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有啥说法?古人的腊月忌讳,都是年味

 农俗闲话 2021-12-26

寒潮的袭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腊月的气息,作为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在民间历来就和正月有着同样的地位。它的起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关于“腊”的记载就是《周易》和《周礼》,其本意与当下并无二致都是“干肉”的代称。之所以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十二月的干冷气候最适合腊味的制作。足见这一风俗延续了数千年。除此之外,作为一年的岁末又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段,古代有许多的祭祀活动会在这个月内相继进行,古人称之为“岁终之祭”。如此重要的一个月,自然也少不了古代特有的各种风俗禁忌,从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中便可窥见一斑,比如这句“腊月忌尾,正月忌头”,虽然免不了古人迷信的成分,但却寄托了古人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也生动地再现了古人淳朴的生活风貌。

避免犯忌都是为了图个好兆头,尤其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为了来年的运气能够越来越好,这辞旧迎新的一个月可是马虎不得。辞旧一定要安安稳稳,迎新才能顺顺利利,这些民间极为普遍和流行的忌讳,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也时常听到长辈唠叨这些充满了年味的家长里短。

我们先来看下老一辈在腊月里都有什么说法,首先就是老一辈忌讳在腊月里搬家。腊月作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寒冷的天气席卷而来,农事也大多完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人们心中大抵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过年,一家团圆。家在此刻成了人们奔波忙碌后最为温暖的怀抱和归宿,而在此时搬家一来可能错过除夕之夜的普天同庆,二来也意味着旧年没送走,新年也没有开好头,在普遍盼望好兆头的民间这无疑是大煞风景的。其次就是民间过去历来就有“人搬穷,火搬熄”的说法,认为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匆忙搬家是不吉利的。当然,这些都是民间百姓对来年美好期盼的一种精神体现,吉利与否其实并不重要,而是在这样特殊的月份里应当融入这样的气氛中去,才能体会到辞旧迎新的喜庆,毕竟错过之后要再等一年。

除此之外,还忌讳在腊月借钱。所谓“债不过年”,腊月对于生意人而言必然是忙于清账的一个月,争取在新年来临之际收回货款是每个商家最为开心的一件事。辛苦了一年,总算可以一家团聚回首这一年的收获。无论挣多挣少,拿在手里总是踏实安心的。如果有人借钱难免变得美中不足,老一辈便会认为这会影响来年的运气,是较为晦气的一件事,意味着破财和流年。同样也忌讳在腊月里向别人借钱,因为春节前后到处都是喜气洋洋,而这些事情显然有些背道而驰,所以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当然,即便是春节,这样的情况想必也是存在的,人间有情,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量力而行。

辞旧的腊月有忌讳,迎新的正月也少不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大年初一这天忌讳打扫房间,缘由想必不用多说。长辈往往都会唠叨,虽然我们是心知肚明,但依旧对于这些唠叨言听计从喜不自胜。过年是我们最为源远流长也最为盛大的传统习俗,传统的习俗少了传统的仪式那也就没有了传统的味儿了。

其次就是正月里不理发,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因为民间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这种关于理发的习俗,正月不理发就有些孤陋寡闻了。实际上这个说法出现得晚,流传的时间短所以很多人一头雾水。据考证,正月不理发是源于清朝时候的一个俗语“正月里理发死舅舅”。据说当时清朝执政,要所有人都将前额的头发剃掉,然后扎一条辫子在后脑门。但在当时清朝刚上位,人们普遍思明,便不约而同决定在正月这天不剃头,并称之为“思旧”。没想到的是,这个“思旧”却越传越变味,成了后来的“死舅”,慢慢地成了三人成虎的典型也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说法。也有人说当时为了避免官府追查才故意说成“死舅”,真相如何也无从得知,但至少可以看出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民族情结。

现在很多人一听忌讳二字就嗤之以鼻,按佛家的说法这叫“着相”。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是普遍的常识。我们知晓它的荒谬我们自然不会把其当做指导,但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些那味儿也就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