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家巨头成立联盟,能否防止5G市场被独占?

 无线深海 2021-12-26

1、31家巨头,到底成立了个什么“联盟”

近期,微软、谷歌和三星等 31 家巨头结成了一个联盟,以推动建设开放、互通的5G网络系统,从而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该联盟叫做:“开放无线接入网政策联盟(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

这个名称中的前半部分业界已经耳熟能详了,开放无线接入网(Open RAN)毫无疑问说的就是开放的白盒化基站。

而后半部分的“政策(Policy)”和“联盟Coalition”才是该组织的意图所在。

政策:这个词在国家的公文中使用极多,一般指的是政治集团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遵循的行动原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联盟:原文Coalition的基本意思是同盟,多用于政治领域,意为几个团体为了为了某一共同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建立的联盟,是有目的的,临时性的。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纯技术组织,有其鲜明的政府政策推动诉求。

其宗旨正是为了全球5G建设能够有一个稳定而透明的供应链,防止任何一家公司主导市场,因此试图在国家层面推动开放式网络应用的政府政策。

该联盟认为,政府可能为开放网络的研究、开发和测试提供资金,并鼓励供应链多样化。因此,该组织致力于影响全球各国政府,从而推动Open RAN的进展

美国,正是该组织要重点要突破的国家。

由于美国政府在5G的建设中已经把中国供应商华为和中兴的排除在外,导致其不得不依赖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两家欧洲巨头。

深感焦虑的美国只好开始在Open RAN上做文章,探索5G基站软硬件解耦,白盒化的运作方式。

部分Open RAN政策联盟成员(来源: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官网)
在“开放无线接入网政策联盟”的31个成员中,有23个是美国公司,传统的电信设备巨头爱立信和诺基亚都不在内,因此说该组织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组织也毫不为过。
说白了,这个组织就是一帮美国公司,借着美国针对中国企业的东风,让美国政府投钱,来资助他们搞Open RAN。

2、什么是Open RAN?
Open RAN的核心目标是引入新生态,并构建开放互联的RAN网络。
为什么要强调新生态开放互联这两点呢?
传统的通信设备,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封闭系统,由接入网(RAN,也就是基站),核心网(CN)以及上层网管等多个网元组成。
对于通信设备的大头,无线基站来说,虽然其内部也分为若干模块,但从来都是同一厂商提供的,异厂商无法对接使用。
这在之前设备商多的时候倒也没啥。运营商把整个网络划成几个片区,给每家设备商都分一些,就能促进良性竞争,防止因某厂家一家独大而被要挟。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设备商不断倒闭,并购,目前仅剩下了欧洲的爱立信和诺基亚,以及中国的华为和中兴。
曾经的多家巨头,合体为现在的诺基亚
加之美国还为了所谓的“安全”问题,试图在把中国企业排除在美国之外,这样可以合作的对象就只有爱立信和诺基亚了。
这不成双寡头垄断了么?
因此,有必要对原先铁板一块的基站设备下手,把它软硬件解耦,再大卸八块,原本由一个设备商包揽的产品,现在可以由多个软硬件厂商共同提供,再拼装起来。
基站白盒化所需的改造
这样一来,多厂家的模块开放互联,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运营商也就可以丰富采购选择,降低成本,不必再担心因网络被某家供应商独占而丧失议价权。
那么,Open RAN是怎样对基站进行拆分呢?下面以O-RAN联盟的目标为例:
  • 接口开放化

把基站内部原有的封闭接口的开放,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厂家的软件才有可能无缝配合,以此降低对单一厂商的依赖,鼓励创新,降低成本。
  • 软件开源化

推动无线协议栈开源,共享代码,降低研发成本,让产业企业把更多精力聚焦在核心算法和差异化功能软件的研发上。 
  • 硬件白盒化

将传统基站的专用硬件用通用服务器代替,充分进行软硬件解耦,降低行业门槛,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 网络智能化

RAN开放和解耦之后,可以引人工智能,实现复杂组网环境下的高效运维管理,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
在上述四点思路的指导下,基站就被分解成了下面的样子:
O-RAN网络架构
从以前对内部实现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盒,变成了内部模块井井有条的白盒。架构开放了,但也更复杂了。
说到Open RAN的运作实体,其实全球有两个组织,一个是O-RAN,另一个直接就叫做Open RAN。
O-RAN最早于2018年的巴塞展上提出,由中国移动牵头,发起者还有美国AT&T,德国电信,日本NTT DOCOMO,西班牙电信和法国电信这5家。

O-RAN联盟的成立

到了同年6月的上海展,又有另外6家重量级运营商的加入,这12个巨头共同出席签署了文件,O-RAN联盟正式诞生。
目前O-RAN已有23个运营商和123个贡献成员。在传统的通信设备商中,除了华为拒绝参与之外,诺基亚,爱立信,中兴,以及中国信科都已加入。
另外一个Open RAN则是Facebook在2016年发起的TIP(Telecom Infra Project)联盟中的一个项目,目前已有超过500名成员。
2017年以来,以沃达丰为代表的成员积极推动Open RAN计划成熟。沃达丰已于2019年10月宣布其在全球多地启动Open RAN试验,部署场景都在农村。
O-RAN和Open RAN这两个组织的参与成员虽然不尽相同,但其目标和产品方案却大体一致。在2020年2月份,两者共同在欧洲成立了开放测试和集成中心(OTIC)。
本次的“开放无线接入网政策联盟”,由于以美国的通信,IT及互联网企业作为主导,跟Open RAN联盟成员的重合度较高。

3、Open RAN会有未来吗?
毫无疑问,随着ICT的融合,通用硬件处理效率的提升,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发展,Open RAN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Open RAN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可谓价值与风险并存。
  • 白盒硬件的效率还有待提升

目前通用服务器在基带处理效率上和专用硬件差距巨大,芯片数差6倍,功耗差近30倍。

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的对比(图片来自公众号鲜枣课堂

因此,当前的白盒硬件难以满足宏站的性能要求,主要用在微站和室内分布等场景。
  • 系统技术复杂度大幅增加

基站内部各个模块间的接口要规范化,就必须定义全新的信令流程,增加了设备复杂度。
并且,各个供应商之间还需要通过很多互联互通的测试来保证系统集成的效果。如果某厂家的某个模块存在问题,将影响整个系统运转。
比如,目前O-RAN开源代码的进展缓慢,无法支撑商用场景,其原因就在于无线系统的复杂度远超过操作系统,商用开放挑战巨大。
  • 网络质量和安全的挑战

通常来说,运营商网络的可用性级别必须达到就是99.9999%(不用数了,6个9)。但是目前来看,基站白盒硬件难以做到这一级别,只能达到99.999%(5个9)的标准。
并且,软硬件分离解耦之后,同一个基站系统可能包括不同厂商的软件和硬件。这样一来,就会很难分清安装和维护时的责任划分,网络性能和稳定性难以保证不说,还容易在网络优化和故障定位上推诿扯皮。
再者,开源化软件的风险高,多厂家之间还面临着安全隔离的挑战。而5G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这无疑是对Open RAN成熟商用的巨大考验。
虽然有上面这些挑战,但Open RAN借着美国针对中国企业,防范欧洲企业,扶植本土5G力量的东风,在刚成立的政策联盟的推进下,获取到美国政府的资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如此天时地利之下,美国必然会有一大批支持Open RAN的新兴通信设备商发展起来,并逐渐建立起新的业界生态,蚕食传统设备商的市场。
未来,通信设备领域很有可能会形成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三股势力,上演又一轮竞争和融合的大戏。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具体后续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了,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全文完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