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蕴

 读原著 2021-12-27
   晏然的父母给晏然报了很多补习班,课程从平时到周末几乎全部排满。然而,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好转的气象,给老师的感觉反倒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更不如从前。
   老师去晏然家里走访了解实情后,才知道他爸妈对孩子的学习完全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他们以为有钱把孩子全托付给商业性的补习班和培训班,就万事大吉。
    每次带着孩子去听那些机构办的体验课,一听完,只要孩子喜欢,他们就给报,他们以为顺着孩子这所谓的“喜欢”就可以更贴近孩子的兴趣,孩子学起来就更轻松些。殊不知如今的诸多盈利性教育机构他们玩儿的都是套路,体验课跟日后的上法大多都不一样且不说,更为险恶的是,如今在教育这个行业借着“老师”的幌子,做着远离教育本质的勾当的佞人实在太多,他们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利益。他们有专门的团队钻研儿童心理,对于“怎样上课才能吸引孩子,让孩子喜欢”等问题了如指掌,跟这些营销人打交道,孩子哪有什么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别说孩子,即使是一般心地淳厚的成人,遇到这样一群绝顶狡猾的家伙,都只能乖乖入套。
   
    跟晏然的父亲谈到孩子的问题时,老师直道:“您这孩子属于外向躁动型的,这时候就该少去学那种可能会让这种性子更加扩散的东西,能学点让性子收的住的可能会更好,比如书法等。假如是一个性子很内向的学生,我也会建议他父母尽量让他学一点稍微向外一些的科目,比如读经时我会提议他先多读《孟子》,而不是《中庸》。中医里面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其实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多是可以以依此类比的。
   当然,不管孩子是属于这两种中的哪一种,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孩子最好是在有一定的读书底蕴,文化底子后再去学有余力的扩充其他方面,这样才更符合人认知和学习的发展规律。书多读一些,能让心随时随地都静得下来,——其实能让心静下来的东西远不止读书,其他的很多东西也能让心静下来,只是对于孩子来说,多读一些书带给他的这种静更容易获得些。读书修来的这种静相对而言,也更夯实,更有利于他融会贯通地理解其他科目。大画家齐白石当年画画得很好的时候,胡沁园说他技法是有,却缺少神韵,画上所题的诗,也拙笨得很。从那以后,齐白石就不再只专攻画技,而是沉下来读了大量的书,从唐诗宋词到《汉书》,《史记》,他说他在书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在画中学到的。书读到一个临界点后,很多东西即渐渐然被他悄然贯通了,他的画跟着就升华到了另一种全新的境界。他渐渐能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师造化,师自然’,他的画写满'朴素’,'天趣’。后来,他自己说:'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不器则通。而要做到'不器’,首先还是得多读书,多读一些有营养的书。多读书,即是磨刀错锯,这个东西上山后是绝对不会耽误砍柴工的。相反,它更多的还能让一个人事半功倍。有了这个厚实的读书底蕴,文化底子后,他就能把自己认识得更清,把自己立得更强,把自己更新得更彻底,他就慢慢会从心底里知晓他真正喜欢什么,身心上这无价的能量和精力最适宜于向哪个方向挥发,挥发时既能保证用在刀刃上,又能令自己畅神,从心,——有了这些,再去学其他的东西,无不势如破竹,一通百通,一达百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