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 林:《枫桥夜泊》意境研析(下)

 新用户3069QkdY 2021-12-26
《枫桥夜泊》意境研析(下)
 
作    者:     张    林
题图尾画:  源于网络


三,《枫桥夜泊》诗眼在哪里
 
    二百年前,孙洙在编注“姑苏城外寒山寺”诗句时,从清《一统志》中寻出其位置在“姑苏城西十里”,而枫桥则是在“城西七里”,也就是说二者相距约三里。

  三里之外的寒山寺的钟声之所以会引起张继的共鸣,缘由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唐代诗作大家中经常会用到“寒山”一词,比如李白的“寒山一带伤心碧”;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等,这里的寒山通常指的是人迹冷漠的山野。“伤心碧”、“石径斜”里都包含着心情失落或举步维艰的意境。曾有文人学者提出张诗中“寒山寺”亦应为“寒肃之山寺”的本意,然枫桥周边方圆十里范围内,并无可见之山林高丘,且姑苏城外唐时亦为江南繁华之地域,“自然寒山”说基本不成立(内心感悟又当别论)。因此,寒山寺当为另一层面的含义:妙利普明塔院于公元502年为纪念普明大师而建,唐贞观中(627-649)高僧寒山在此住锡宏法而名盛,此后禅宗青原系高僧希迁大师来此,继承衣钵,传递佛音,扩建为寺,以安众僧。因寒山子之名远盛普明,院改寺时沿前俗习, 为纪念寒山子而易其名为“寒山寺”。据考希迁禅师约长张继十六岁,而张四十多岁时因避安史之乱而漂泊江南,因此希迁禅师易寺名之举大抵发生在诗成之前,且亦不至于过于久远。如此,大半夜后传来的寒山寺的钟声,必然会引起正在失眠状态下长时间思考人生的张继产生相关联想和心灵共鸣。一个“到"字,不但有寒山寺与泊船之间的距离拉近感,有寒山子与张继近百年的时空穿越感,更重要的是还有寒山与拾得共同开创的被后人称之为“和合文化”的相关理念对诗人心灵的穿透感!所以,这就是笔者更愿意相信枫桥距寒山寺三里之说的原因。说白了:三里之外的钟声悠悠传来带给人的感受绝对不会等同于就在寺旁听到的钟响,而佛学认为钟声传得越远越有穿透力和解脱力,同时从文学心理学方面领会,较远的柔和钟声才更有启迪的魅力,震耳欲聋的钟声除了除夕之夜和佛门祭祀以及作为警钟迎敌之外,并无多少诗情画意。当然,现在去寒山寺撞钟听钟已成为旅游特色则自当别论。
 
  此外,既然泊船往事已越千年,水陆交通变化甚大,当年的枫桥(或封桥)显然早已不存。四十年前我初访诗源地时有一老私塾先生告诉笔者,以前这里的江村桥和封桥,都是以当地族姓命名的,但后来路人问路时常被告之“前去几里乃封桥”,往往会误认为“那里已经封桥了,路不通”,且不吉利,于是封姓族人在祠堂开会,一致同意改名不改音,遂为“枫桥”。后来因水路陆路数度变化,桥址几经移建,原址也就终无所考,后人为纪念张继就在寒山寺旁重修了一座枫桥。此桥年代不长,虽为游历套了“近乎”,却也与诗境渐远矣。然此举亦未尝不可,因为经典总是要传承的,何况就连东瀛日本都克隆出了寒山寺和枫桥,原籍若无枫桥岂不大煞风景。
 


