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了,七天怎么学完五本书?

 见信如面 2021-12-25

期末了才刚开始预习?

没事儿,俺也一样。

你想着的是怎么才能过?

不不不,请别这样。

玩个大的,想想怎么拿高分

了解我的同学都知道,大学里面我基本没怎么听课,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忙着创业。

因为课程都完全没学过,所以每次到期末周,考试月,气氛都异常焦灼,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过把时间越拖越短,把自己越拖越焦虑的经历。

应该每个人都有过那种“越拖时间越少,越拖越焦虑,越觉得自己做不到的经历吧”,俺也一样。

在大二上,身为拖拉机的我,这一次拖到了极限时间,一周五门课还没有开始学。

这种情况下,妥妥地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我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下了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决心之后。

猛学了一个周,竟然全都过了,而且成绩还不错,九十几八十几的都有。

当然,我可不是来凡尔赛的,我是想笃定地告诉你们:

“先别急,学得完,来得及,看下去。”

具体说怎么做之前,我想跟大家做做思想工作。

这是重中之重!

七天为什么能够学完五本书?

相信。

“相信自己能学完,相信自己能考过,相信自己能考好。”

不相信,就会滋生焦虑。

什么是焦虑,你学着学着,越学越浮躁,一会看看高数,一会背背现代史,然后想想自己英语也不太行,一个上午,你能够换着学四五个科目。

这样会嗝屁的!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认知状态,分别是显性认知隐性认知

比做手机运行的话,就像是正在执行和手机后台的关系。

你想想,你玩着王者荣耀,你的微信和qq疯狂弹窗:

“你还爱我吗?”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是不是出轨了?”

“分手吧,我累了。”

你就是正在五人团战,也必须得切出来回个消息啊。

你能专注吗?

能专注个大铁锤子。

跟你学习的时候是一样一样的。

你学着高数,弹窗:

“高数好难啊。”

“我是不是过不了了。”

“不能只学这个科目,不然其他科目就过不了了。”

你的注意力,在被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频繁的拉扯。

你后台的程序,心里面的思虑越多,你的前台工作效率就越低,所以你必须得释放后台。

能释放多少?

也许能释放出,让你的处理速度快一倍的资源。

怎么相信?

首先,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个周五个科目,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大学和高中是不一样的。

高中的知识少,看起来简单,但是题型多,变化多。

需要不停地刷刷刷。

但是,大学不一样,知识多,看起来复杂,各种推导证明,但是题目少,题型少啊。

甚至夸张一点,你只要能够把教科书后面的练习都吃透,做个两三套卷子。

九十分不夸张。

大学的知识,看着唬人,厚厚的一本书。

多的是什么?

多的是知识点

那我们换个思路,直接从题型题目切入。

因为题型少嘛,我们是可以直接从答案的比对里面,总结出解题的流程的,反过来再强化知识的理解。

这是完全可行的!具体的操作我们后面说。

有人可能就会说了,理解的科目都还好,就是要背的多啊。

没事。

有个结论“大部分人其实是不会背诵的。”

●要么就是,一页纸背一天,背得自己都想吐了,还是翻书马冬梅,背书孙红雷。

●还有就是,那种一次性背一本的量子速度,费了好几个小时的劲儿,最后啥都没落着。

这两种方式,都是纯纯的重在参与了。

错的。啥是对的,留个悬念,后面再说。

这里,我想强调一件重要的事情:请不要给自己留退路。

别想着补考,补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痛苦的时间延长。

人家都在过大年,就你还在想着抓着哪个时间再学一学,这种感觉真的爽吗?

逃避的惩罚还不只如此,这玩意儿是会上瘾的。

本质上它会给我们锚定这样的心理:我可以通过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来减少我的痛苦。

不要小看这个心理,它就是你无限降低对自己要求的开端,直到后面的摆烂。

还记得,一年两年以前的:

300天再努力,200天再努力,100天再努力。

直到最后觉得“复读也没有关系。”的高考心路历程嘛。

还想重蹈覆辙吗?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要改变,要拿奖学金,要高绩点要保研。

现在这个鬼样子。

所以,你所有对自己的期许都只是说说而已吗?

我不知道说到这里,你是否稍微会有些改变。

我也不知道,这几个理由,能不能稍微让你有点相信。

我只知道,如果你觉得“一周学完五本书”,对你来说是不可思议,那你就大概做不到。

如果你是觉得“很厉害,我好像也能试试”,那你的概率就是有可能。

而如果你是觉得“我就应该做到,这就是理所当然”,那你就一定能做到。

人们往往不是,做到了才开始相信。

而是,相信了再做到。

七天怎么学完五本书

两个结论。

结论一:

七天能学完五本书

但是1.4天学不完一本书

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

不矛盾。

不要低估重复的力量。

我们说了,我们是想要学得好,学得好就必须记得牢。

记忆这个环节,是最需要时间的,多次,高强度。

为什么要多次?

