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臂骨折新趋势:骨间膜损伤,掌握它,处理更流畅!

 上肢帮 2021-12-25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18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123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摘要

【目的】回顾关于理解前臂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新概念,以及骨间膜(IOM)损伤的外科治疗的当前趋势。

【方法】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关于理解前臂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新概念,以及骨间膜(IOM)损伤后外科治疗技术的综述。

【结果】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已经阐明了前臂骨间膜在解剖学及其前臂纵向和横向稳定性中的作用。桡骨拉力试验是一种新的试验,可提高对移植物组织损伤的检测。前臂现在被认为是一个“功能单位”,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法。罕见变异和罕见模式的前臂骨折脱位已在文献中报道,常见的使用名字为Monteggia, Galeazzi, Essex-Lopresti。Artiaco等人的新分类方法包括所有损伤类型,因此避免了术语上的混淆,并帮助外科医生发现病变并指导手术治疗。

【结论】基于新分类和文献综述,该研究团队提出了前臂不稳损伤的治疗流程图:

Image

对首选治疗的总结流程图:
  • 在急性sobeyrand’s 2期(两个稳定结构)病变中,治疗策略一般是解剖复位骨折并进行手术固定。除此之外,第二种情况是稳定的,包括通过RH修复或重建,或使用DRUJ交叉针稳定进行TFCC修复。

  • 在急性Soubeyrand’s 3期(3个稳定结构)病变中,需要考虑进行额外的IOM重建。

  • 在慢性期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上尺桡关节和下尺关节骨关节炎,则只需要进行尺骨缩短截骨和IOM重建的关节手术。

背景介绍

前臂结合肩膀的运动,让人类可以将手放在空间的任何地方。因此,它具有灵活性,可以实现近180°的旋转,同时仍然可以承受重大的负荷。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前臂的整体稳定性依赖于尺桡关节的完整性,包括上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整个结构由骨间膜(IOM)复合物连接。骨间膜(IOM)的生物力学作用为前臂不稳定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其发生率低,有关这些损伤的临床资料相对缺乏。在过去的十年中,新的术中透视可能会增加对骨间膜(IOM)损伤的检测,但最近只有少数临床病例报告发表,为了提高对最佳治疗选择的理解,特别是在急性环境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回顾关于理解前臂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新概念,以及骨间膜(IOM)损伤的外科治疗的当前趋势。

01

解剖学和生物力学

前臂的骨间膜(IOM)是起源于桡骨和尺骨之间的坚固韧带复合体,具有多种作用。它为前臂提供纵向和横向的稳定性,可以传递桡骨和尺骨之间的载荷,并作为前臂肌肉组织的来源。骨间膜(IOM)复合体的解剖已经在几篇文章中进行了提出,其中提出了韧带进入桡骨和尺骨的宽度、厚度和插入角度。Noda等人提出了骨间膜(IOM)有五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中央带(CB),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侧附件带(AB) -位于中央带(CB)附近;远侧斜束(DOB);前臂前部的近侧斜束(POC),以及位于后侧的背斜副束。在文献中,中央带(CB)是最常被研究和讨论的,因为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骨间膜(IOM)部分。只有少数研究对其他成分进行了提出。除了远侧斜束(DOB),其它组成部分的功能还不清楚,最近有几项研究研究了远侧斜束(DOB)的作用和重建。

Image

图1:尸体标本上的骨间膜(IOM)解剖(CB:中央带、AB:近侧附件带、DOB:远侧斜束)

Image

图2 :骨间膜(IOM)组成部分之一的近侧斜束(POC)(红色箭头显示POC)

中央带(CB)是骨间膜(IOM)中最宽、最厚的成分,长度为17毫米,厚度为2毫米,介于韧带和膜之间,含有84%的胶原。它与尺骨长轴呈21°的桡近端至尺远端方向。中央带(CB)的韧带附着处位于从桡骨茎突测量的桡骨长度的53-64%,尺骨附着处位于从尺骨远端测量的尺骨长度的29-44%。大部分纤维起源于桡骨尺侧的骨间结节。Poitevin将该区域命名为“骨间膜(IOM)的组合核”。纤维的倾斜方向代表了双平面稳定效果:纵向矢量抵抗纵向离解力,而水平矢量限制轴向载荷下的横向桡尺骨张开。

