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小立:​我与蚕桑的故事

 故人旧事2020 2023-01-27 发布于重庆

     我与蚕桑的故事

           文/刘小立

三年抗疫突然放开,弄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我想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又想起了桑叶来。

曾经的蚕种场,每年冬天都有大量弃用的桑叶。

 桑树全身是宝,树叶是蚕宝宝的食粮,冬桑叶、桑白皮可入药,剪下来的桑枝用来薰腊肉最佳。

 桑叶又名"神仙草",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近年有研究证实还可抗病毒。自制成茶每日泡服,大概真的起了作用,我和老公目前都没"阳"。说起蚕桑,我对它们还有着特殊的情感:

    曾经的西充县多扶区多扶公社九大队一小队

三个小女子进了蚕桑组

跟着任光宇种树、嫁接、治虫、修枝、管理桑树。为了解决粮桑争地的矛盾,我们开山放炮修梯地,硬是将一座荒山变成了桑园。

重回第二故乡时与原大队书记的合影。身后最近那座山就是曾经打造的桑园。

南充地区历来有栽桑养蚕的传统,所产丝绸驰名中外。"勤喂猪,懒喂蚕,48天见现钱"故养蚕也是生产队的主要经济来源。下乡第二年我开始跟着队里的嫂子们养蚕。因为多扶是南充蚕桑的重点,所以有地区、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常驻。我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科学养蚕,很快成为了合格的养蚕员人,并负责起了大队的"小蚕共育"。

在当知青的最后一年,我被南充蚕桑研究所聘为科研员,负责他们在多扶的蚕桑科研工作,每月工资36元,在区政府里有了单独的宿舍和办公室。记得第一次出差是带着蚕种去四川省农科院照钴6O。当时从南充到成都坐长途车还必须在乐至县城住一夜。等我到了成都找到农科院,才知道给蚕种照激光是为了使它发生品质上的改变,增强抗病能力,提升蚕丝质量。办完正事,我提着装蚕种的竹篓找住宿、逛武侯祠、春熙路,独自行走在第一次去到的省城,心中还有几分得意。

回到多扶后很快就进入到了蚕期,指导消毒、分发蚕种、监督饲养、观察生长情况。此次的对照组是引进的日本大花蚕,看起来样子有些吓人,所以印象深刻。忙碌了一个多月,终于有了不错的收获。

接下来是去蚕茧站监督收茧,还好有南充农业局陈健老师的陪伴。陈老师是驻区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各个环节有他把控,我就轻松了。当时没有计算器,我又不会打算盘,所有统计数据和报表都是陈老师替我完成的。对于他的帮助我真是无以言说,只能道一声谢谢了!

最终经过杀蛹烘干的蚕茧被送到了南充丝二厂,我也跟到了厂里,现场监督缫丝。

缫丝是将经过处理的蚕茧,又放进缫丝机上圆形的锅中煮沸,然后抓出来放在长条形的热水槽中,双手并用找出每颗蚕茧上的丝头,再几根并成一股,连接好后绕到上方的滚筒上,整个抽丝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沸水中完成的。见过丝妹工作的艰辛和烫泡红肿的双手之后,我基本上就没用过真丝产品了。 

1977年冬,去四川农科院参加年终工作总结会,女农技人员形象。

当知青4年,一直都在跟蚕桑打交道,从一无所知到精通,将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蚕桑事业。青春无悔,记忆永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小立,北碚人,当过医生,搞过管理。从北碚中医院退休后,开始学画敲字写小说自传,有感而发写过征文获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