记忆的流程是这样的,一个信息被我们注意,会变成我们的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就十多秒,不超过一分钟。

就像我们随便记一个手机号码一样,转头就忘了。

那些真正留存在我们的脑子里面的。

永固型长期记忆,大概就是这一辈子你都能够想得起来。

那短期记忆,怎么变成长期记忆呢?

重复就完事了。

那你说,我半个小时重复十次,不就记住了吗?

达咩,这是不行的。

因为记忆牢固本身,还受制于另一个东西——记忆的强度(复杂展开就是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我简单讲)

什么意思呢?

你记忆一个东西越痛苦,你回忆的时候越吃力,它的记忆效率就越高,记忆强度就越大。

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人天生对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念念不忘,记忆会更敏锐。

就像是,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总是负面的糟糕的事件和回忆偏多。

不是因为没有快乐的事情,而是我们大多选择性遗忘了;同时,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大脑往往会给它们一个更高的权重,就被保留了下来。

类比到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也是如此。

所以说,那些高中的时候,盯着10个单词,不停地读,不停地看,十分钟当然可以记住。但是你懂的,这个是笨办法,效率很低。

正确的操作到底是什么?

我确定我早读要背80个单词。

30分钟的时间里面,会被我划分成5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我可能会选择背诵50个单词,第二个时间段,我会选择背诵剩下的30个以及回忆背过的50个,依次轮回。

不停地记忆一部分,在还没有记得牢固的时候,强迫自己再回忆,主动给自己制造痛苦和困难,越轻松效率越低。

咱们再比到大学的现代史上面去,我绝对不会选择半个小时只背两道题,然后依次下去一个小时就背4道题。

就算你这样能够记得住,后面你也非常容易很快忘掉。

因为它不符合记忆的规律,没有记忆的频率,没有用到重复的力量;也没有增加记忆的强度,没有让自己痛苦。

我会选择的是,不停地穿插背诵和回忆的部分,一个小时我会选择背8道题,在中间的时间里面,不停地回忆,默写框架和导图。

这个方法,就叫间隔测试

特别说明一下,要让信息能够被我们注意到,转化为短期记忆,大家最好把信息压缩成4个字节,也就是4个字,一段一段地去背;同时,短期记忆要想转化为长期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记忆,也就是说我们要用逻辑,主动给他们赋予一个逻辑,时间的顺序,大小包含的关系,或者递进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行编一个都比没有好。

可能写到这里,有人又有疑惑了,这么看的话,1.4天学好一个科目没问题啊。

不行。

因为,你用间隔测试的方法,把频率弄上去了,记忆强度搞上去了,还有一个东西解决不了。

长期记忆,要变成永固型记忆,还需要一步---睡眠

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做一件事,那就是把一部分不重要的记忆给扔掉,把一部它认为比较重要的,刻画细节,真正地放在脑里面去。

所以说,如果你一天已经学得很累了,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步骤,睡前的复盘

还是那件事,痛苦。

不是让自己,对着你看过的东西,全部过一遍。

而是,直接选择默记或者默写下来,实在有点忘了的,可以选择只给自己十秒左右的时间,快速过一遍再回忆。

七天学完,记忆的部分我们说完了。

可能对大家来说,最痛苦的并不是记忆,而是理解不了,学不会。

不要怕~

我曾经用3天的时间学完了高等代数,1天的时间学完概率论,前者分数还行,后者还不错。

不要反驳我聪明,聪明个鬼!

我初中的时候,物理的定滑轮动滑轮,直接给我干翻,学参考系,x-t图都够呛。

数学的因式分解,听好几遍都学不会,妥妥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我学习的方式,两个:

先框架后细节。

先题目后知识。

问大家一个问题:

高中看初中的知识感觉怎么样?

不难对吧。

以及,当你学完一本书之后。

再来看那个曾经卡住你的第一章的时候,什么感觉?

我怎么会被这玩意儿卡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降维打击。

学习了更难的东西,再回头看那些铺垫性的东西会更简单。

还有,书本是有自己的线索的

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有前后的联系的,前面没有解释的,后面解释了。

前面看着不重要的东西,直接关联于后面的重要内容。

只有我们纵览过整本书,我们才能够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

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得“一个知识点很难”。

是因为,我们默认一碰到它的时候,就一定要学会,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遇挫之后造成焦虑。我们的恐惧,往往都是来源于未知,比如说你以前听到“微积分,泰勒展开”的感受可能是:

“这这这,啥玩意儿?你确定这么难的东西,给我们学?拿命学嘛。”

不过你学完之后,也许感觉就是不过如此。

先框架,后细节,真正满足了学习的渐进性,抓住整体的框架和脉络,才是高效学习的前提;同时,通过不求甚解快速阅览1-2遍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我们对知识不熟悉的恐惧。

一举两得,一炮双响,一石二鸟了属于是。

先框架,后细节说完了。

咱们再来康康“先题目,后知识”

