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生态河湖研究前沿——“大脚革命”践行者,北大土人设计师俞宏前专访

 江南一鱼6jvvqc 2021-12-25

 生态河湖研究前沿专栏

近期,“生态河湖”公众号推出“生态河湖研究前沿”专栏,每周特邀生态河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撰稿,对其研究方向做简短介绍,阐述该研究方向的重要性、目前进展,以及未来该方向上值得关注问题。这个专栏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示中国学者在生态河湖相关领域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另一方面是为政府、企业以及正在寻找自己研究方向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导读

2020年8月  第四期

  • 学者简介

  • 研究方向及意义

  • 目前研究进展

  • 未来研究关注重点

  • 代表性文献及专利


图片
学者简介

图片

俞宏前,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八院院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主持的国内外项目涵盖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工程设计多种类型。曾担任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景观工程设计项目、嘉兴南湖景观区域景观提升工程设计、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等国内外重要工程的总监一职。建成项目曾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奖、世界屋顶绿化协会杰出设计奖、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及中国建筑设计奖园林专业一等奖等奖项。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及发表多篇关于生态廊道治理相关论文。
图片
研究方向及意义
通过明智的、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空间规划,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强化并充分地利用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通过发掘和显现低能耗、低排放的设计景观,倡导建立在土地与环境伦理上的低碳美学。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生存的技术与艺术,是中国大地之所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真实基础,是丰产的、安全的、美丽而健康的“桃花源”的基础。为了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真实的、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艺术”。它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反规划”来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正像古代的“风水”格局维护大地自然过程的健康和安全一样,当代中华民族的生存依赖于建立一个能维护生态过程安全与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核心内容。景观设计学应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回到土地,回到平常,回到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创造新中国的新乡土。这种新乡土是源于中国这方土地的、满足当代中国人需要的、能用当代技术与材料、最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能源与资源问题,也就是中国人的持续生存与生活问题的新景观。


图片
目前的研究进展
团队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旨在将“让河流重新回归城市生活”的设计理念应用于生态河道治理,运用生态净化、雨洪管理、适应性设计及最小干预等策略,重点关注硬质河堤修复、农业水利设施改造、慢行交通网络规划,将过去污染严重的河道彻底转变为广受市民喜爱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

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获得了今年唯一的一个综合设计杰出奖,该项目将上海的一处滨江重工业棕地,恢复成具有水质进化、洪水调节、栖息地保护和重建,以及具有生产和游憩综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生命的景观。长达16km长的秦皇岛海岸带修复工程,通过系统的生态工程设计,将昔日被严重破坏的海岸和鸟类保护区,恢复成兼具栖息地保护和旅游休闲功能的海岸游憩带。金华燕尾洲公园通过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堤设计,适应于旱涝的植被设计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设计,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功能;通过可达性良好、多坡道和泛适用的步道系统和步行桥的设计,将被分割的城市粘结为一体,促进社区交流,使公园成为聚人的场所。浦阳江治理修复项目将原本遭受严重污染的河道转变为了广受市民喜爱的生态廊道。项目从水生态修复入手,引入由小型滞留湿地和大型湿地斑块组成的湿地净化系统,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设计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最小干预策略,在提升场地应对洪水的弹性的同时,将设计对原有自然环境的扰动降至最低。此外,项目对场地原有的农业、水利和文化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激活并巧妙改造,赋予了场地艺术与教育价值。金华兰溪扬子江两岸绿化景观缓解内涝、蓄积雨水的海绵公园,保护植被地貌,恢复营造自然滩涂湿地环境的生态保育公园。嘉兴西南湖公园以水为脉,构建清新明亮的水景观。以生态景观为基,设计美观便捷的景观廊桥。以湿地为语,建设自然优美的生态公园。


图片

图1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图片

图2 金华燕尾洲公园

图片

图3 秦皇岛海滨景观带

生态修复工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4浦阳江生态廊道

图片

图5金华兰溪扬子江两岸绿化景观

图片

图片


图6 嘉兴西南湖湿地公园净化湿地

图片
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通过“反规划”途径,以生态优先的规划方法,重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格局,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免受洪水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同时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设计生态学途径,以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健全生态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中的自然能生产干净的空气、水和食物,调节城市内涝和降解污染,缓解热岛和雾霾,承载多样化的生物,同时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休憩和审美启智的机会。道法自然,通过城市设计和城市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态,构建环境友好的市政基础设施,减少其对自然生态的系统的损害。通过倡导循环经济,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干扰,维护碧水蓝天、鱼翔浅底的自然环境。


图片
代表性文献及专利
  • “五水共治”示范工程:金华市浦阳江生态廊道,2018,景观设计学
  •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2014,建筑学报
  •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3,UED
  • 秦皇岛植物园——植物园的当代设计探索,2019,北林校友作品选
  • 再生设计——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2010,景观建筑


专利:
  • 一种用于净化地表水的梯田式土壤净化床 

专利申请号:CN201920246166.X

  • 一种低能耗地表水净化景观水系统及地表水净化方法  

专利申请号:CN201910144848.4

  • 带有种植池的景观码头            

专利申请号:CN201120107577.4

  • 蜂巢式墙体可拆装组合房屋        

专利申请号:CN201720768506.6

  • 镜面墙体可拆装组合房屋          

专利申请号:CN201730271850.X

  • 台地式土壤分层溢流水净化系统    

专利申请号:CN201420697019.1

  • 多功能一体式景观亭              

专利申请号:CN201120108825.7

  • 镜面墙体可拆装组合房屋   

专利申请号:CN201720768465.0

  • 遮荫景观飘浮气球         

专利申请号:CN201120109061.3


图片

扫一扫左边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