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埂生基:从一片桑叶到全产业链的蜕变

 农家科技杂志 2022-02-18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蔡娟  

已经是 9 月份了,但重庆大足区中敖镇观寺村的气温依然高达 35℃,成片的桑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嫩翠绿,桑园旁边就是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和现代化的大蚕养殖车间。 

“这是今年养的第六批蚕,也是最后一批了。看这长势,全年蚕茧产量有望突破 10 万千克。”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负责人倪蓓华兴奋地给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埂生基致力于打造中国智慧蚕桑产业园、建设蚕桑及蚕桑衍生品加工集群,以“龙头企业 + 专合社(家庭农场)+ 农户”的模式,发展成员企业 17 家,覆盖中敖、国梁、珠溪、宝兴 4 个镇 10 个村,已经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 7000 亩,养殖车间 14 个,开发出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枝食用菌等衍生产品,成为一家集桑树种植、家蚕养殖、良种繁育、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公司。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倪蓓华在察看桑树长势 

  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 

倪蓓华祖籍浙江,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毕业的高才生,20 世纪 60 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持“三线建设”携家来到重庆。倪蓓华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培训学校从事招生管理工作,后来转行做起了地理信息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与乡村产业、土地规划联系紧密,此间倪蓓华认识了重庆市社科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并拜他为师。在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倪蓓华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倪蓓华于是有了下乡创业的“不安分”想法,寻思自己找个产业来做。有一次,和朋友闲聊中聊到祖籍老家的蚕桑业,早年江浙一带蚕桑业发达,然而随着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一度遭受到较大的破坏,空气、土壤、水源污染严重,加上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广西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倪蓓华向大足区农广校校长徐梦介绍桑树利用情况 

“现在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蚕茧产自广西,虽然广西的蚕茧产量大,但由于是在长年高温高湿的亚热带环境中生产出来的,茧丝质量与优势产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倪蓓华给记者分析说,“衡量茧丝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茧丝的长度。其实一个茧子就是一根丝,广西所产茧子的茧丝长度一般只有七八百米,川渝地区生产蚕茧的长度可以达到 1300 多米,而且丝蛋白的韧性好。从全国来看,'东桑西移’是发展大趋势,重庆具有生产高质量茧丝的优势。”

发展蚕桑业大有可为。倪蓓华锁定了桑蚕业作为自己的创业目标,接下来就是选地方了。之前从事的地理信息工作给倪蓓华寻找优良的桑蚕基地提供了便利,几番调研考察后,她选择了大足作为创业的根据地。“当地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质宜种性广,适合发展蚕桑业。大足有养蚕的传统和基础,过去家家户户养,因为组织模式、技术力量各方面的问题,老百姓放弃了,现在我采用新的模式发展蚕桑业,很容易将群众发动起来。”倪蓓华给记者介绍说。 

倪蓓华有了明确目标后,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告诉了爱人李烨,爱人表示全力支持,并物色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筹集了 200 多万元启动资金,2019 年初,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大足区中敖镇观寺村建起了一个 800 亩的蚕桑基地,当年就实现投产。

 工人正在桑园为套作榨菜整地 

  科技创新 

 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种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养蚕,虽然不能丢了传统,但必须跳出传统,实现更科学、省力、高效、高端的目标。”倪蓓华告诉记者。 

但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学习是快速成长的唯一途径。为此,倪蓓华积极联系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多次参加大足区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积极对接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基地共建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足分院,携手打造全市智慧蚕桑产业园。 

观寺村基地主要种植了 6 种优质叶桑和数十种桑树科研品种,在蚕业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全部实施科学化种植,实现半机械化管理。每亩桑树能收桑叶 2000 千克,可养蚕 3 ~ 4 张。 

“这是我们的智慧蚕桑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只要通过电脑系统轻轻一按调控键,就可远程调控蚕房温湿度、实现核心示范区桑园的自动化灌溉、基地农事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和自动化办公调度……” 走在智能化的养蚕车间,倪蓓华带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一年能养两三季蚕,人工养蚕不仅辛苦而且品质参差不齐。现在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的蚕喂养不同品种、品质的桑叶,技术员为蚕的生长提供科学的营养搭配。同时,智能化的养蚕车间也将为蚕的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不仅一年能养 6 季蚕,而且还能实现蚕茧品质基本保持一致。 

 蚕茧

在观寺村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技术人员在认真查看小蚕的生长情况,该批小蚕即将结束共育,随后便能发放到蚕农手中。“在这里育的蚕子孵化出来要多点,自己拿蚕种在家里孵化的成活率就没那么高,而且共育出的小蚕还不容易得病,单产可提高十几千克,每张要多卖 400 元左右。”提起小蚕共育的好处,蚕农罗江兰忍不住称赞道。 

“小规模作坊和基地生产出来的生丝其实质量是不太统一的,他们卖给下游厂商,下游厂商还得在用丝前筛选一遍。大规模地种植桑树和养蚕就要求种养过程中的标准统一,在让生丝的品质告别从前质量良莠不齐的同时,也让生丝的品质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倪蓓华介绍,一个普通农户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按照评定标准一般都在 3 A左右,但现在按埂生基推行的智能化、标准化蚕桑生产技术,其生丝质量比普通农户足足高出 2 ~ 3 个等级,品质一般是 5 A或 6 A。 

