。

墟烟不动连云影,山雨频来濯世尘。

吐弃下方凡近语,笙璈弯鹤斗清新。

曾纪泽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来形容“典雅”象楼台亭榭屹立于碧江之滨,文采辞藻,光色鲜明,犹如绰约的美人。蕴含丰富如万卷图书,又如四季花树、绽放三春,又如炊烟缕缕、连着天上的云彩,又似山雨欲来、濯涤世上的浊尘。吐弃了凡间的浅近俚语,象笙璈两种乐器,凤凰与仙鹤两种神鸟比斗清新。

这就是“典雅”!

我以为冯清利《一路好奇》中的有些作品颇具“典雅”之风。如在《王邦瑞的目光》中写道:此前,古老的宜阳大地上有三个历史人物塑像。召(音读邵)公甘棠惠政、清廉爱民而誉满古今,武则天因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而芳流九洲,李贺因呕心沥血、锐意鼎新而诗风独树。

冯清利的这段话,从人物的内含句式的建构、辞藻的光鲜、音节的浏亮都足以当得“典雅”二字。王邦瑞是清利的故乡人,为官四十余年,清利引用《明史》赞其“严毅有识量,以廉节著,武能安邦,文能赋诗”。他写王邦瑞目视西北,坚定治水,他引用王邦瑞的诗:

莫讶深秋早,却看渠雨生。膏腴尽地力,疏凿似天成。

草色皆飞润,山光顿觉清。绯絗不欲去,下马濯长缨。

冯清利写王邦瑞的军事才干:“临危受命,果敢决策……整顿军务,调兵勤政,严明治军,国家重回安定。”邦瑞在,民无忧矣。

他赞扬王邦瑞:有一种精神,穿越岁月云烟,历久而弥新;有一种品格,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尚书之风,山高水长。读着这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想到冯清利表达的深沉感情内涵,很能让人联想到“典雅”风范。

我们大家都知道,俚俗语言出自民间。如果说“典雅”是阳春白雪,那么,“俚俗”就是下里巴人。从文学的长河里来看,自古至今,就存在着“雅”与“俗”,如果以长江喻之为“雅”,那么,亦可以用黄河喻之为“俗”。

著名文学家、作家郑振铎专门写过一部《中国俗文学史》。

俚俗之言虽然通俗、简易、直白,但一样富于文采。例如《诗经》风雅颂三部分。最富文学价值的是风诗---里巷之歌谣。现代文学中有山西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其作品以俚俗见长。

我读清利的散文《一路好奇》,觉得其中有些篇目很似赵树理的作品风格。如赵树理有《实干家潘永福》,今读冯清利的《毕生甘为孺子牛》《巾帼建校竞风流》《高村的情怀》等,作者用朴素通俗的语言,歌颂新时代平凡人的事迹。

《巾帼建校竞风流》在叙事中像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一样加几句顺口溜。如:“自已的孩子自已爱,自已的学校自已盖” 。“少吸一支烟,建校添块砖”。“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些俚俗之言反映了生动的真实。

有人认为俚俗语言缺少文采,有的作者一动笔就追求文章语言的俊秀典雅,以彰显自已的才情。但往往弄巧成拙。实际上,俚俗之言运用得当,别有一番风采。如清利写花椒园:站在坡顶,放眼四望,几百亩连成片种植的花椒树望不到边,一排排,一行行,像接受检阅似的。每棵树上都挤满了红红的花椒,左一串儿,右一串儿,上一串儿,下一串儿,争先恐后,唯恐人们看不到,一串串儿花椒像朵朵盛开的花儿,红艳欲滴……

这一段描写,用俚俗之言,写得形象逼真,历历在目,虽是俚俗之言,恰当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故读来如临其境,如睹其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正如《诗大序》所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清利用满含诗意之笔抒写浓浓的乡情。他是宜阳人,热爱家乡的黎民百姓、父老乡亲,热爱家乡的山川沟壑、花草树木。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河南籍作家魏巍长期在外工作,他在《寄故乡》一文中写道:人总是爱自已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山更青、水更绿,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但还是思念自已的家乡。

在古人的诗文中,最多的是异乡羁旅的思乡思归之情。如杜甫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佳句,宋代诗人柳永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的妙语,范仲淹虽然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达情怀,但他长期戍边在外,依然“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思乡之情何其切也,此亦人之常情。

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乡》中写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之情何之深切!