不过,目前对骨间膜(IOM)的生物力学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Birkbeck等人和Pfaefe等人得出结论,骨间膜(IOM)中最大的总应变发生在前臂中立位,旋后时远端纤维绷紧,旋前时近端纤维绷紧。这表明,骨间膜(IOM)近端和远端节段作为功能对串联工作,类似于膝关节的十字交叉韧带。然而,这一发现与Moritomo等人的研究相矛盾,Moritomo等人发现不同前臂位置的骨间膜(IOM)长度变化不大。Farr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腕部运动中,中央带(CB)的最大长度没有显著变化。然而,当手腕处于静止中立位时,前臂旋后时的中央带(CB)长度明显短于中立位。Nakamura等人根据一项在没有任何肌腱负荷的情况下被动定位前臂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认为中性或轻微旋后时骨间膜(IOM)是紧绷的,最大旋后或旋前时骨间膜(IOM)是放松的。BinAbd Razak等人发现,在前臂旋转时,骨间膜(IOM)是一个静态结构,其纤维的动态平移极小。因此,骨间膜(IOM)将提供前臂的静态纵向稳定性,而对前臂的旋转稳定性作用较小。

前臂的纵向稳定性主要通过抑制桡骨近端移动的桡骨头(RH)实现,而中央带(CB)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作为第二约束。如果没有桡骨头(RH),则中央带(CB)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Hotchkiss等人在他们的力学研究中报道,在桡骨头(RH)切除后,中央带(CB)对骨间膜(IOM)纵向刚度的贡献为71%,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贡献为8%。在没有桡骨与尺骨小头的接触情况下,中央带(CB)成为阻止桡骨近端移动的最重要的结构。从桡骨到尺骨的负载一部分通过中央带(CB)传导:在手腕,桡腕关节承担大约80%的轴向载荷,其余20%传递到尺骨;在肘关节水平,60%的力负载于桡肱关节,40%通过尺肱关节。这一比值差异表明,载荷在桡骨和尺骨之间通过骨间膜(IOM)转移,大部分通过中央带(CB)转移。载荷分担模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肘内翻或外翻的位置、前臂旋转、尺骨变异或作用力的方向。

近侧附件带(AB)所含的物质比中央带(CB)少,但在Skahen等人研究的所有研究者中都存在。骨间膜(IOM)远端增厚称为远侧斜束(DOB)。在尸体研究中,约有29-40%的标本中存在它。前臂前部的近侧斜束(POC)和Weitbrecht韧带起源于尺骨冠突前外侧,位于桡骨二头肌结节远端。但马丁等人觉得它对人类几乎没有作用。背斜副束位于前臂后部的拇长外展肌原点的下方。Rein等人对前臂稳定性进行了动态的研究,他们分析了骨间膜(IOM)的感觉神经末梢,显示在骨间膜(IOM)的所有成分中机械感受器占优势。远侧斜束(DOB)和近侧斜束(POC)的高密度感觉小体表明,在二者的作用下通过本体感受,控制收缩和定向肌肉力量,进而对下尺桡关节(DRUJ)和上桡关节(PRUJ)进行控制。

02

前臂损伤模式

前臂是单一功能关节,不同解剖结构的相互依赖使前臂旋转是伴随着肘关节和手腕运动。该功能单元由两根骨(桡骨、尺骨)、骨间膜(IOM)、两个解剖关节[上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和一个功能关节[由前臂关节和骨间膜(IOM)形成的中尺桡关节(MRUJ)组成]。

Image

图3:上尺桡关节(PRUJ)的解剖。

在2007年和2011年,Marc Soubeyrand给出了“三个前臂约束”的概念:上尺桡关节(PRUJ)、骨间膜(IOM)和下尺桡关节(DRUJ),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维持前臂的稳定性。其中两个前臂约束条件是解剖关节: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另一个是功能关节:中尺桡关节(MRUJ),它们的结合使旋前和旋后时保持稳定。有两种类型的病理条件可能影响关节前臂复合体:由于尺桡关节僵硬导致的不稳定和活动范围限制。病因通常是外伤性的,偶尔也有先天性的。

