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先跟大家将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西晋大臣,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他年轻时,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乡亲们认为是乡里的一大祸害。加上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这三者经常侵犯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百姓们觉得周处这一害又最为厉害。

   乡里有人劝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他去冒险,然后让三个祸害少一个是一个。周处耿直,居然听从了这个建议,立即上山,一阵苦战,杀死了白额虎,又接着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过了三天三夜,没见周处上岸,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于是办酒宴互相庆祝。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独自上了岸,上岸后他听说乡里人以自己的死为值得庆贺的事,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羞愧难当,渐渐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他就到吴郡去找当时文章冠世的陆机和陆云兄弟。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听后就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起大志,只要能真的立起大志,又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果然很快就改过自新,自立自强,后来终成忠臣孝子。

   一个人,知错回头,什么时候都不晚,怕就怕那种知错不认错,也从不悔改的人。颜回说:“不贰过,不迁怒。”那些知错能改的人,同时也是在不断完善自己,以后犯错必定也会越来越少,相反,那些知错不改的人,同一个错会继续犯,同一个坑会继续往里面栽不说,另外,小错不改,必定积成大错,后面必定有更大的祸在等着他。

 孔子一生都在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他以为,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以修身为本,澄明自身的仁德,整个天下自然就会因为人人意诚,心正,而呈现出一片太平大和的景象。

   一般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总会历经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就如孔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一个人想守住“仁”,就必须不断修正自己,反省自己,警惕自己的私欲,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用符合道义的行为习惯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升华自己,从心的同时不逾矩,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一不间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礼乐文明”,“实现大同之世”,这是一个一直都会走在路上的命题。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归正自己,顺带也是在为构建这个终极无限美好的和谐地球村做一份贡献,尽一份力。

  《易·说卦》中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家的为人之道就是“仁义之道”。

 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知行合一,从不怨天尤人,就像《论语·泰伯》里说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有时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如《论语·卫灵公》里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舍生取义” 就是在关键时刻,可以为了正义事业,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守住自己的仁,就相当于保卫了人生的真理一样。亚里士多德曾说:“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如果这话把孟子来讲,则是:“我敬爱孔子,但我更爱仁道。”一个人,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的话,纵然千岁万岁,没有闻得大道,那就真的枉为人,白来这世上走了一遭。

孔子说:“如果早晨悟了道,实践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