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女孩歇斯底里,发疯般的殴打亲生母亲,而她的妈妈却一言不发……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母女二人因为买手机的事情发生争执,如果不知细节,怎么看都是女孩道德沦丧,不配为人。15岁了,竟能当街对亲妈大打出手,实在令人心寒。也不禁为被打的妈妈不值,15年的养育终归是错付了。但在这当街打妈的表象背后,真实的原因却是女孩是“被逼疯”的。这名15岁女孩的手机坏了,一直想换个新的,自己辛辛苦苦攒了4000块,并且她妈早就答应资助2000,让她买个新手机。谁知道,到了店里后,女孩妈妈却反悔,不仅不愿拿出答应的2000块,甚至连女孩的4000块都没收了。为此,母女二人争执不下,女孩妈妈故意引起旁人围观,试图用旁人的指指点点、评理说教,逼迫女孩就范。一个年仅15岁的姑娘,正是青春叛逆期,最要面子的年纪,面对妈妈的出尔反尔,被围观指点的屈辱,和有理无处说的委屈,这歇斯底里的行为也算是逼上梁山了……哎,虽然道理上来说无论如何不能打妈妈,但将心比心,这姑娘受到的伤害,可比她妈大多了。更可怕的是,这一段屈辱的经历,会永久印刻在女孩的内心深处,未来时不时沉渣泛起,都会内心一阵酸楚。如果说做父母是场修行,那么在这条修行的路上,女孩妈妈起码犯了两大禁忌: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必须完全信任父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付出去。很多孩子从小都非常喜欢“抛高高”游戏,而每个孩子都很喜欢这“危险的游戏”。小小的人儿被完全抛向空中,却能毫不设防地大笑不止,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把自己接住,所以他们毫无惧怕,只觉得开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信任却有可能被一点点掏空。就如同我们童年时经历过的,一次次没能兑现的口头承诺;一回回巧言诡辩的出尔反尔;一场场毫无愧意的无故爽约。我们都还记得小时候的那种失望和失落,但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却同样可能在无意间重蹈覆辙。我们可能都不记得、不在意、不关注自己让孩子失望的时刻,却不知这些点滴积累,是在伤害信任。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成年之后,会忽然发现:孩子怎么不跟自己交心了?出了事也不和父母交流了?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起源于孩子在童年时感受到的一次次背叛,和一次次的信任崩塌。 如果说女孩妈妈出尔反尔的举动伤了女孩的心,那么妈妈利用围观者的舆论和眼光进行胁迫,则直接把女孩逼到了癫狂的境地。如果妈妈真是因为经济困难,实在无法支援女儿买手机,为什么不事先沟通,而是先让女儿燃起希望、进而当众毁灭呢?如果女儿果然被制服了,不要新手机了,母女之间的仇是解开了,还是更深了呢?可以说,那一刻,这位妈妈想要赢,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获胜。但她似乎忘了:对方是女儿,不是谈判对手。亲子较量的胜负,不取决于某一件事的成败,更何况,亲子之间本不是较量的关系。女孩本来高高兴兴,期待着拿到渴望已久的新手机,到跟前了却突然被变卦,手机没了、钱也没了。希望落空,本来就一肚子委屈,还得被一群不明真相的人围观、苛责、说三道四,被钉在“孝敬”的十字架上。女孩一个劲儿地求妈妈“快走”,但妈妈坚持留在那儿。让小姑娘当众难堪、社死,这不是道德规劝,而是情感勒索。#家长说考到985奖1w,我考到了,却不给我钱,说用来交学费,我可以告家长吗?#在问题描述里,孩子把父母言而无信的行为一一列举,从小时候的红包,到自己的零花钱,都曾被父母以各种名义“克扣”过。“家长以为赢了,孩子又棒,自己又省了奖励的钱,对吧?但你们失去的是我对你们的信任。”同样是父母对子女出尔反尔,同样是父母用高高在上的身份来胁迫孩子别再纠缠,也同样地遭来了200万网友对父母的一致声讨。现在这么哄骗欺负孩子,不怕等你老了,他拔你呼吸机?当然,拔呼吸机纯属抖机灵,但谁又能否认童年甚至少年时遭受到的种种来自最信任的、最亲的人的欺骗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毕竟,一个简单的口头承诺,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孩子来说,那个承诺却是像天一样的存在,很大很重。