Image

图4:下尺桡关节(DRUJ)解剖图(1)桡背侧韧带、尺侧韧带;(2)关节盘;(3)掌侧桡尺韧带;(4)尺月韧带;(5)尺侧韧带;(6)半月板同源物(CB:中央带、DOB:远侧斜束、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根据这一理论,Soubeyrand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创伤损伤阶段:

Soubeyrand阶段1期:一个前臂约束条件的损伤导致旋前和旋后减少,没有不稳定性;

Soubeyrand阶段2期:两个前臂约束条件的缺失导致部分横向不稳定;

Soubeyrand阶段3期:所有三个前臂约束条件损伤导致前臂纵向和横向不稳定。

后两种类型被一般被提出为“前臂不稳定骨折”。

Soubeyrand阶段1期

前臂旋前和旋后的复位可能是由于桡骨和尺骨之间任何水平的关节早闭或上尺桡关节(PRUJ)或下尺桡关节(DRUJ)的僵硬所致。由中尺桡关节(MRUJ)疾病引起的前臂僵硬的实例是桡骨或尺骨轴的成角或旋转畸形愈合。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患者骨间膜(IOM)挛缩也可引起中尺桡关节(MRUJ)僵硬。因此,三关节复合体中每个关节的活动范围直接取决于其他两个关节的活动范围。

Soubeyrand的阶段2期

横向不稳定的例子包括上尺桡关节(PRUJ)的桡骨头(RH)脱位(例如montggia骨折),下尺桡关节(DRUJ)的尺头脱位(例如Galeazzi骨折),以及孤立的尺头脱位。在这些情况下,即使前臂其他关节完好,上尺桡关节(PRUJ)或下尺桡关节(DRUJ)的不稳定都容易导致前旋后位的丧失。Leung等人(2005)提出了一种称为“十字交叉损伤”的病变模式,其中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都脱位,而中尺桡关节(MRUJ)是完整的骨间膜(IOM)、桡骨轴和尺侧轴,脱位阻止前臂旋转。

Galeazzi 骨折

这种病变的特征是桡骨中远端骨折移位和下尺桡关节(DRUJ)断裂。典型的损伤机制包括前臂旋前对桡骨的直接冲击。尸体研究表明,0.5 cm的缩短会导致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 1cm的缩短伴随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和骨间膜(IOM)的破坏,而缩短0.5~1cm则导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或骨间膜(IOM)的破坏。通常,不稳定的病变是桡骨骨折远端。距离桡腕关节7.5 cm以内或更小的骨折或桡骨远端三分之一的骨折(从骺端到近端骨干开始伸直的区域)更有可能不稳定。原因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和远端骨间膜(IOM)包括远侧斜束(DOB)更有可能被破坏。前臂纵向不稳定不会发生,因为骨间膜(IOM)的中心部分仍然完整。

Monteggia 骨折

Monteggia骨折最初被提出为尺骨近端骨折伴桡骨头(RH)脱位以及上尺桡关节(PRUJ)断裂这种损伤应与经鹰嘴骨折脱位区分,后者是鹰嘴骨折伴肘关节脱位,但上尺桡关节(PRUJ)稳定性足够。相比之下,Monteggia骨折包括尺骨远端鹰嘴基底部骨折,肱桡关节和上尺桡关节脱位。在提出第一次Monteggia损伤后,还观察到其他几种Monteggia损伤模式。

