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东的历史

 思明居士 2021-12-27

(接上文)

十一,奥斯曼帝国的斜阳

奥斯曼帝国脱胎于安纳托利亚西北一隅的弹丸之地,百余年间雄踞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如日中天。

1566年,苏丹苏莱曼一世死后,苏丹的统治日渐式微,政治腐败,后宫参政,苏丹更替频繁,冲突迭起,政局动荡。中央政府对行省事务的失控,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包税制的兴起,否定国家土地所有制,直接挑战苏丹政府的权威。

17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商路转移。大西洋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自大西洋经好望角至印度洋的新兴海上贸易,开始挑战奥斯曼帝国控制的传统陆路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贵金属白银,经欧洲大陆流入中东,导致奥斯曼帝国的货币贬值,政府岁入锐减,

17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基督教诸国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导致疆域的接连丧失,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18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现代化进程启动。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恪守传统秩序,长期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由此形成与基督教欧洲世界之间巨大的历史落差,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深刻的变化。

进入19世纪,苏丹塞里姆三世开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与宪政运动,古老的封建帝国开始经历现代化的蜕变的过程。

效仿法国模式组建新军,新军实行薪俸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重组御前会议,削减大维齐尔的权力,缩短行省长官的任期。设立直接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创办新式的医院和学校,向欧洲各国派出常驻外交机构。

新政举措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塞里姆三世死于保守派暗杀,新政随之夭折。

1808年,马哈茂德二世当政,恢复新政举措,扩大改革的领域。后人称之为奥斯曼帝国的彼得大帝。

马哈茂德二世派遣留学生赴西欧学习军事技术,创办新式军事院校,聘用欧洲教官,采用欧洲教学模式,使用欧洲语言授课,旨在培养新军将领及政府官吏,是为奥斯曼帝国世俗教育的原型。开辟奥斯曼帝国世俗化进程的先河。

1839年的花厅御诏主要内容:保障苏丹臣民的生命、荣誉和财产;实行直接征税制;采用征兵制,明确限定服役期限;打破宗教界限,强调权力分配的世俗原则。

花斤御诏无疑包含自由平等的法律原则和世俗化的政治倾向,来源于西方近代的宪政思想。标志着奥斯曼帝国进入改革时代。

一系列的军事、宗教、司法、教育改革,使整个奥斯曼帝国出现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青年奥斯曼党的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的政治组织。其成员来自具有世俗教育背景和现代自由理念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倡导宪政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青年奥斯曼党的出现,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政治生活的崭新模式初露端倪,其政治思想提供了宪政运动的理论框架。

1876年,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正式公布。理论上标志着奥斯曼帝国从独裁君主制转变为立宪君主制。史称第一次宪政运动。

19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面临西方列强的贸易扩张,财政入不敷出。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与新旧秩序的更替,推动奥斯曼帝国经济生活市场化进程,同时瓦解传统社会之封闭状态。

奥斯曼帝国境内最早出现在现代化交通工具是西方制造的蒸汽船。标志着航运领域的革命。影响着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

奥斯曼国境内的铁路由英国、法国和德国承建。铁路的开通标志着陆路运输的革命,密切着广袤的内陆世界与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

1888年东方快车的宣传广告流传至今。

奥斯曼帝国堪称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的征服和统治,无疑是奥特曼帝国的骄傲,而民族矛盾与教派对力的错综交织,最终成为奥斯曼帝国解体和崩溃的历史隐患。

19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基督徒反抗伊斯坦布尔苏丹的武装起义,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自南向北蔓延。

塞尔维亚人发动起义,首开东南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先河。

希腊人发动起义。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作为志愿者奔赴希脂,解囊相助,并于1824年病逝于希腊。

182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1878年。奥斯曼帝国与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德国的代表召开柏林会议,签署条约。宣布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德内哥罗永远脱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延续宗主权的前提下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让与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在承认奥斯曼帝国之宗主权的前提下获得自治地位。

柏林条约的签署,意味着奥斯曼帝国丧失大约三分之一的疆土和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其对东南欧地区的统治濒临终结。

1889年,青年土耳其党成立。青年土耳其党主张恢复1876年宪法,召开新的议会,建立真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捍卫奥斯曼帝国。

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在马其顿发动兵变,迫使苏丹恢复中断30年之久的议会选举,由此开始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宪政运动,史称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1908年10月,奥斯曼帝国举行议会选举,议员来自穆斯林和基督徒的不同教派以及犹太人,分别属于奥斯曼帝国国境内的诸多民族。青年土耳其党人艾哈迈德·礼萨当选为议长。

1909年修订的宪法在沿袭了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基本框架的同时,明确限制苏丹的权利,集中体现青年土耳其党的政治纲领。

1913—1918年,苏丹的统治名存实亡,靑年土耳其党军官成为奥斯曼帝国政治舞台的主导力量。军人寡头的权利垄断出现。

青年土耳其党的政治实践,构成从奥斯曼帝国向土耳其共和国过渡的中间环节。

历史进入19世纪,奥斯曼帝国雄风不在,国势江河日下,已经沦为西欧列强眼中的欧洲病夫。青年土耳其党人试图拯救濒临崩溃的奥斯曼帝国,虽励精图治,却已无力回天。

1914年,奥斯曼帝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宿敌沙皇俄国与英、法结盟,建立协约国阵营。青年土耳其党政府逐与德国、奥匈帝国组成同盟国,对抗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敲响了奥斯曼帝国覆灭的丧钟。

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垮台。

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与协约国签署《摩德洛斯和约》。和约规定奥斯曼帝国解散军队,放弃在也门和麦地那的宗主权,割让除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土地,协约国控制奥斯曼帝国财政税收以及铁路、航运和通信线路。协议国有权在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占领奥斯曼帝国的任何地区。

《摩德洛斯和约》签署以后,英、法、意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进驻安纳托利亚高原及色雷斯,迫使苏丹俯首称臣,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远去的历史。

(下文待续)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