正如知名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上所提到的:大人世界的比例,和小孩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认知失调。大人觉得没啥,但小孩会认为这就是我的全世界。大人和孩子,在“找借口”这件事上的能力本来就不平衡,而如果父母利用这种“能力不对等”来哄骗、忽悠孩子,其实就是双标:我撕毁合约都有理由,你要理解;但对你的承诺可以不遵守,你也要理解。这也就是儿子女儿,没办法脱离家庭,如果是成年人的世界,有人这样对你,想想你是不是得火冒三丈?大人承诺了,做到了,孩子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言必行、行必果的美好品德;可如果大人承诺了,却没能兑现,孩子则感受到被轻视、不被爱、不被尊重,进而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就像上述提到的985大学生要把爸妈告上法庭,就像很多新闻事件中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还像《妈妈咪呀》节目中女嘉宾哭诉的藏在她心里16年的心结:14岁那年,我想上艺校,因为当时我爸工作不怎么好、没多少钱交学费,而我妈在深圳开诊所、做妇产科医生,能够承担我的学费,我爸就跟我妈商量,我妈也同意了。不过后来我爸带我去报名的时候,都走到学校门口了,又跟我说:我们先回去吧,你上不了学了,你妈没回来,电话也打不通。当时我心里好难受,她答应过我,让我去上艺体学校,从那时候起,我恨她,我想报复她。 回去以后,我就跟我爸说要跟着我妈,然后在家什么都不做,理也不理她,把音乐放得特别大声;乱花她的钱,一个又一个的买手机,差不多买了30多部,我就是要花光她所有的钱、折磨她,因为她答应我的事情都没有做到。 在《17岁的单车》那部电影里,一个青春期孩子因为一辆自行车,向父亲发飙的行为和那个15岁女孩非常相像。因为爸爸一次次的说话不算数,儿子最终选择偷拿家里的钱去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句“我下次再也不相信你的话了,再也不会上你的当了”,让做爸爸的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都没法义正言辞,且深感愧疚。小时候,家里比较苦,她就非常想要一双白球鞋,她妈就给她一个承诺说:“你要是考到你们班的一个什么名次,我就给你买。”结果从没那么用功读书的张歆艺下了狠劲儿,考到了全年级的那个名次,谁知妈妈爽约,还是没拿到心心念念的白球鞋。 为此,她留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童年心理创伤,当时就立下誓言,长大以后挣了钱,一定给自己买很多很多的白球鞋。所以到现在,她的鞋基本都是白色的,很多很多白色的鞋。 《实验儿童心理学》表明:小时候被父母多次诓骗的孩子,长大之后撒谎的可能性往往会更大;甚至孩子可能出现心理失调、侵略性强、不守规矩等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也曾反复强调:子女就是父母的折射。当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言而无信,一次又一次承诺后随意反悔,一次又一次给孩子表演“不诚信不会有任何后果”,那么,这个家的孩子就很可能也被浸染。就像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一个6岁的孩子用撒谎、隐瞒等手段怂恿小伙伴一起作弊。为什么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因为他的爸妈做了一个坏榜样,他只不过是有样学样。“父母其实是孩子的一座桥,孩子通过这座桥来到世界,又通过这座桥走得很远。”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构建这座桥的一块块砖。每一次言而无信,都是在拆掉一块砖。拿掉一块砖、两块砖,你可能并不在意,但当砖块缺失得太多,再轻轻碰一下,整座桥就可能轰然崩塌。更何况,成年人的世界已经那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难道在对待自家孩子的时候,还要如此奸猾吗?你可以用“下次再去”拒绝答应的周末旅行,可以用“拒不承认”省下奖励孩子的1万块钱,可以用围观者的目光省下一台手机。那么,当孩子说出“爸爸妈妈都是骗人的”,“父母皆祸害”的时候,你还能用什么去辩解呢?有一句话说:我这么努力,是为了曾经吹过的牛x。对于父母而言,我们这么努力,是为了给孩子许下的承诺。《妈妈咪呀》第四季——游手好闲甘心啃老,报复妈妈究竟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