Bado对这些病变进行了分类,他根据桡骨头(RH)脱位的方向和尺侧骨折尖的方向区分了4种类型。I型是最常见的类型(55-78%),桡骨头(RH)前脱位,尺骨骨折发生在骨干。II型骨折很少见(10-15%),表现为后脱位。这些病变通常与桡骨头(RH)骨折有关,通常是开放性损伤,这在儿童中并不常见。由于尺骨干前皮质缺损处存在三角形或四边形碎片,它们通常非常不稳定。Jupiter根据尺骨骨折类型进一步分类。与其他类型骨折相比,II型骨折一般预后较差。III型(6.7-20%)为骺端尺骨骨折伴桡骨头(RH)外侧或前外侧脱位。这些病变儿童身上发生。最后,IV型骨折(5%)是伴有桡骨头(RH)前脱位的骨干尺侧骨折,并伴有近1 / 3桡骨骨干骨折。

“十字交叉”病变

2005年,Leung等人提出了一种称为“十字交叉损伤”的病变模式,其中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均脱位,而中尺桡关节(MRUJ)则完好无损(完整的骨间膜(IOM)、桡骨轴和尺骨轴)。

脱位发生在前臂旋前。“十字交叉”可能发生在一些所谓的孤立的桡骨头(RH)或下尺桡关节(DRUJ)脱位与完整的前臂骨干的情况下。它很容易被忽视,然后表现为延迟错位。这种损伤是由于肘关节轻微固定时,对前臂骨施加轴向压缩力造成的,例如在摔倒后,伸出着力的手会受伤,而身体的重量负责轴向力。轻度固定和旋前或旋后的肘关节会导致作用在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上的脱位力。单纯性桡骨小头关节和上尺桡关节(PRUJ)脱位或半脱位,并伴有或不伴有桡骨头(RH)骨折。最后,由于骨间韧带结构的交叉损伤力,下尺桡关节(DRUJ)会脱位或半脱位。

Image

图5:这幅图再现了 Leung所提出的“十字交叉损伤”的病变模式。这种病变的特点是上尺桡关节(PRUJ)或下尺桡关节(DRUJ)损伤,而中尺桡关节(MRUJ)则完好无损。

Leung等人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十字交叉”病变。第一种类型表现为在肱桡关节和上尺桡关节(PRUJ)处的桡骨头(RH)前移位或者是前外侧移位,而在下尺桡关节(DRUJ)处则为尺侧前移位。这种病变可能是由过度旋前力引起的。第二种类型是在小头关节和上尺桡关节(PRUJ)处桡骨头(RH)后部移位,在下尺桡关节(DRUJ)处尺骨头后部移位。另一处病变可能是由于过度旋后力所致。该研究团队不能区分上尺桡关节(PRUJ)或下尺桡关节(DRUJ)脱位是否是初始的原发病变。他们的结论是病变可能同时发生。对于延迟或忽略的上尺桡关节(PRUJ)或下尺桡关节(DRUJ)的位置,可以进行各种稳定过程,但功能结局无法预测。

Soubeyrand的阶段3期

前臂三个关节均受损时,即上尺桡关节(PRUJ) 中桡骨头(RH)骨折、中尺桡关节(MRUJ) 中骨间膜(IOM)撕裂和下尺桡关节(DRUJ)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撕裂和尺骨桡侧变异与尺腕基台倒置发生纵向不稳定。结果是前臂完全失稳。这种病变是由Essex-Lopresti在1951年首次提出的。上尺桡关节(PRUJ)、中尺桡关节(MRUJ)和上尺桡关节(PRUJ)的联合损伤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该研究团队推荐所有三个关节的治疗,以及为什么几种骨间膜(IOM)韧带成形术被提出。

Essex-Lopresti 损伤

当前臂轴向损伤导致所有三个稳定结构的破坏时,就会发生Essex-Lopresti损伤(Essex-Lopresti损伤(ELI))。

Image

图6:X光片显示了一例急性Essex-Lopresti损伤。

Edwards and Jupiter提出了这些损伤的分类:

I型表现为桡骨头(RH)骨折,有一个大碎片,易于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II型表现为桡骨头(RH)骨折不可重建,需要置换;

