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萍的离休生活:喜好书法、摄影,78岁仍坚持每天步行接孙子

 邓超越梦想 2021-12-27

2003年7月5日,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在追悼会上,江泽民同志等国家领导人伫立灵前,向他的遗体三鞠躬,以最崇高的敬意送别了这位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一生的战士。

文章图片1

一、“导弹将军”、功勋卓著

1960年,毛主席一锤定音,决定集中力量发展原子弹。

陈毅等领导人更是表示:“一天也不能停,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在研究之前,需要摸清楚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情况。

但这个任务交给谁呢?

陈毅和聂荣臻推荐了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爱萍。

文章图片2

一开始,张爱萍还不太愿意。

他认为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对核工业是一窍不通,便对陈毅元帅说:“我只知道皮蛋、鸡蛋、山药蛋,不懂原子弹。”

但陈毅却回他:“不懂你不会学?谁是一生下来就会的?”

就这样,张爱萍接下了这个重担。

文章图片3

张爱萍对原子弹一窍不通,只能到处找专家请教。

他亲自来到核武器研究所拜访了朱光亚,学习原子弹的基本知识。

当时,朱光亚只是一个37岁的青年科学家,看到老将军登门拜访,还以为是来视察工作的,便说:“我把工作情况向您汇报一下。”

但张爱萍却回答他:“我不是来听报告的,是来向您请教的。”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考察,历时一个月,张爱萍终于完成了一篇调研报告,给中央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在1964年实现核爆炸是有可能的。”

文章图片4

此后,中央的原子弹计划正式开始,张爱萍被任命为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现场试验总指挥,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会战。

他不远千里奔赴戈壁,将各项任务指挥得井井有条。

在指挥核试验期间,张爱萍也摸索出了“两条指挥线”制度,一条是行政指挥线,主要做组织保障工作;另一条是技术指挥线,由科学家专家来担任。

双线并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文章图片5

在张爱萍的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自此,我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国防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1977年,叶剑英回到军委工作后,再次请张爱萍出山,并交给了他一个艰巨的任务——研究洲际导弹。

面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叶剑英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老话说得很对啊,落后了是要挨打的。所以你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卫星送上天。”

文章图片6

就这样,张爱萍再次受命。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1980年5月18日,我国成功向太平洋发射了洲际导弹。

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张爱萍感觉是时候该离休了,便向中央提交了离休申请书。

可是,考虑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仍需要一位有经验的老将坐镇,中央并没有通过他的申请,不久后还将他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

文章图片7

在张爱萍的带领下,各项科研项目都按照计划顺利地进行。

此后,他又陆续担任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部长等职务。

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他曾经应邀出访美国。

访问期间,面对美国人设下的“鸿门宴”,张爱萍舌战群雄,用犀利的言辞痛斥傲慢自大的美国媒体和政府官员,让他们刮目相看,还赢得了一个“斧子”将军的称号

文章图片8

二、晚年离休、兴趣广泛

1987年,张爱萍的离休申请终于获得了批准。

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从此退居二线。

一听到这个消息,张爱萍欣喜若狂。

当时,正好是他与夫人“金婚”的日子,可谓是双喜临门。

文章图片9

当夜,家中儿女们纷纷赶到张爱萍的住处,一家人齐聚一堂,有说有笑。

老将军跟儿女们说起自己从军时的故事,兴之所至,和夫人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酒至三巡,他还特意赋诗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既吃肉,又喝汤,撑得肚皮饱饱涨。牛牛闹华堂,二亮歌声扬,男女老少笑连笑,盛会好一场。”喜悦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文章图片10

在谈及工作和生活时,张爱萍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工作是“出家”,离休是“还俗”。

工作当“和尚”时,脑子里便要时时刻刻想着撞钟,在其位,谋其职,将自己本分的事做好。

张爱萍听说,一些老干部、老领导离休后,常常还是会被邀请参加一些活动,便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百姓百姓,百事不管。”

文章图片11

面对各种邀请,他一概拒绝,毫不破例。

虽然张爱萍很少出席公共政务活动,但每逢一些老一代领导人、老同志的纪念日,以及两弹一星的相关活动,他却都从未缺席。

在他心里,与这些老同志的革命情谊,以及自己奋斗大半辈子的国防事业,始终是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无法割舍。