  关于寒山寺钟声响起的时间,为什么应当理解为“大半夜后"?除却前文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之理由外,妙意也告诉笔者,寺院乃佛门静地,从来不半夜敲钟扰民催己。但寺院的晚钟和晨钟如同现代的熄灯号和起床号,那是一定要敲的。不过因为寒山子住持寺院后,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和笨鸟先飞,希望能多利用一些早晨的时间诵经和做些其他有益的事,唐时寒山寺的晨钟比别的寺院提前半个时辰敲响是可能的。而这时因为张继彻夜难眠,并不能精准判断钟响之时的时辰,只是凭感觉肯定过了半夜,为了充分表述钟声的震撼力和保持诗句的简洁流畅性,遂用意思相近的“夜半"一词来抒情就显得比较自然:夜半夜半,夜已过半!至于“夜半钟声”后面的“到”字,笔者顺水推舟,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下,此系全诗的诗眼,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它是促成寒山寺与张继泊船之联系的关键词外,它还深刻表达了钟声里的蕴涵的特殊信息,冥冥之中传递到了诗人的心灵深处。
 
  但这也牵扯出一个必然的困惑:姑苏寺院是否半夜敲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引起了文坛热烈争论,后经宋代范成大等多位名士考证确认:“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宋代吴人叶梦得语)。陆游在《宿枫桥》诗中亦写道:“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然而我今认为,宋以后的考证验证,并不能确认中唐时期的半夜敲钟之举确实存在并且有道理。因为宋时《枫桥夜泊》传颂已广,为适合舆情,扩大地缘影响,寺院选择夜半敲钟基本不会引起社会非议,反而会使当地引为自豪。因而此习大致相沿至清,清代王渔洋曾有诗云:“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不过根据成诗过程分析,将唐代较为宽泛的虚指“夜半”,非要确切地实指定义为后世的“半夜”,未必有诗情所需的实质意义。只要有寒山寺的钟声在那个长夜的某个天亮前的时间段,传递到了客船,敲开了张继的心灵之窗就行,而不必拘泥于是什么时候敲的,是子夜还是凌晨。
 


  一首仅四句28字的古诗,长篇大论到这里,终于触及到了本文开头所提示的,当年虽已感受到,却又似乎无从寻觅的“诗境精华”之所在:重要的不是钟声何时敲响,而是钟声向张继传递了什么!仅就诗句词意而言,本文似乎已没有什么再需要探究的了。然诗犹未尽,因为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作为享有进士头衔的张继,总是会自然不自然地表露出自己是朝廷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并希望在诗文里能流露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他绝不会甘于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仕途搁浅夙愿消沉。此时张继的心情失落,与当年寒山子不被人理解遭人耻笑境遇相似相通,但如何处之应对却不尽然。寒山与拾得就此类问题的经典对答,进士及第的张继不可能不知晓。他不仅了解寒山子乃大唐名僧诗颠,且其经历亦广为传颂:寒山子青年时代即为佛界义工,常年志愿为前往天台山国清寺进香的香客打扫山道,帮工厨房,因衣衫褴褛,常被人鄙夷捉弄,但他与寺中拾得志趣相投自得其乐,从而被国清寺高僧丰干看中并加以点拨培养,以至后来被誉为佛界“和合二仙”之一,甚至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他”是谁?是轻蔑寒山的那些人吗?其实其言外之意是开导寒山:你只要坚持自身修行,忍辱负重,在你修成正果的同时,社会和他人也总是会因你的付出与感化而有所改变的。寒山与拾得还另有不少有关处世哲理的名言佳话和佛诗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些正是通过寒山寺黎明前的钟声,引起了张继的心灵感应,诗人由感而发,用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高度概括了愤世不眠者在这钟声中得到的新的启发和诸多感悟。诗言志,余皆可言可不言,而张继不眠之夜的所思所志尽在不言中!数十年过后,白居易在漂泊谪居时,或许得此诗言外之意,潇洒写下“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诗句,深层次表达了用心地坦然豁达开朗的心境去面对人生中的变故和不如意,展现了诗作大家更高的人文境界。
 
诗尾虽无言,结局很震撼。
钟声今犹响,奇文千古传。


(全篇完)

【作者简介】张  林,男,江苏南京人,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盐城市海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首席顾问。曾从事新闻广播、医疗卫生、行政执法等工作,退休前任盐城市城管局副局长,在文史研究、行政法学、生态文明等领域均有研究成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