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你不必讨好谁

 读原著 2021-12-27

   筱姿去学主持,老师告诉她主持这个东西最重要的除了要学好言辞技巧外,还要懂得如何迎合观众兴趣,如何制造笑点,如何去讨好人,——好的主持人都是讨好型人格。

   回到家后,她跟爸爸这样说时,爸爸第一时间退费没有再让她去了,——她爸爸原先也是没打算让她去的,只是她妈妈很固执地分不清轻重非要这样。

    看到闺女儿有点不开心,爸爸便在做完作业后的片刻闲暇之余,把她单独叫过来,语重心长地跟她说:“孩子,语言这个东西本只是一个工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你看,在此,语言算得了什么?我们学习所有的东西最终方向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心灵得到舒发,同时守持住本性的率真。假如一个事需要你算计来,顾虑去,使着心去做,那这个事根本就没有做的价值。你完全不必活在迁就别人感受的违心之逆境里,这种环境一旦待久了,甚至于习惯了,你就会变成一个行尸走肉的空壳子。你泯灭掉了你的真性后,你自己可能都认不出你自己来。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孟子曰:'牛山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把现在的话来说,即是——孟子道:'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处在大都的郊外,官府管理不到位,以此其山上树木常遭人们砍伐,砍了后你觉得这座山还够能像以前那样茂盛吗?

    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露也一直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新枝嫩芽长出来,可人们砍伐完后,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这座山变得光秃秃的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有的人看见这座山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牛山的原样,牛山的初貌,牛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人本身没一颗天良的本真之心吗?假如人一味地驱逐,废置,抑遏他的这颗天良本真之心,如同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不让它好好养育,那它还可以保持本样,保持茂盛吗?人的天良本真之心日日夜夜所生息的土壤,平旦所秉持的气,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是深受这个人平日里一言一行的影响的。

    假如这个人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都是逆己,自欺,欺人,逆着本心的,这样就只能让他的那颗天良本真之心渐渐窒息而消亡。一次窒塞本心还有补救,假如经常反复窒塞本心,即是使天良本真之心日夜好生息养的土壤和气脉不复存在,天良本真之心日夜息养之土壤和气脉不复存在,人也就会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人们见到这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从来就没有过一颗天良本真之心,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是后天的破坏罢了。所以,假如初心得到滋养,一路呵护好了本性,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初心失去滋养,总是做一些昧着本性的事,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澄明它,它就存在;蒙蔽它,它就消失;存在与消失没有一定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它的原乡在何处。”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闺女,我想告诉你的是,真正内心充实的人,是从来就不需要乞怜别人认同的,更也不会去讨好奉承别人,——讨好奉承别人是自卑自贱者的表现。获得人们心底尊重和真心喜爱的唯一可靠手段是你有独立澄明的人格,以及内在不虚的真才实学。至于余下那些末节性的小伎俩,那只是一种修饰而已,内在夯实了,强大了,那些外在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不学自来,不求自现罢了。'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 伏尔泰《老实人》中的甘迪德如是说,这句话我今天也把它送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