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旧“浒关蚕种场”

 著若若 2021-12-26


怀旧“浒关蚕种场

曾几何时,在我们姑苏,有全国甚至全世界最漂亮的丝绸,还有最发达的蚕桑养殖业。值得记住的就是我们姑苏西北角上的“浒关蚕种场”,那真是大名鼎鼎,享誉大江南北。想当年,不仅是江苏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蚕种场。这个曾经的蚕桑巨无霸,现在,只有辉煌的背影了,一幅渐行渐远的模糊。

随了背影,我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越过浒墅关,专门去过几次。在静得出奇的旧址废墟上,我默默地走着,抢救性地拍了好多照片,以为可以纪念的。

据资料,民国时期,蚕桑学家郑辟疆,任浒墅关女蚕校校长后,中国的蚕桑及丝绸业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发展。丝织厂、印染厂等等相关产业,在江南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带动了整个江南经济的大发展。由于江南蚕桑和丝绸业的高速发展,女蚕校及浒关镇上的零星几家蚕种场生产的杂交蚕种,已供不应求。面对这一情况,郑辟疆和邵申培两位立志蚕业的专家,决定集资创办蚕种场。经过努力,“假蚕校南河岸官荒地,建成大有蚕种场”。

我在想象,这个功劳,一定为中国丝绸的美丽之花,延续了盛开的有力托扶。

浒关蚕种场,大大小小的有好多,傍建在河边,一来运输桑叶等利用水路颇为方便,二来清洗蚕匾等蚕具比较便利。当时培养的蚕种,不仅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用户,比如浙江、福建、新疆、上海等省市,而且还走出国门,供应给了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国。

依旧在的小河,仿佛不再流水,杂乱的水草摇曳着迟疑的表情,让我一时间忘了东南西北。

我在想,一定是“化纤”的出现,涂乱了柔美丝绸的妖娆面目,从而失宠身价,失信买家。

浒关蚕种场,一年可养三次蚕,春季一次,秋季分早秋和晚秋各一次,一个蚕期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虽然养蚕只要20多天,但是制种、清洗等工作都需要时日。养蚕的时候,技术员和工人很少合眼,“洗手给桑,换鞋入室”,不仅每天要喂6~8次桑叶,还要给蚕室消毒、清洗蚕具等。

记得儿时的我们这一辈,在家里都会去养点蚕宝宝,只知道蜕化是快乐的,不知道蜕化到美丽丝绸的辛劳和苦心。孜孜不倦的吐丝,也是养蚕人的心血啊。

浒关蚕种场,黄金时期,一年达到了70万张,而每张有种子大约14000颗,孵化率都在95%~96%。那时候,桑田接近2000亩,生产用房,包括蚕室、附属室、职工宿舍、办公用房、仓库等接近3000间,生产人员中基本工有500人左右,而最忙时加上季节工要超过3000人。

可是,曾经沧海,不再桑田,东张张西望望,这里是一片荒芜,野猫流窜……只能让零星枯黄的桑叶凭空穿越,在一处处的旧时原地,旋起无形的祭舞。

浒关蚕种场,那一幢幢别致的民国“洋房”,非常漂亮,在当年绿油油桑园的背景里,实在是格外醒目。然而,新世纪后,这些老房子,无人管理,无人关爱,缺失人气,已经是破落不堪,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有些地方已经是可以拍摄电影“聊斋”的真实场景了。

我听门口的一位老人说,当时这些房子是整个浒关镇最漂亮的房子,说得时候,他的眼神是那样的落寞,那样的怀旧。浒关蚕种场,我忍不住再多看了几眼!

我知道,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年光景,这片有着辉煌历史的土地,焕然一新,正在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虽然,这个明天,貌似不属于丝绸的明天;但是,这里,注定会隐现曾经的蚕丝光线。所幸,姑苏政府顺应民心,正在用心保护这里,就象要让丝绸的美丽传说延续下去一样。

我,总是在想,那些让丝绸的美丽传说得以延续的有识之士,是值得感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