III型是慢性病程,桡骨近端不可复位移位。Jungbluth将后一种模式命名为“Missed Essex-Lopresti”。

仅考虑发病时间,Essex-Lopresti损伤(ELI)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I型前臂急性和明显的纵向不稳定,被定义为“急性进展Essex-Lopresti损伤(ELI)”。II型表现出更模糊的临床模式,容易被误诊或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骨间膜(IOM)部分撕裂而发生不稳定,被定义为“未发现的即将进展急性Essex-Lopresti损伤(ELI)”。通常,正确的诊断是在慢性情况下进行的,尤其是当纵向不稳定的症状变得明显时,但不幸的是预后结局很差。在急性完全不可修复的骨间膜(IOM)撕裂伤中,近端移位大于5mm并伴有桡骨头(RH)多碎片骨折是值得注意的慢性Essex-Lopresti损伤(ELI)的显著征象是桡骨头(RH)切除术后(创伤后4周以上)的渐进性径向移位,或伴有不稳定和握力无力的桡骨头(RH)假体疼痛。由于桡骨近端移位的风险,这一事实禁忌单独的桡骨头(RH)切除。因此推荐人工关节置换,但由于骨间膜(IOM)撕裂,可能导致肘关节疼痛和假体半脱位。骨间膜(IOM)最初可能是部分撕裂。然而,在重复牵引肱二头肌后,可以变成完全撕裂。当骨间膜(IOM)不能保证纵向稳定时,肱桡关节暴露在过度的负荷下,损害了尺骨小头软骨。这一机制可以解释桡骨头(RH)骨折假体置换术后肘关节疼痛的发展,该骨折实际上是一种漏失的Essex-Lopresti综合征的复发。在一项尸体研究中,Pfaefe等人(2006)证实,骨间膜(IOM)韧带成形术可降低桡骨头(RH)假体对尺骨小头的负荷。与Essex-Lopresti损伤(ELI)相关的其他临床问题包括尺侧嵌塞继发的手腕疼痛、前臂纵向不稳定引起的疼痛和桡骨-小头嵌塞引起的肘关节外侧疼痛。

其他病变

最近,Artiaco等人提出了一个更系统的前臂骨折脱位分类系统。他们基于前臂骨折脱位的主要病理情况,对Pubmed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研究。然后他们用数值算法对所有类型的病变进行分类:

前臂近端关节1包括上尺桡关节(PRUJ)脱位伴和不伴桡骨头(RH)骨折;

中尺桡关节2,若合并桡骨骨折R,若合并骨间膜(IOM)断裂I,若合并固定尺骨折U;

下尺桡关节3包括下尺桡关节脱位伴或不伴桡骨远端骨折。

他们的分析不包括单一的前臂约束条件的损伤。根据他们的分类,前臂骨折和脱位可能有13种不同的组合。他们的分类系统包含了所有“经典”骨折真脱位模式,同时也包含了文献中提出的所有其他类型的模式。文献中唯一找不到的前臂骨折脱位类型是2UI.3。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分类系统是否有助于指导手术治疗。

Image

图7 :Artiaco等人提出的前臂骨折脱位分类系统。

Image

图8:根据Artiaco等人提出的前臂骨折脱位分类系统,与上尺桡关节(PRUJ)和肘关节脱位相关的桡骨干骨折可归类为2IR。

3

报告和诊断

前臂的骨间膜(IOM)损伤一般与高能量创伤有关。这种损伤的原因是伸臂摔倒,载荷向上传播到前臂,撕裂骨间膜(IOM),同时伴有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的损伤

众所周知,这些结构损伤很难治疗,而且漏诊率超过60%。慢性损伤则会导致毁灭性的并发症。早期识别骨间膜(IOM)损伤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关键。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肢纵向不稳患者经常抱怨腕后部疼痛(前臂旋后时疼痛加重)和肘部桡骨近端紧贴尺骨小头的地方疼痛。其他临床体征包括前臂旋后和腕伸展功能丧失,腕部尺骨远端后凸,握力和旋前无力,以及前臂不适,特别是触诊时。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现肘关节外翻恐惧,因为不稳定。前臂背侧中干触诊时的压痛应引起对可能的骨间膜(IOM) 损伤的怀疑,而手腕部位应该彻底评估触诊时的疼痛和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特别是在伴随桡骨头(RH)损伤时。