清利的家乡宜阳,他生于斯,长于斯,从教于斯,干行政工作于斯。工作之余,拿起生华之笔,抒发浓郁的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之情。《一路好奇》共收入89篇散文,其中70篇是写与宜阳有关的寄托乡情的。

在人间“五尊”天、地、君、亲、师之中,清利首先写了亲情,这其中有写“给我无限热爱的奶奶”的祖孙之情《月光如水的夜晚》,有写感恩父母之情,如《失业的父亲》《风吹麦浪》《父子兵》《四世同风》《秋思赋》《唯苦过,方知甜》等,有写兄妹手足情的,如《探病》,有写师生深情的如《韦君老师》《回忆吾师》等,有写同窗好友之情的,如《明月清风》《南园同窗》等。

有写校园之情的,如《校园亦家》《春风化雨》《九孔窑的期盼》《嘉奖锣鼓》等,有写朦胧恋情的,如《明月清风》《相遇康桥》。有写对家乡人物崇敬之情的,如《巾帼建校竞风流》中的女支书周松珍,《毕生甘为孺子牛》中的老支书栗小捞。写了宜阳历史人物王邦瑞这个忠臣良将的戊边安邦,诗鬼李贺的执着吟诗、呕心沥血……

清利写了一个个情真意切、至亲至爱的人物,对这些人物倾注了发自肺腑、形诸笔端、跃然纸上的热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作者还写了故乡山川风物,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如《新白杨礼赞》《韩城三宝》《朱家沟的热闹》《高村情怀》《向南望,向北望》《赵保的色彩》等。

作者通过这些篇章写出了历史的沧桑、新时代风貌,讴歌了改革开放后党的政策给穷乡僻壤、山林野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作家写人写物,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境界之中,以真情、真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引人入胜。这种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诗意境界,在冯清利的散文集中时有所见。

如:雪天到了,到处都披上了软绵绵的外衣,水塘里更清美了,一片又一片的雪花融进了温柔的池塘中。我满怀兴趣地站在池塘边吟咏着诗句……这时,从家里传来了奶奶唤我的声音,片刻功夫,奶奶来了“快回去吧,看你落了一身的雪”。

这段真情真景的描写,很富于诗意,奶奶对孙子的慈爱宛然可见。又如:清利写,雪白的槐花,一串串儿的,那么招人喜欢,我三下两下地爬上树杈,奶奶闻声又踉踉跄跄跑出来了,招手让我下来,她心疼得不得了,老怕我摔着”。

往事历历在目,作者最后写到:一切影像逐渐消失了,我看到的是天上那慈祥的月容。月光如水,汇容我的思绪,形成了流淌的歌……我思念给我无限爱抚的奶奶。

他写慈祥的月容,这种诗意的描写,不正是奶奶的象征吗?儿歌中有“月奶奶,黄巴巴,八月十五到我家……此处,清利亦将奶奶与月光联系在了一起,可谓是奇语妙用。

在《一路好奇》中,这种乡情亲情与诗意共存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清利浓浓的乡情中,除上面所说的“人情(父母、兄弟、老师、同事、乡邻……),还有山水之情,对故乡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也是情意绵绵,更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歌咏,如他的《新白杨礼赞》。白杨镇是作者的家乡,他引用《宜阳县志》说白杨镇有八大景观。其一曰:“桅梢秋红”,因镇形两头高、中间低,镇中一棵大白杨高入云霄,俨如船桅,落日衔山,桅梢尚留余辉,堪称奇观。其诗曰:

一杆巍峨插苍穹,桅梢风云夏复冬。

崦嵫已衔落日去,桅梢犹留一段红。

冯清利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写自己的家乡情。又如:《锦屏湖在等你》,作者写宜阳的锦屏山、锦屏湖,湖水潋滟,群山苍翠,碧波映山,如诗如画。

“拖蓝染翠玉嵯峨, 纵有王维画不过”。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冯清利引用明代赵英《咏锦屏山》的诗句,把宜阳的山水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统而言之,冯清利的《一路好奇》散文集“典雅”与“俚俗”同在,乡情与诗意共生!是一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优秀散文集。当然,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

杜甫诗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而我仅从《一路好奇》中采撷一朵观赏而已!

(本文载《载河南文学》杂志2022年第一期)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赵敏,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有中篇小说集《梦为远别》、散文集《原野》《尘缘》等15部出版。文学艺术专题片解说词50部。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300万字与读者见面,散文集《长天秋水》获河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学艺术专题片《脚印》获中组部、河南省委组织部一等奖,发行全国。散文集《赵敏散文随笔》纳入河南省第十二五规划十大民生工程项目,报告文学《天地有正气》获《奔流》文学创作一等奖,散文《王鱼启示》收入全国第42期中学生作文周刊。另有散文《儿子,妈妈对你说》,学会放弃》收入2003、2004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卷,多篇(部)作品连载、转载,收入各类图书。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