这是大学的课本决定的。

很多时候,题目比较浅,知识比较深。

但是,如果只是从拿高分的角度来说,可能掌握题目,记忆题型,会是更高的方式。

这只是其一,题目到底是什么?其实是知识的应用。

如果你发现,理解一个知识很困难,找不到切入点的时候,不妨从另一条线入手——知识的应用。这是一种逆向理解知识的方式,往往很好用。

特别强调,大家在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一定用脑子。

不是机械地对着题目的答案看,对着答案抄,那样没有意义。

你要做的事情是,总结,归纳,比对,拆解题目的步骤,多看几道题目,梳理出来哪些共通的步骤,而这些共通的步骤,就是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

再次强调,我不希望大家误解我“提倡背答案背题型”,这样效果不好。

我提倡的是,从题目题目答案入手,在总结归纳题目解法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点逆向理解。

结论一解释了,方法也给出了。

我们再来看看结论二:

当你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

七天的规划,比七天的高效执行更重要

我要说的规划,不只是时间怎么安排,还有不同的科目用什么方式去学,用什么方式去背,看什么网课等等。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时间分配。

高数这些学分多的,学习难度大的,当然就要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它们更需要“大段时间”,比如说一个上午只学数学,其实是非常可行的。

会更好地让我们进入状态,训练我们的数学思维,如果频繁地切换科目,这样的打断会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

像是现代史这些学分少的,学习难度低的,是可以少量多次的。

比如说,一个下午,我可以同时背马原,现代史,或者七七八八的一些选修课。

就是要做到有切换,还有很多碎片的时间,比如说吃饭的路上,下课的路上,都可以进行回忆。

大家,应该看到了,我提到了网课。

不同的人理解能力不同,对一些科目难度的敏感度也不同。

也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适合自学的: 

可能,你拿到的这本教材稀烂,根本不适合自学。

光是一本,高等数学,有无数个版本~

也许你就只是需要换个版本,换个人跟你娓娓道来,你就一整个复合,起死回生了。

还有就是,大家不要逮到个网课就听啊。

你后天就考数学,你选了个50个小时的网课,学个毛线球啊。

而且,你可能这个老师的课听着直接就“地铁,老人,手机”,另一个老师就直接拨云见日。

这里说一个我的例子:

最自暴自弃的一个学期,导火索是计算机--- Java。

天知道,一个不喜欢代码的人,学计算机有多痛苦,我永远忘不掉第一堂课那个“hello world”。

一学期下来,没听。

当然,问题不大,这已经是正常操作了。

问题在,我低估了学Java的痛苦,有多痛苦呢?

一般来说,我早上如果是打定主意硬肝java,半个小时我就收拾书包了。

“真的学不下去!”

当时我还找了好几个网课听,又臭又长。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早上,我打开B站搜索java,终于找到了一门能救命的课。

那种终于能听懂的感觉,泪流满面了真的。

结果就是,期末乱杀!

每道题都会做。

除了网课,还有你们复习资料的选择。

一定不要吝啬花时间去找资料,第一手的信息源。

能够搞到前两年的期末考试题目的,一定不要拿着学校杂货店卖的十年以前的题目猛刷。

●有些学校,直接懒到,去年的题目,今年直接用。

●好一点的呢,给你改个百分之六七十,那不直接30%白送嘛。

而且,改了的百分之六七十,不在去年的题目里面,在前年大前年的题目里!

卷子,一定要做。

时间来不及,直接背下来几道题,都能够中标的。

包括,很多参与出题的老师,老是喜欢在期末考试之前“特别重点强调几道题目”,你懂的。

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合作,不要闭门造车。

都大学了,乡亲们,亲爱的同学们,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合作,合作懂伐?

最后,给大家做个总结。

要搞完五本书,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设

不焦虑才能够保证后台资源不被占用,从这里,能够释放至少50%的效率。

以及,具体的操作,间隔测试

多次重复,尤其是在晚上睡前,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高强度——痛苦,可以给人力量~

还有:

先框架,后细节。

先题型,后知识。

最后,时间规划,学习规划,复习资料,复习网课的选择,极其重要!

人要超神,一定是需要外力的,谁不开外挂谁是大蠢驴。

额外,我想给两点提醒:

01

一次烂,次次烂。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自己烂的时候,全力去阻止,这样才有扭转的可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02

七天的时间里面,你想要足够高效,你就必须进行“多巴胺脱敏”,学习的时候尽量不玩手机,不要开短视频,不要开游戏,如果实在克制不了,就尽量把它们放在晚上。你每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提前花在娱乐上了,你的学习精力就一定会不够。

这篇文章,挺长的。

说实话,怕你们不感兴趣,怕你们看不完。

如果大家真的觉得有用的话,这一次俺有个小小的愿望:

希望大家可以给我点个,点个在看,如果能够转发简直就是amazing了~

大家如果反馈不错的话,咱们以后就多点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内容啦。

也会有更加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执行的计划。

大家,期末加油~

 END. 

 特别推荐

 公众号:万木行 

你好,这里是树成林大学部--万木行。

●我们会有大学的预备班“浪前”,带你变成牛逼的大学生。

●还有“树林和王振宇”两个知乎特约答主,全网阅读量破亿,给你们带来的免费写作训练营。

●以及21岁留学海外的博士Sijin,口语课,精读课,带你成为英语达人。

⬇️很高兴认识你⬇️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