在有临床体征的情况下,建议患者进行完整的肘部、整个前臂和手腕的X线片。先进的影像学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已经成为检测骨间膜(IOM)撕裂的有价值的诊断工具。在骨间膜(IOM)撕裂的病例中,通过动态超声从正前方由前向后方施加力可诱发“肌疝征”。

Image

图9: 动态超声显示“肌疝征”阴性和“肌疝征”阳性的影像特征。中间图片显示的是引发“肌疝征”的过程。

核磁共振成像(MRI)可直接显示骨间膜(IOM)病变。本文提出了两种用于诊断骨间膜(IOM)病变的术中临床试验:操纵杆试验径向拉力试验。前者是在桡骨颈上放置一个钳夹,并在保持手臂静止和前臂最大旋前的同时将其侧向杠杆。如果近端桡骨横向移动,以类似于在其基础上旋转的操纵杆的方式围绕其远端旋转,则测试为阳性。如果桡骨保持不变,则为阴性。

Image

图10:操纵杆试验(红色箭头指示横向操纵方向;白色箭头显示右侧桡骨头)

Image

图11:径向拉力试验(红色箭头显示上肢前臂侧,RH:桡骨头)

在一项尸体研究中,Soubeyrand等人研究了该检测在诊断骨间膜(IOM)病变时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他们的结果表明,在接受手术的移位桡骨头(RH)骨折患者中,它可能是诊断骨间膜(IOM)中断和Essex-Lopresti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非重建的桡骨头(RH)骨折患者,也可以进行桡骨拉力试验来探查前臂稳定性的状态。在进行桡骨头(RH)切除后,测试包括在桡骨颈上施加一个20磅的直线牵引,同时在透视下检查手腕,特别是检查尺骨变异的变化。尺骨变异大于或等于3mm表明骨间膜(IOM)中断,而大于或等于6mm则表明骨间膜(IOM)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均中断。这将有助于计划进一步的手术步骤。

4

治疗

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前臂损伤的处理关键在于恢复所有损伤部位的解剖结构,来恢复前臂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在Soubeyrand的2期病变中,治疗方案的基础是,至少需要重建一个约束结构,因为前臂功能需要三个约束结构的两个,而且第二个约束结构必须固定。在文献中,第二个约束结构通常是通过螺钉固定。

在提出慢性前臂损伤的论文中,初始保守入路的患者出现肘和腕关节僵硬,功能评分较低,疼痛多。因此,根据文献,治疗策略通常涉及外科手术稳定或修复两个约束结构。Galeazzi骨折需要手术固定桡骨和稳定下尺桡关节(DRUJ)。可以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和旋后前臂以复位位固定。

Image

图12 :Galeazzi骨折示例:桡骨远端骨折和下尺桡关节(DRUJ)脱位,采用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和下尺桡关节(DRUJ)闭合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治疗。

孟氏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解剖复位和固定尺骨骨折,这将导致绝大多数病例的桡骨头(RH)位置降低,而不需要专门的桡骨头(RH)入路。桡骨头(RH)入路方法失败原因可能是由于环状韧带、关节囊、骨软骨碎片或桡神经受伤。尺骨畸形愈合和桡骨头(RH)复位失败可能导致肘关节外翻不稳、骨关节炎和前臂旋转受限。

