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作选登】变还是不变

 阿来哥88888 2021-12-25

 佳作选登

图片

变还是不变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南外国语学校

八年级1班      何嘉玟

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语)。变还是不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人类面临的永恒抉择。

——题记

翻开历史的卷册,追溯人类文明的千年往昔,这个伟大的生物类群,从被世界影响到影响世界,坚定的走着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乏有着许多岔路口。每个岔路口都是一次选择,它们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当人类初次出现在地球上时,力量非常弱小,在大自然面前如同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随时都面临着灭亡的威胁。于是人类充分发挥智慧:群居、造物、耕作,甚至进化,从弱小变为了强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从上古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人类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树立起了一个个里程碑。变,是生存的智慧。

中华民族,一个文明的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史。朝代更替,兴而复亡,政权的频繁更迭,秦始皇的“二世、三世、代代相传”之梦终将破碎。起义,建立王朝,盛世,覆灭,起义,周而复始,始而复周,人们一直在探索一个幸福的时代。变,是历史的选择。

康乾盛世,繁荣大清,然而终被世界进步缘起的潮流淹没,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部分欧洲国家成为近代列强。东洋日本的明治天皇受此启发,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从而使日本成为一大资本主义强国。清王朝在花天酒地的“盛世”中沉沦,终究因为一成不变而落后,进而开始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那逝去的紫荆和梧桐上,沾满了中华民族的血和泪。变,是进步的潮流。

楚王昏庸,听信小人谗言,楚被秦并吞,屈原眼见国破家亡,依然奔赴汨罗江,渔夫劝他顺应时代改变,屈原毅然表示,众人皆醉而他要独醒,投江而死。千年以后,这样不屈的血液仍在炎黄子孙身上流淌。不变,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强。

南宋官员文天祥在南宋被灭后,带领残余宋军抵抗大元的进攻,兵败被俘,押过零丁洋,被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不从,最后在大都刑场上从容接受死刑,面南而拜,就义时仅四十七岁。不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荣获1999年“两弹一星”勋章,与妻子留美期间,朝美方扣押,因为一个能抵五个师的科学家并不多见,美国有优越的条件,有独立的实验室,他不留。他写信给中方,请求帮助他回国,中方以释放美方十一名优秀航天员的条件,要求美方不再扣押他,他与妻子蒋英回国后,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导弹事业的发展至少提前了二十年。不变,是一心不待二主的爱国热情。

变,是“知者乐水”的智慧,不变,是“仁者乐山”的忠义。变,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不变,珍藏着亘古千年的品德。变,促进了物质发展,不变,带来了精神滋润。人类想要进步既离不开“ be”的物质硬支撑,也离不开“no to be”带来的精神软助力。

当今时代,世界大局正在发生“being”的变化,人类是“to be”还是“not to be”,要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认识,明智地思考,慎重地选择,如果只是“be”,那些优良的传统必会销声匿迹;如果不会“be”,人类就会固步自封,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从莎士比亚的角度来讲,“to be or not to be”决定着人类生存或毁灭;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讲,这就叫中庸。

【教师点评】小作者通过列举对人类发展历史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引发对变与不变的思考,并结合当今社会的飞速变化,辩证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最后三段,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这样清晰的条理,辩证的思维,成熟的语言,对于八年级的的学生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指导教师:任静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