观寺村位于中敖镇东部,由于基础设施差,山高坡陡、道路不畅,村内沟壑纵横、七湾八岔,海拔落差较大,坡高易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好,被当地村民笑称为“穷旮旯”,于 2014 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 

2014 年至 2018 年间,全村共识别建卡贫困户 147 户 415 人,观寺村 2 组村民刘玉芳家便是其中的一户。刘玉芳现如今已有 60 余岁,她的老伴也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已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平时家里基本只能靠政府的一些补助过活。 

村里的蚕桑基地开始运营后,给刘玉芳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为基地工作人员做饭。“现在我每个月收入基本都在 2000 元左右。”刘玉芳笑着说。随时可以回家照看老伴且能够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让刘玉芳很安心。 

 蚕农收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蚕桑具有快速投产、快速成园等特点,埂生基落户为观寺村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带动周边群众种桑 7000 亩,建了 13 个标准化的养蚕大棚,供村民免费使用。同时,村民养蚕完全没有风险,我们可以提供 15 天的小蚕,半个月左右,他们就能交茧卖钱了。”倪蓓华告诉记者。 

据中敖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埂生基在当地建立蚕桑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 + 专合社(家庭农场)+ 农户”“大园区 + 小业主”等模式带动发展蚕桑家庭农场、返乡创业主体、农家乐等新型经营主体。“我们进来的时候,蚕房这些都是盖好了的,相当于是'拎包入住。’”中敖镇天台村返乡创业人员涂代强告诉记者,他在天台村承包了 200 多亩地,每年其经营管理的基地能养 6 批蚕,所有的蚕茧由埂生基统一收购,不愁销路。 

蚕桑种养殖基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倪蓓华还在积极寻求方法提升桑园土地利用率,将桑园真正建成桑蔬套作立体高效农业园。桑树种植、养蚕的周期与榨菜的种植周期正好形成交叉。于是每年 9 月底到翌年 3 月初,基地里“主角”就变成了榨菜,所有的基地都开始带领当地村民种起榨菜,埂生基也开始提供种苗、技术以及保底收购等服务,以解决农民种植前、中、后的所有问题。桑树与蔬菜就这样在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长”,桑园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一亩地可以养 3 到 4 张 蚕种,一张蚕种 25000 到 28000 个蚕卵。每一张蚕可产 40 千克左右的蚕茧,蚕茧 2021 年的市场价 50 元 / 千克左右,每亩地养蚕的产值 8000 元,一亩桑园套种榨菜可收获榨菜 1500 千克,榨菜的收入有 2000 ~ 3000 元,算下来一亩地的产值过万元。”倪蓓华给记者算了笔账。

 蚕蛹

  全链联动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种桑树只是为了养蚕子,这是过去的老观 念。”倪蓓华告诉记者。 

埂生基推行的新型蚕桑产业发展思路是循环多元化利用模式。“比如说,秋天打了霜的桑叶,是很好的中药,我们可以做药食同源的产品,刚才喝的桑叶茶,还有把桑叶烘干后打成粉添加到面食里头,做成包子、馒头、桑叶面条,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备受消费者青睐。”倪蓓华介绍起蚕桑业副产品来头头是道。 

每年的桑枝冬伐后,如果不处理,就会成为病虫害越冬的温床。在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埂生基对桑枝进行有效循环利用,将其粉碎后,添加棉籽、秸秆等辅料,做成菌包,用于生产木耳、秀珍菇,桑枝的生物利用率高达 95%。桑树全程生长中几乎没有农药污染,生产出来的产品口感佳、品质好。养蚕过程中产生的蚕沙,收集起来加入生物菌种发酵腐熟后,用于培肥土壤、栽种果蔬,是营养全面的有机肥料。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埂生基“以桑招商”引进新希望集团投资建设现代养猪场。“每两三百亩桑园就配置一个规模 5000 头的养猪场,猪场产生的粪尿无害化处理后用来种桑树和蔬菜,桑枝砍伐粉碎后则可用作猪场的垫层,发酵后再利用又是上好的有机肥。”倪蓓华对记者说道。 

 小蚕共育室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埂生基还加大了对饲料桑、桑叶茶、桑果酒饮、桑枝食用菌、蚕沙利用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蚕桑业综合效益。不仅如此,埂生基抓住大足百里蚕桑产业长廊、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将蚕桑产业发展与“原山原水原生态”的自然底蕴和“原乡原味原生活”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积极发展以桑果采摘、蚕桑文化、创意景观为主题的农桑休闲康养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倪蓓华表示,未来埂生基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助推大足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公司将实现总投资 10 个亿,发展立体农业基地 10 万亩,带动 100 个村、1 万到 2 万农户就业。”我们看到,在倪蓓华这位新农人的带领下,曾经的乡村传统蚕桑产业正在破茧成蝶,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正在生长的蚕宝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