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读原著 2021-12-27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前499年,鲁哀公的父亲鲁定公升孔子为大司寇,摄国相事。上任大司寇才七日的孔子,便第一时间把有着“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的鲁国著名“闻人”大夫少正卯mǎo绳之以法,即刻处死,以正国政。不久,孔子又在鲁、齐两国夹谷之会中,以礼斥齐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孔子为了维护正统的礼制,还发起了著名的“堕huī三都”运动,尽管结果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也对削弱“三桓”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孔子在位,总是选贤用能,以德服人,从这之后,鲁国逐渐繁荣起来,但这引起了邻居齐国的不安,他们怕孔子把鲁国做强后会吞并他们齐国。

 于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也就是孔子五十五岁那年的春天,齐国使用了离间计,挑选八十名美女,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裳,演习好《康乐》舞,又挑选一百二十匹好马,一起送到鲁国都城南面。季桓子得到消息,穿便装偷偷去观赏了好几次,又请鲁定公一起去看。二人一看,立马就被诱惑住了,很愉快地就接受了齐国的这个大礼。鲁定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糜烂生活下,一连三天不理朝政,孔子对此非常失望。之前,孔子本来在“堕huī三都”运动中就已经跟三桓势力出现了不和,这次孔子又一次对他们不满,双方的矛盾自然就更深了。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礼制惯例是会将祭祀完毕后的祭肉分赏给大夫们的,然而这次孔子等了很久,也没有接到祭肉。让孔子彻底看清了鲁定公和季桓子乃“斗筲shāo之人”,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不值得与之共事,于是便主动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这就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这样正直无私的人被任为大司寇,鲁国大振,老百姓也心服口服。但一段时间后,鲁定公在齐国的反间计下,变得昏庸起来,认为孔子之“政”损害了君主和贵族的利益,故不再重用孔子,仍旧启用了先前的那一批小人。

  后世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对后主刘婵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启用小人当官为政,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没落。

  果不其然,到了鲁定公的儿子鲁哀公时期,鲁国国君的权利几乎被三桓势力架空了,鲁哀公更比不上他的父亲鲁定公,他被三桓欺负得厉害,不反思为什么自己的臣子不服他,不反思当年他父亲鲁定公所犯过的错,到是还有脸来问孔子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百姓服他。

  错,这个字在篆文中有一个表示“黄金或黄铜”的“金”,和一个表示“放置”的“昔”,即“措”够成,表示将金粉或金线嵌入器物表面凹槽,使器物两面产生金色文字、或线条或图案,引申义为摩擦,去除、使之转变。

  鲁哀公问:“如何才能使民众服我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诚实不欺的人选举任用起来,把邪恶不正,虚妄不实的人置于一旁,民众就会服;相反,任用虚妄不实,邪恶不正的人,而去除了诚实不欺,正直无私的人,民众就会不服。”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