Image

图13:采用尺骨干切开复位和桡骨头闭合复位治疗Monteggia骨折Bado I型的患者。

Image

图14:桡神经卡入桡骨头,这是尺骨骨折解剖复位固定后桡骨头没有简单复位的原因。

在Soubeyrand的3期病变中,涉及到三个前臂约束结构。基本上,至少应该重建两个约束结构以避免纵向不稳定,但重建所有三个约束结构,包括骨间膜(IOM)重建,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在慢性骨间膜(IOM)损伤中,人们普遍认为需要重建骨间膜(IOM),但骨间膜(IOM)手术在急性情况下的作用仍不清楚和有争议。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骨间膜(IOM)手术作为急性治疗的标准部分,但骨间膜(IOM)的生物力学作用为其在急性情况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骨间膜(IOM)的愈合能力受到限制,这是由于撕裂端前臂肌肉组织突出和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含量的高比值。因此,前臂负荷分布异常,从桡骨到尺骨的负荷转移丢失,可能导致肱桡关节负荷过重,并增加尺骨远端的受力。桡骨头(RH)植入物早期松动和尺腕痛是常见的。这些事实表明,即使在紧急情况下,软组织的重建也可能发挥作用。传统上,在前臂损伤的急性情况下,治疗策略包括上尺桡关节(PRUJ)和下尺桡关节(DRUJ)的处理,通常通过固定或用下尺桡关节(DRUJ)稳定替代桡骨头(RH)。由于通过损伤的骨间膜(IOM)的负荷变化减少,单靠这些手术不能有效地恢复前臂的正常力学功能。单纯切除或替换受伤的桡骨头(RH)而不治疗骨间膜(IOM)会导致手术失败。Heijink等人报道了8例在骨间膜(IOM)损伤的情况下单独接受桡骨头(RH)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在类似的情况下,Jungbluth等人发现在连续三次翻修手术治疗存在Essex-Lopresti损伤(ELI)后复发性松动。

一些研究团队提出直接修复急性骨间膜(IOM)损伤,然而骨间膜(IOM)的性质和骨间膜(IOM)有限的愈合能力使得直接修复有问题。因此,必须考虑重建手术。Sellman等人首次尝试重建骨间膜(IOM),他们发现使用聚酯绳可以使前臂的僵硬度恢复94%。尽管在过去二十年的一些尸体研究表明,骨移植重建可以恢复前臂的力学和防止不稳定的后遗症,但骨移植在急性环境中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这类研究非常罕见。Brin等人在2014年提出了一种使用钢丝装置进行微创骨间膜(IOM)重建的方法,并报道了病例的良好临床和影像学结果。Fontana等人最近报道了5例急性Essex-Lopresti损伤(ELI)患者的治疗。所有患者都是在急性情况下进行手术,同时进行不同的骨间膜(IOM)重建和桡骨头(RH)置换。在15个月的随访中观察到临床结果的持续改善。Apergis等人在2019年报道了一例通过肱桡肌腱改道的新技术进行急性骨间膜(IOM)重建的病例。在9个月的随访观察到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虽然有一些研究报告了使用不同技术进行急性重建的结果,但需要更好的研究,包括长期研究。

在慢性损伤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骨间膜(IOM)需要重建,同时进行关节矫正手术。在过去的十年中,所有相关的临床研究都显示,与不进行骨间膜(IOM)重建相比,骨间膜(IOM)重建的效果更好。Marcotte和Osterman报告了16例慢性Essex-Lopresti损伤(ELI)患者的治疗结果,他们使用骨-髌腱-骨(BPTB)自体移植进行骨间膜(IOM)结构重建,随访了78个月,发现骨-髌腱-骨(BPTB)自体移植供体部位疼痛较前明显好转。迄今为止,随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队列回顾性研究了33例接受移植骨-髌腱-骨(BPTB)治疗慢性Essex-Lopresti损伤(ELI)的骨间膜(IOM)患者。在平均10年的随访中,患者在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上有显著改善。然而,33例患者中有11例(33%)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25%的患者在自体骨-髌腱-骨(BPTB)供体部位出现疼痛,这促使该研究团队改变了他们的移植技术,转而采用骨-髌腱-骨(BPTB)同种异体移植。Sabo等人是第一个用人工合成移植物重建治疗慢性骨间膜(IOM)损伤的人。在他们的病例中,虽然所有患者之前都接受过手术,但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

讨论

关于骨间膜(IOM)和前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知识的增加提高了对不稳定性模式的理解。这些知识增加了我们对这个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更多的影像学、临床和术中研究也得到了发展。一种新的综合分类已经被设计出来,强调了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并可能影响前臂的稳定性。这导致了各种形式的治疗方式,并排除了无效的结果比较。我们相信,使用共同的术语和理解损伤的性质将促进产生更系统的治疗方法,以及更优质的研究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