离休之后,张爱萍将军首先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回达县老家看看。

文章图片12

自打他1929年参加革命以来,已经有58年不曾回家了。

其实,因工作原因,他曾有多次机会回去,但他总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因为当时张爱萍身居高位,家里的亲戚总想着让他帮忙安排工作。

为了不让亲戚利用自己的关系谋福利,他只能一再推迟回家的时间,还特地给老家的地方政府写了一封信:“凡我家里人找你们办事,提出照顾,一律给我回绝。记住:现在是人民的政府!”

文章图片13

晚年他兴趣广泛,书法、诗歌均有所涉猎,有着“儒将”、“马上诗人”、“将军书法家”、“军中才子”等称号。

平时,张爱萍将治印、练字看成是“健身功课”,勤加练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行草。

当别人称赞他的字时,他总是谦虚地调侃说:“我这是鬼画桃符。”

文章图片14

张爱萍还喜爱摄影,每逢有摄影展览,他都非去不可。

自战争年代起,他便用一台缴获的蔡司相机,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相片,比如《江淮大地新》《美军降落伞》等,记录了各种战时景象。

1993年,他还担任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凡外出活动,必定将相机悬挂在胸前,不认识的人常常将他误以为是摄影师。

文章图片15

在文学上,张爱萍也有一定的造诣。

虽然只读过初中,但他自幼酷爱阅读武侠小说,作诗赋词都是信手拈来,不在话下。

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收录在《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书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图片16

张爱萍将军膝下有四个孩子,也都继承了他谦虚谨慎的性格和低调朴实的态度,成长为了国家的栋梁。

虽然功勋卓著,荣誉满门,但一家人却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

文章图片17

他们一家挤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平房靠近大街,十分嘈杂。

组织上考虑到老将军的生活质量,打算给他安排一个更大、更安静的房子,但张爱萍却婉言拒绝了。

他乐呵呵地说:“跟老百姓住在一起,才能听见老百姓的声音。”

虽然环境简陋、生活简朴,但这个家庭却十分温馨。

文章图片18

78岁的张爱萍,仍然坚持每天步行到北海幼儿园去接小孙子牛牛。

警卫部门为了他的安全,多次提出意见,但他不以为意。

在这位老首长眼里,自己还老当益壮,不需要特殊照顾。

文章图片19

三、因病逝世、举国哀悼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7月12日,张爱萍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当天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气氛肃穆庄严,哀乐低回。

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同志一身黑衣,神情悲痛。

文章图片20

在礼堂正厅的上方,挂着“沉痛悼念张爱萍同志”的白底黑字横幅。

横幅下面则放着张爱萍的半身遗像。

而张爱萍的遗体,则安详地躺在鲜花簇拥之中,身上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遗体前,摆放着李又兰同志率子女献上的花圈,以供亲朋好友悼念。

文章图片21

看着老将军的遗体,在场的不少人回忆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泪如雨下。

早上九点整,江泽民、黄菊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曾与张爱萍一起战斗、工作过的王瑞林等老战友,身着绿色军装,佩戴白色胸花,一起前往八宝山,为老将军送别。

他们缓步来到张爱萍同志的遗体前,以沉痛的心情肃立默哀,并向老将军三鞠躬道别。

文章图片22

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张爱萍同志的一生可谓传奇。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 1925 年参加革命到 1956 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离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

这三鞠躬,正是为了表达对这位把一生奉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将军的深深敬意与哀悼。

文章图片23

之后,江泽民等领导人们依次上前,与李又兰同志握手,向她送上诚挚的慰问。

中央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四总部、驻京部队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的领导,以及张爱萍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家乡代表也前往八宝山送老将军最后一程。

虽然张爱萍同志已经仙去,但后人不会忘记他对国家作出的贡献。

2010年,纪念张爱萍将军诞辰百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座谈会,并与张爱萍的遗孀李又兰同志进行了亲切地交谈。在党和人民心里,这位“导弹将军”的精神将万古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